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武德思想的内涵及传承路径研究

2018-01-23 09:09张其海
孙子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将帅武德孙子兵法

张其海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重视发扬文德,而且重视发扬武德”①王联斌著:《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武德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奇葩,近年来已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华武德思想的研究已即将迎来自己的学术春季。目前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第一,个人武德思想研究。楚庄王武德想想、毛泽东武德思想、诸葛亮武德思想、戚继光武德思想等武德思想研究有较为系统的论述,王生荣②王生荣:《论楚庄王武德思想》, 载《道德与文明》1990年第3期,第40页。王生荣:《论毛泽东武德思想》, 载《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3期,第36-37页。、王春晓③王春晓:《论诸葛亮德法同济的治军思想》, 载《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145-152页。、丁雪枫④丁雪枫:《论戚继光的武德思想》, 载《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4期,第58-63页。等专家学者功不可没。第二,武德思想内容、特征、发展及价值研究。王连斌、吴志远⑤吴志远:《武德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载《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等专家学者研究了传统武德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梳理的发展史、考察了现代价值。第三,中西武德思想的比较研究,卫琦⑥卫琦:《中西传统武德思想特质之辩》, 载《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 1期,第152-157页。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武德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截止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鲜有对孙子武德思想及其传承开展系统性专门研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山东作为孙子之乡、文化大省,是孙子武德思想、孙子文化的发源地,发展与弘扬孙子思想是新时代下义不容辞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传承孙子兵学的武德基因,对国家是长治久安之策,对民族是功德无量之举”⑦孙子研究编辑部:《弘扬中华武德文化》, 载《孙子研究》2017年第1期,第3页。。本研究拟对孙子武德思想的内涵及传承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对孙子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兵学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

一、孙子武德思想的内涵

武德,即“用武、从武、尚武之应有德性”①王联斌著:《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第2页。,产生于战争战事,早期属于军事范畴,专指军事之武德,后延伸为武术之美德。武德内容包括“武德”思想和“武德”实践。武德思想可追溯于上古时期,据司马迁的《史记·武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轩辕黄帝将“修德”(重视道德、德育、德行)与“振兵”(军事、武力)结合起来。武德一词,最早始见于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宣公十二年》一书,书中明确指出武德内容,“武德有七”,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②王联斌著:《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第2页。,这是我国最早的条款性的武德规范、武德标准。武德思想成熟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各诸侯国竞相争鸣,孙子文化应时顺势发展,《孙子兵法》备受青睐。

《孙子兵法》对当今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商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大力推介的作品。《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兵圣孙武所著的一部著名军事著作,共十三篇,是中华传统兵学文化最为精华的思想成果,是孙子武德思想的集中体现。孙子武德思想以“仁”为核心,主要表现为军人“安国保民”的最高价值和将帅“五德”为纲的素养。

(一)“安国保民”

军人与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关系和道德关系,孙子武德思想正是从这一关系角度展开,开篇《孙子兵法·计篇》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将战争问题与国家、军队、人民的生死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发人们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正确面对极其残酷的战争战事。《孙子兵法·谋攻篇》明确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安国保民”“安国全军”是军人最高的价值目标。战与不战、何时战、如何战等一系列问题无不体现军人安国、保民、全军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这一价值的本质是“仁战”,实现这一价值目标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慎战、谋战、备战。

孙子重战,不是好战,而是慎战。慎战体现于将帅、国君对战争战事的谨慎态度。《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明确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争不是源自“主怒”“将愠”等国君将帅的主观臆想和情绪,因“怒”可转“喜”,“愠”可转“悦”,国“亡”则永败,人死不能复活;有“利”、有“得”时方可发动战争,否则不宜、不适战事。故国君良将“慎之”“警之”。

谋战指运用谋略保全自我、战胜敌人。谋战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即“不经过直接或激烈的交战而使敌方屈服于我方的意志”③孙远方:《孙子兵法概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82页、第83页。,战争一旦爆发势必有将士流血身亡,即使百战百胜;倘若无战事,则国不会损兵折将,军队不会耗损军用物资及武器装备,百姓不受兵役之苦,此乃“安国”“全军”“保民”的最佳境界,“不是以消灭敌人为目标,而是迫使敌人屈从于我方意志而求得胜利,实质是提倡全赢……赢得和平,赢得人心”④孙远方:《孙子兵法概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82页、第83页。,进而达到互利共赢之目的。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才能确保国全、军全、旅全及伍全,这是战争最理想的结果。如何进行谋攻?为实现全胜,孙子提出伐谋、伐交、攻城之策略。孙子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是上上策,“伐谋”不成则“伐交”,“伐交”不成则“伐兵”,“伐兵”不成则“攻城”,“攻城”是下下策。通过谋略、策略使敌人放弃原有的立场、企图是克敌制胜的最佳策略;挫败、阻碍敌人的外交使其处于孤立无援之境地,进而不得不向我军屈服,这是战胜敌人的必要手段。当“伐谋”“伐交”并未奏效时,攻打敌人的军队、攻占敌人的城池是不得已而必须选择的方式。谋攻的本质就是争取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若全胜不成,则可退而求其次,破国、破军、破旅甚至破伍。

