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晴,王伊欢
污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定的指示功能,包括描述对象事件、传达信息思想。尽管污语处在正规语言的边缘地带,但是污语的使用在现代社会中却相当普遍。传统上,在日常生活当中,男性更多地使用污语,这些污语中存在着大量粗俗的表达和对女性的贬损。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会开始流行一些以女性为主要使用者的新型污语。这些污语表达含蓄,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复杂。权力产生于话语之中,传统污语和新型污语的混合使用,体现了中国社会复杂的性别权力结构变化。
常规而言,污语处在正规语言的边缘地带,挑战禁忌,并明显带有辱骂、侮辱、打击他人的意味,不容于正规语言。但实际生活当中,人们却大量使用污语。一般来讲,男性会更多地使用污语,而其用词侮辱和贬低的对象为女性[1]。传统的污语通常以男性为主体,以对方的女性亲属为客体,包括妈妈、姐姐、妹妹、奶奶、姥姥等一律成为辱骂的对象[2],并粗俗地描述了男女性行为。中文中污语之粗俗,“常常原始到让人汗颜的地步”[3]。鲁迅曾说“他妈的”是中国的国骂,另外还有“日你妈”“操你奶奶”等等[4]。尽管被辱骂的对象男性和女性都有,但是使用的侮辱性的词语都是针对女性的,传统型污语对女性的贬低和压抑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污语不但会对辱骂对象存在负面影响,总体上对女性还会造成更大的精神伤害。污语最重要和显著的功能是情感功能。污语对其对象造成的伤害最主要的也是情感上的消极影响。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污语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是不存在的,其主要目的是打击对方心理情绪[5]。从这个角度来看,污语的情感功能是反语言的。叶齐华的研究表明,情绪与人的神经系统紧密相关,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6]。语言的虐待与攻击,也是暴力的一种形式,侵害发生时,受损害者往往情绪会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愤怒、悲伤、受侮辱等消极情绪。而在经历这类消极情绪的影响,男女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受到的伤害会更大[7]。在污语使用过程中,女性通常是词语虐待的主要受害者,她们身体健康和精神情感都会受到消极情绪影响,不利于她们的生存与发展。
从性别分析的角度来说,从表面上看,污语的使用在男性和女性当中都是不被提倡的,因此男性和女性使用或者不使用污语应该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实际上,话语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更是一种权力关系。污语屡禁不止,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尊重的缺失。侮辱女性的污语的实质,是男权社会维护和巩固其男权地位的行为。
日常生活当中,通常只有男性拥有使用污语的权力。有学者将女性同一性看作是“内在空间”,其设计是为了人类的幼儿,而男性同一性则与“外在空间”相连,涉及到“侵犯、兴奋与道德”,导致“成就、政治优势及冒险”[8],相比女性而言,男性的“攻击冲动确实存在而且是原始的护种本能”[9],所以,男性似乎天生就会使用污语,是一种本能行为。此外,熊金星认为污语暗示了使用者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既指表面上社会职位、辈分等高低,也指一个社交圈中或在说话的轮次当中的微妙关系[10]。女性在社会生活当中更少地使用污语,说明相比男性,她们受到的社会制约更多,也更加遵守社会规范,即使是在社会规范并不对她们有利的情况下。这些污语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男女性别的差异、男权主义的色彩以及对女性的歧视。污语通过对女性的侮辱和压制,某种程度上更加巩固了男性的权力和地位。
新型污语在网络上诞生于2013年,使用人群多为网民,尤其是年轻人居多,使用的范围也主要是在网络,尤其是新浪微博和天涯论坛。但是也有一部分影响力比较大的污语,比如“绿茶婊”“黑木耳”,兴起于网络,但其传播和使用范围则更广,延展到日常生活当中。此前的研究更多关注传统或者网络污语的产生机制或者意义分析,本研究主要从性别的角度,通过分析新型污语中话语的方法讨论社会性别权利结构的变迁。
