汪在东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川东地区,泛指四川盆地东部区域,在广义上包括了以前的重庆,侠义的川东则只有现在四川盆地东部广安、达州、巴中、南充四个地区。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整个川东地区地貌呈东高西低的平行褶皱岭谷区域,道路曲折艰险,自古以来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这里所说的蜀道,就是古代长安城通往蜀地的古道,穿越秦岭、大巴山,最后来到成都,数千里路,大部分都是崎岖狭窄,坡陡路滑。除了山路,还有就是长江与其支流,在古时候,受条件所限,没有能力疏通河流,因此,湍急的水路也成了困惑人们出行的巨大阻力。交通的不便,地势的险峻,气候的复杂,这一切,造就出独特的川东地域音乐文化。
川东音乐,主要可以分为民歌、号子、舞蹈、戏剧等几大类,通过对这几大类的音乐艺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川东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文化传承。
民歌,川东的民歌,有巴中茅山歌,阆中情歌,婚嫁歌、巴山背二歌等等分支。其中最后地域代表性的就是巴山背二歌。巴山背二歌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传统山歌。当地山路崎岖,交通困难,山里需要运出和运进的货物全靠人力背运,这些专门背运货物的人被称之为:“背老二”,或者是“背二哥”。
据史料记载,大约3000年前,秦巴山区自古以就出现这些“背夫”,由于秦巴山路十分艰险,很多地段都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如果后退就很可能砸到后面的人,并一起掉下山崖,而且,旧时的山路上,时不时就会有一些野兽出没,这些都对背夫的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这种情况下,这些“背老二”只能结伴而行。山路漫漫,路途遥远,沉重的货物压在肩上,在人生路上艰难地苦撑着,心中自然无法平静,不管是剧烈的劳动强度,还是生活的苦闷,让这些“背二哥”需要发出呐喊,于是,极具巴山特色的“背二歌”就诞生了。
“巴山背二歌”唱词简短,多以语气词来拖腔,语言幽默,基本上都是即兴创作。由于处于社会底层,很多话语不敢直接说,只能采用一些双关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调式方面,多采用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为主;唱腔高亢,在群山中回荡。在曲牌方面,各个地区又有所不同,南江、通江、平昌等地的风格都有所差异,不过总的来说差别不大。这些“背二歌”充分反映了“背二哥”的劳动场景和内心感受,是川东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典范。
有巴山之歌,自然就有蜀水号子,无论是老川东重庆至万州的长江船工号子,还是新川东嘉陵江中游的高坪船工号子,都真切地展示出长江上游水系船工们的生活写照。货物运输,体积小,重量轻,还可以让“巴山背二哥”来承担,但是体积大,分量重的货物,那就不能靠单纯的人力来负担了。川东地区丰富的河流资源自然是运输的重要选择之一。但是,在古代时期,河流治理的能力有限,且封建官府很多时候都不愿意把时间和金钱花在这些惠民措施上。川东地区绝大部分河流都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到处都是险滩激流,使得运输船只总是会被浅滩搁置,这时候,就需要纤夫或者船夫下船上岸在岸边靠人力拉船,使其拖过浅滩,完成这一艰难的河段行程。
为了克服急流险滩,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出了具有嘉陵江特色的川东水系民间音乐艺术——嘉陵江船工号子。船工们一边唱着号子,一边努力驾驭船只,即增加了船工们之间的劳动协作力,又抒发了战天战地战激流的抗争情绪。南充南坪的船工号子按照嘉陵江的地域属于上、中游船工号子,这些船工号子内容简单,极具地域风格,一般按照劳动过程来划分类别,逆流而上时,船工们唱的是逆水号子;顺水而下时,船工们唱的是顺水号子;河流平缓时,船工们唱的是平水号子;如果遇到悬崖瀑布而无路可走的时候,就需要船只离开河流,从岸上运输至下一段河流才能继续前行,这时候,船工们就要唱抛河号子。唱的过程中,有时候是一人领唱,其他人合唱;有时候是直接大家一起齐唱。歌词方面比较自由,以“哟呵”等语气词起始和结束,中间则是根据现场的山水风景即兴创作,主要是激励大家一起努力,把船拉到彼岸。调式方面,则是非常典型的五声民族羽调式。唱腔上主要根据水流的缓急来进行悠扬或者激烈的变化。嘉陵江船工号子表现了旧社会船工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展现出数千年来川东地区水域上老百姓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文化传承。
有唱就有跳,人类天生就会跳舞,从原始社会的围着火堆跳,到封建王朝皇帝的祭天之舞,再到民间的各种地方舞蹈,舞蹈音乐在中国传承了无数年。川东地区自然少不了民间舞蹈艺术,云童舞就是其中的瑰宝。
在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中,求神拜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求神拜佛的礼仪过程而延伸出的文化艺术多如烟海。川东地区的广安华蓥山区民俗舞蹈云童舞已经流传了一千两百多年。在一千多年前,华蓥山的老百姓就开始了往山顶去求神拜佛,在拜佛的过程中,由两个童男童女手捧花灯,随手左右晃动,带着朝拜的信徒们边走边舞。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拜佛的过程中的童男童女的动作就独立出来,成为了华蓥山独有的民间舞蹈:云童舞。
到了现在,云童舞已经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成了至少四个人的团体舞蹈,表演时,身穿特制的彩色祭祀服,头上戴一个云朵状的头饰,腰上围着裙边,露出手臂和脚,手上一定要拿上香盘或者灯笼(跳舞的时候灯笼里面是不点着的)。舞蹈最初一般由2—3人出来跳舞,随着伴奏音乐的逐渐激烈,舞蹈人数也越来越多,最后可达二三十人。由于是表演朝拜,走的是山路,所以,舞蹈者们在表演的时候,主要排成“之”字型,以表示在走山路。动作上方面,有固定的套路,比如“苏秦背剑”、“黄龙缠腰”等等。伴奏乐器主要是民乐团,以常见的古筝、二胡、扬琴等乐器为主。音乐方面,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豪放与婉约浑然一体,生动地阐述了宕渠人能歌善舞、热情豪放的性格和宕渠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民间的音乐文化,一定少不了戏剧,岳池曲剧是川东文化里的代表。传统意义上的戏剧都要讲究曲牌、故事、角色、舞美等各方面都要完整,但是岳池的曲剧缺恰恰相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曲艺发展快,为适应观众欣赏需求,岳池的曲艺艺人赏试分角色来“拆唱”一些曲目,拆唱很受群众欢迎,艺人们进而以简单的化妆扮作人物彩唱,逐步形成戏剧样式,因其由表及里是由曲艺演变发展而成,故称岳池曲剧。
岳池曲剧常用曲牌有“越调”、“太平年”等,大都来自于民间“俗曲”由民小调发展而成。代表剧目有传统剧目《秋江》、《尼姑下山》等及移植剧目《刘四姐》、《血泪仇》等。音乐来源民间小调,生动活泼,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韵。表演有适应剧目的服装、道具;伴奏有适应曲剧演出的民乐如扬琴、三弦、琵琶、二胡、笛子等及小鼓、京锣、镲子、当锣等打击乐器。岳池曲剧取材于民间生活,用四川方言表演,通俗易懂,诙谐风趣,深受群众欢迎,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及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秦巴山区的巴山背二歌,到长江上游的嘉陵江船工号子;从华蓥山求神拜佛的云童舞,到广安的岳池曲剧,这些都是川东地区重要的民间音乐文化艺术,都反映了川东人民在数千年来,为了生存而奋斗的艰难历程以及历史变迁。我们音乐工作者应该深入民间,深入生活,去发掘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为川东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发挥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