备战强调依靠强大的武器装备、训练有素的士兵及将帅的智谋威慑、震慑、警示敌人,有备无患地积极做好战争的准备。《孙子兵法·九变篇》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求之于己的积极备战观强调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敌人,而在于自身军事实力的强弱及战争的时机。“不应把决策的基点放在对方如何变上,而应关注自己,在自己做到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积极应对敌人的变化”①姚振文,毕海林:《兵道与商道》,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2年, 第162页。,“能否随机应变,克敌制胜,关键不在于敌方的因素,而在于自身的条件和基础”②孙远方:《孙子兵法概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128页。,自身军事实力较强大、对战争态势把握精准到位、对战争做出种种精心准备是战胜敌人的关键核心因素,与《孙子兵法·形篇》中“先为不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的思想相通相融。要想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就要不断强大自己,做好战争的一切准备,不仅加强军队建设,更要做好积极谋划,当使自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时再考虑如何克敌制胜。战狼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将军,曾担任美国西点军校的校长,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陆海空活动勋章最多的将军,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过外国元帅的美国将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越的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对日本的蔑视、不重视,并没有对攻打日本人做任何准备,致使在日本攻打菲律宾的战争中黯然失色,退出战场。

(二)将帅“武德”素养

将帅“五德”为纲的素养具体表现在“五德”道德内容和“五危”道德律令。孙子在开篇《孙子兵法·计篇》中提出“五事七计”的战略预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其中“将”指将帅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素养,“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德”是一名优秀将帅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基本品格。“智”指智慧、智谋、足智多谋。“信”指诚信、威信,将帅诚信则会赏罚分明,将帅具有威信则军纪严明。“仁”指仁爱、仁慈、“义憎”“义恨”,即怀“仁”爱“我”与“仁”恨敌两个基本要素;因怀有爱国情怀对家国家人充满无限热爱而从功利角度策划、发动战争,“一切军事行为都是一种实际的功利行为,是为了满足或实现本国、本军和本国人民的利益而发生的”③王联斌著:《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4页。,同时因对敌人的丑恶言行恨之入骨,作战时奋勇向前,爱与恨相辅相成。“勇”指勇敢、英勇,并非愚勇、鲁勇,是智者之勇,而非匹夫之勇。“严”指治军严格、纪律严明。“五德”融为一体,彼此相通,又各有侧重,片面强调任何一个层面皆会损伤将帅的整体武德形象,“五德”皆备而又不失偏颇是每一名将帅所追求的道德素养和规范。

将帅具备武德修养,不但要懂得应为、可为、能为之事,还要明晓不应当、不可为、不能为之事,简言之,“应当”之事和“不应当”之事。孙子不但从“应当”的层面阐释了将帅“五德”,还从“不应当” 层面明确了将帅“五危”。《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五危”指“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是“五德”的有益补充。“必死”之将帅只知固执地死打硬拼,呈匹夫之勇易中敌人奸计而被诱杀,“必死”即鲁勇、匹夫之勇,是“勇”的过度、不当表现。“必生”之将帅谨小慎微、贪生怕死、临阵怯战,易受敌人蛊惑而不惜被俘虏,“必生”即低智、无智、愚智,是“智”的过度表现。“忿速”之将帅脾气急躁、性情暴怒,遇事不善冷静思考,“忿速”即愚信、轻信,是“信”的过度表现。“廉洁”之将帅清廉自尊、洁身自好、爱惜名节,易不能容忍敌人诽谤而惨遭侮辱,“廉洁”是极度自严、过分自律,是“严”的过度表现。“爱民”之将帅溺爱民众、聚焦于眼前利益、忽视大局与长远,易为敌所乘、被动烦劳,“爱民”即溺爱、宠爱,是“仁”的过度表现。“五危”造成“可杀”“可虏”“可侮”“可辱”“可烦”的后果,此乃将帅之“过”,作战之“灾”,最终致使“军覆杀将”的残局,不可不引起高度重视。可见,“五危”是“五德”的过度、失当表现,二者相辅相成。倡以“五德”,戒以“五危”,道德内容和道德律令共同作用,构成了将帅之品德的素养。