网络新型污语兴起于2013年,主要的标志和起点是“绿茶婊”这一词汇成为年度的网络热词,在舆论的热议以及营销号的推动下,被网民逐渐熟知甚至广泛使用,此后衍生的词汇包括“汉子婊”“心机婊”等表面为贬义的污语以及“白莲花”“圣母”等表面为褒义的污语。新型污语在网络中的传播率和使用率十分惊人,以“绿茶婊”为例,将“绿茶婊”作为关键词输入,百度搜索的相关结果约1030000个,新浪微博共有19735380条内容。在天涯论坛上作为关键词搜索,有75页共2065个主题帖,即主题词中包含“绿茶婊”一词的帖子,不包括回复帖。2017年的主题帖为25个。2017年热度最高的帖子名为“被绿茶婊伤害的原配,还能再让我绝望一点吗”,点击数为865,回复数为351。不仅如此,“绿茶婊”还用于网络新闻当中,被冠上某女艺人的名字,通过名人炒作运用更加广泛。在天涯论坛上,按照回复数排序的讨论度最高的50个帖子当中,就有5个是针对女明星的,尤其是一位年龄较大的女性歌星,因为姐弟恋和个人个性等原因饱受议论甚至辱骂。而在新浪微博上,为了引起话题讨论度,许多拥有众多粉丝颇有影响力的大V和营销号,集中发布“绿茶婊”或者鉴定“绿茶婊”的内容以吸引人们转发、评论和点赞。如2015年8月17日,“我们都爱重口味”“咕咚企业俱乐部”等新浪微博用户发表了内容为“#七夕你跟谁过#请注意,各位请注意,这不是演习,这不是演习,这是一个婊气十足的地方,有对象想好好儿过七夕的请慎入”为内容的微博,配图为九张如何鉴别包括“绿茶婊”“红茶婊”“奶茶婊 ”“茶水 婊”“龙 井 婊 ”“ 菊 花 婊 ”“观 音 婊 ”“ 咖 啡 婊 ”“普洱婊”等在内九种“XX婊”的方法。该条微博曾经被“我们都爱重口味”置顶,并为其热门微博,截止2015年9月10日,转发4695次,评论1190次,点赞1694次。电影《华丽上班族》则使用新浪微博上的话题“通缉华丽上班族职场婊”,并使用“职场婊”的概念作为自己在新浪微博上的宣传手段。从这里可以看出,新型污语在网络上舆论不断发酵,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网民对这种“绿茶婊”等“XX婊”说法的态度不一。部分网友认为“没有必要特别认真或者讨厌这种词,可以当看星座一样笑笑就好了”;也有网友认为这种说法不好,是“如果只是喜剧或者说调侃效果,那么为什么光指女人呢”,认为这是对女性的歧视;还有许多网友对照“绿茶婊”的定义或者“绿茶婊的几大表现”,将自己或者身边的女性带入,并在网络上发帖发言表达对“绿茶婊”的反感。
新型污语与传统的污语有很大的不同。以“绿茶婊”为代表的“XX婊”“白莲花”或者“圣母婊”等新型污语,兴于网络,使用者以女性为多。这些新兴污语与传统污语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使用者和对象都以女性为主,而非传统的男性;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污语,粗俗的程度不及后者。以天涯论坛上的帖子为例,在2017年3月19日以“绿茶婊”为关键词搜索的50个的帖子当中,能明确判断出发帖人为女性的占38个,能明显判断出为男性的仅有8个,其他的4个帖子在内容中未提及作者性别。可以看出,女性会更加倾向于使用这种同样针对女性,但是用词不太粗俗的新型污语。
在网络流行的新型污语当中,表面为贬义的污语传播度要更广一些。以“绿茶婊”“心机婊”等为例,“婊”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是十分具有侮辱性的一个称呼,其内涵不仅仅包括地位的低下,还有道德上的谴责意义。百度百科对于“心机婊”的定义是“心机很重、城府很深的女人(并不是指聪明)”。“心机婊”由“心机”和“婊子”两个词组合而成,最初是由网民发明,兴起于2014年。以笔者在网络和论坛阅览的帖子来看,只要某女性在任一方面满足“有心机”这一特征,就可以被冠上“心机婊”之名。以著名的“宫斗剧”《甄嬛传》为例,剧中角色包括甄嬛、沈眉庄、皇后、淳贵人、曹琴默等角色都被指责为“心机婊”。除此之外,网络上还有“自拍婊”“汉子婊”“绿茶婊”等“XX婊”,几乎所有的词汇,只要后面加上“婊”字,就可以拿来概括和贬低一类女性。
(1)本分的攻击
一般来说,说污语本身就是越界的行为,但是新型污语使用者在攻击其他女性的同时顾及了自己的女性身份。相对于传统污语,“XX婊”这样的词语没有那么粗俗,也没有直接涉及性行为(尽管在“婊”字当中暗含了男女关系混乱的辱骂)。这种污语是一部分女性的强烈情感的发泄,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社会对女性压力的增加,女性也开始有了表达自己强烈情感的诉求。当女性对一些事情产生了强烈情感而难以抒发的时候,说污语可以帮助她们宣泄愤恨,舒缓情绪。但与男性不顾身份的粗俗不同,女性的攻击往往相对文雅而不失身份。从女性意识来说,使用这些污语的人通常持有相当传统的道德观念,维护现有的性别权力秩序。如2017年7月的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的“凌玲”,为人朴素温柔,工作勤恳认真,最终成功上位,被一些观众称为“心机婊”。辱骂小三或者疑似小三的女性为“心机婊”,认为“心机婊”才是婚姻关系破裂的罪魁祸首,这样的言论不但相对容易被社会接受,还会获得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2)弱者的悲哀
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使用这些污语的人,还是被污语攻击的对象,通常都是在性别关系中处于弱势的女性。在男权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不把矛头指向造成自己境遇的强权方,而是更倾向于对同性别的对象进行攻击和辱骂,这是一种弱者的攻击。弱者的悲哀在于,女性使用污语流行,并不代表中国社会的女性掌握了话语权,女性地位上升了。恰恰相反,说明现代女性的保守性经由媒介得到进一步的凸显和扩散。西方学者早就将媒介与性别歧视联系起来了,他们认为广告等媒介是性别歧视制度化和符号化的工具[12]。在2017年的热播剧《欢乐颂第二季》当中,尽管“乖乖女”关雎尔在剧中并没有犯过大错或者伤害他人,但也因为她认不清自己“几斤几两”,喜欢朋友的男友,甚至是因为被男性观众喜欢而被称为“心机婊”。对于使用污语的女性来说,她们的目的并不是反抗这种迎合男性的社会制度,而是通过对女性越过道德的边界而获益行为的谴责,表达一种怨妇式的妒忌心理和对既有制度的维护。这种新型污语给了她们一种发泄方式,部分释放了在男权社会中被压抑的情感。但是,如果没有意识到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不是源于自身或者污语对象,而是源于男性主导的性别权力结构对女性的控制,那就无法认清问题的本质。这样,男女权力结构不但无从改善,而且女性解放反而增加了来自自身的阻力。
3.表面为褒义的污语:潜藏女性的反叛性
尽管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及表面上直接为贬义的污语,但也有不少表面为褒义的新型污语在网络流传。如“白莲花”和“圣母”这两个词,从表面上看是褒义词,但是在网络的实际使用当中,尤其是一些著名论坛当中,却是一个带有一定讽刺意味的侮辱他人的贬义词。“白莲花”有时候又被称为“圣母(婊)”,从网络上找到的记录来看,“白莲花”和“圣母”的使用同样兴于2013年,用以讽刺那些以琼瑶小说、其他言情小说和现代偶像剧中的女主角为代表的女性,“她们有娇弱美丽的外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像圣母一样的博爱情怀,即使受了委屈,或者别人伤害了她,只要对方说声对不起,也会出于同情心原谅对方”。后来演变为主要指看上去单纯善良、充满博爱情怀,其实内心阴险的女性,也指装纯洁或者充当滥好人的女性。
(1)角色的反叛
即使到了2017年,社会对女性角色限定依然为贤妻良母,并对现代女性的其他自我实现方式进行贬低。在这样的背景下,“白莲花”和“圣母(婊)”这些词实际上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现代女性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拒绝与反思。女性通过使用污语,对像“白莲花”一样善良无知的形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表达了对传统性别角色限定的不满和拒绝。她们所贬低的,并不是“善良”和“单纯”这些道德品质本身,而是对传统女性的角色的伪善的不满,对媒体中扭曲的社会性别角色的不满[11]。这种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需要和倡导的为家庭无私奉献、对社会人情世故一概不通的单纯、对社会贡献不大的贤妻良母形象,却束缚了一些追求自我、不甘于传统角色的女性。社会越是热衷塑造这种贤妻良母的刻板女性形象,对不符合这种规范的女性的打压就会越厉害。使用这种污语的女性认为“白莲花”和“圣母(婊)”的博爱是虚伪的,并非真正发自内心的,女性应该正视自己的需求,培养自己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新型网络污语是这些女性通过话语表达自己对权力诉求的一种方式。
(2)多元的追求
中国传统价值观认可的女性形象已经过于单一和肤浅,一部分现代女性的女性意识已经觉醒,她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已经多元化。虽然,这种多元价值观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尤其是对于高知识高社会地位女性,她们可能会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即虽然她们完成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在传统的价值观当中,她们不是奉献家庭型的女性,因此并不是一个社会认可的女性形象。但是随着社会上这部分女性的增加和发声,女性多元化的自我实现的方式开始走向公众视野,引起社会注意。如琼瑶剧《一帘幽梦》,本想通过主角紫菱的形象宣扬一种爱情至上的价值观,但网友却称紫菱为“白莲花”,对其依附男性的爱情观和人生观进行否定,这表现现代社会女性价值观存在巨大冲突。女性通过污语,实际上旗帜鲜明地捍卫了女性追求多元价值的自由。
福柯在《性史》当中这样分析权力和话语的关系,他认为,“权力产生于话语的机制”[13]。话语对于未陈事物,即不能说话的事物的压制和束缚,是重要的权力运作方式。对于这些事物的压制,就是不赋予这些事物伸张意义的权力,也就是说话的权力。权力玩弄被束缚的事物的方法,就是只让它在话语的外缘活动。权力不仅仅体现在赋予说话的权力,也存在受压抑的事物当中。一方面,被压制的事物必然受到束缚。另一方面,它又经常出现,伸张自己的意义,在另一种意义上得到权力。
从污语与权力的角度来分析,污语是具有社会性的,性别化的。话语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它体现的是社会关系,定义社会位置[14]。“人不是拥有性别,而是塑造性别”[15]。传统心理学将社会性别看作是女性与男性的内在本质,男性应具有男性化特质,女性应具有女性化特质。但是,比起生理差异,社会性别更是“社会建构的产物”[16]。在被男性主导的传统污语机制当中,男性通过污语对女性进行贬低和侮辱,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从而达到束缚和压制女性地位的目的。同时男性的主导地位也表现在文学语言中,即使是女性主义文学也必须描绘父权制[17]。而在新型污语的机制当中,以女性为主要的使用者和对象,表现的权力关系则更为复杂。一方面,女性对同样为女性的对象使用贬义的污语,事实上体现的是对女性的束缚和压制更加严重,女性的权力更加受到压制的表现。“由于那种愚蠢而持续的压抑,思想被戴上了锁链……这足以使你的双翼下垂”[18]。另一方面,表面上褒义的新兴污语,实际上体现了一部分女性对传统愚昧的“伟大”女性角色的否定和贬低,体现了女性权力意识的提高,说明新时期的新女性开始要求重塑话语和权力结构。这种矛盾的现象体现的是目前中国社会复杂的性别权力结构。
“到了20世纪,贫困问题已退居次要地位,而权力问题上升到首要问题”[19]。目前中国传统的性别权力结构对于女性的压抑还是十分严重,但是一部分女性的女权意识已经觉醒。
一方面,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趋势明显。学者许琪在2000-2010年期间,以“男主外,女主内”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为指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性别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向传统回归的趋势[20]。在世界广有影响的央视春晚,一些作品的性别观念也呈现出向传统回归的特点,并由此而引发激烈的争议。2017年春晚后,全国妇联在机关报《中国妇女报》官方微博发布长文《一年又一年,春晚的性别观念怎么就不长进呢》,点名批评央视春晚《真情永驻》《大城小爱》《信任》等语言类节目大量存在诸如“小姐”“妇女用品”“黄金剩女齐天大剩”等贬损女性的语言,其对传统“伟大”女性的赞美背后,实际隐藏的是歧视女性的陈规旧则。可见,在某种程度上,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实质是男尊女卑秩序的回归,是男权压制的增长和女权的自我放逐。
另一方面,一部分新女性的性别意识已经觉醒,尤其是越年轻的女性性别观念“越趋向于现代”[21],她们不再愿意满足于当下的被压抑的女性角色。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女性群体当中,以性别意识的觉醒为分界点,已经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女性还是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较大,对于这部分女性来说,即使是污语或者其他性别话语的使用,也是在贬低女性,巩固现有的不平等性别结构。但是对于女性意识已经崛起的女性来说,无论是否使用污语,她们的话语是为了反抗传统的性别结构,以及这种结构下塑造的片面的呆板的女性形象,她们要求跟男性一样的权力。对于她们来说,她们不再选择传统性别观念下面的“无私奉献”“无知单纯”的女性角色,相反,她们要求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性别角色,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新型污语当中出现的分裂现象,即部分污语是对女性更加严重的压抑和贬低,但是另一部分却能看到新女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反思,以及对同等话语权的争取。
总体来说,污语本身从话语体系看是比较边缘的言语形式,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相当普遍。话语体现了权力,权力产生于话语的机制。从话语变迁历史看,女性受污语之扰为时已久,而污语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不断强化了原有的不平等的性别权力结构。因此明文禁止污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停止对女性的贬低,有利于对女性权力压制的解放。但禁止污语无法改变现有的权力关系和构建合理的性别关系,并且污语在民间其实是很难被完全禁止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于网络并迅速被年轻人所接受甚至使用的新型污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更为复杂的性别关系。在传统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权力结构的影响下,新型污语中对女性的贬低和侮辱是女性受到压抑和束缚的表现。但是同时,一部分女性意识已经觉醒的女性也运用新型污语的话语,来表达对传统的虚伪而压抑的女性角色的不满。从根本上来说,要真正实现男女平权,问题不在于男女是否拥有使用污语的同等权利,而在于话语背后女性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地位的真正改善与提升。这既需要女性的自我觉醒,也需要男性的自我约束。只有男女两性之间实现互相的尊重、彼此的包容,以及对现代社会中多样性和多元化角色的理解,才能促进性别权力结构的改善和妇女权力的解放。
[参考文献]
[1]张万里,胡志军.污语现象的差异心理学解析和文化心理学研究路径[J].甘肃高师学报,2010(15).
[2]桂永霞.粗俗语的多功能性质研究[J].英语研究,2012(3).
[3]蔡康永.污语到底脏在哪儿[J].合唱团,2010(1).
[4]鲁迅.论“他妈的!”[J].语丝,1925(37).
[5]李佳源,廖德明.“污语”的多维度解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6]叶齐华.家庭暴力阻碍女性生存与发展——实证调查夫妻经历词言虐待影响情况与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7]叶齐华.探究中国家庭暴力中的社会性别差异——实证调查夫妻在家使用经历污语行为情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8]Erikson,E.H.Inner and outer space:Ref lections on womanhood.Daedelus,1964.
[9]康罗·洛伦兹.攻击与人性.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10]熊金星.从杨克祥作品中粗俗语看湘西南民俗文化风貌[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
[11]Anthony J.Cor tese,Provocateur:Image of Women and Minorities in Advertising,Lanham,Maryland:Rowman&Lit t lefield,1999.
[12]Lisebet van Zoonen,Feminist Media Studies,London,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Sage,1994.
[13]福柯.性史[M].张廷琛,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14]佟新.话语对社会性别的建构[J].浙江学刊,2003(4).
[15]Bohan,J.S.Regarding Gender:Essential ism,Const ructionism,and Feminist Psy chology.In M.M.Gergen&S.N.Davis(Ed.),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gender.New York:Rout ledge,1997.
[16]郭爱妹.社会性别: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7]Hilde Hein&Carolyn Korsmeyer.Aesthetics in Feminist Perspective[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3.
[18]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19]李银河.福柯与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0]许琪.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迁趋势、来源和异质性——以“男主外,女主内”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两个指标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16(03).
[21]刘爱玉,佟新.性别观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