二、孙子武德思想的传承路径

“《孙子兵法》武德思想成于军旅,光鉴中华,惠泽后人,普世千秋”①王联斌著:《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3页。,孙子武德思想传承要抓其“魂”、发现“美”、搭建“体”,充分认识军人价值、深入挖掘和合思想、广泛搭建“知武”平台,使武德思想的传承大放异彩。

(一)抓其“魂”:军人价值

军人价值在于军人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和贡献②王联斌著:《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3页。,军人的最高价值体现于“安国保民”,即固本安邦、保家卫国、捍卫国家利益、保卫人民安全,这是军人的最高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孙子武德思想的灵魂,体现“军人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③刘芳:《当代革命军人价值选择的根本依据与目标导向》,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4页。。《孙子兵法·地形篇》曰:“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只求保全民众而符合国君的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古往今来,中国军人与国家利益存亡与共,为国家和人民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奉献青春和生命。孙子时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实现“安国保民”的重要军事策略,这一战略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刘奭繁的上书《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中记载了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只要发生战争,便有流血、伤亡,势必引起国家政局不稳、民族仇恨、军人伤亡、家庭离散,战争的创伤深刻而长远。现代战争使用高科技武器,较之古代冷兵器战争,其危害和杀伤性更强烈、更久远,孙子提出克敌制胜的“伐谋”策略依靠的是强大军队的威慑力。只有军队和国家富强,固本安邦才有保障。党的十九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新高度,明确提出“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中国军队要能够“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中国永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体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和中国军人的素养,知道在强大时仍能自制、克制、容忍的军队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军队,中国军人的自强、自信、威慑力映射出中国军人固本安邦的智慧和品质。

(二)寻其“美”:和合思想

和合突出和强调“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④蔡方鹿:《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 载《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4期,第71页。,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孙子武德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主要体现于“德治”与“法治”之间的融合与结合、将帅与士兵之间的合作与和谐、“先知”与“后战”之间的融合与祥和。

《孙子兵法·形篇》中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修道”指修明政治,修不被敌所胜、克敌制胜之道,“保法”指确保法制,确保胜敌之法度。“修道而保法”就是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为夺取战争主动权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①孙远方:《孙子兵法概论》,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93页。。“道”和“法”,是“五事七计”中的重要内容,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所谓“道”就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所谓“法”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帅的统辖、军需物质的管理。“修道”是德治、文治、仁政,“保法”是法治、武治。孙子认为“德治”和“法治”缺一不可,坚持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注重“德治”和“法治”的融合。首先,“德治”表现为国君自身道德的修养,这关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主孰有道?”哪一方的国君为政更加贤德、圣明?其次,“德治”表现为国君和将帅的慎战速战。战事发生时,“日费千金”“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对国家物资和百姓财富造成极大损失;持久之战则“国用不足”,然后“诸侯乘其弊而起”,故应“慎战”“速战”。再次,“德治”表现为将帅“五德”“五危”。“法治”主要表现为以法治军、从严治军。“法令孰行?”哪一方的法令能够切实贯彻执行?例如,用“金鼓”“旌旗”等法令指挥军队作战,使军队树立坚定的信念,绝对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勇者”不独行,“怯者”不独退。《孙子兵法·地形篇》曰:“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厚待士兵而不能令其作战,溺爱而不教育,违法而不惩治,那他们就如同娇生惯养的子女不能上阵作战。孙子首先提出“德治”思想,“厚”而“爱”之,主张亲近士兵、仁爱士兵;同时,倡导“能使”“能令”“能治”的“法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严格治军的同时,要以情带军,“是谓必取”,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德治”与“法治”相互契合的过程中,同时体现出将帅与士兵之间的合作与和谐。《孙子兵法·地形篇》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将帅前进不为谋求战胜之名誉,将帅撤退不为回避撤军之罪责,前进与撤退只求安国保民全军,只求符合国家利益。“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将帅对待士兵如同对待婴儿,士兵就与他共赴危难;将帅对待士兵如同对待爱子,士兵就与他同生共死。将帅保家卫国、爱民如子的品格、品德,影响、感化着士兵与其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讲述了“率然”蛇的故事,“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至”,若军队“齐勇若一”“若使一人”,上下同心、有条不紊、众志成城,守则坚不可摧,战则无所不胜。

《孙子兵法·用间篇》曰:“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明君贤将之所以出兵作战能够克敌制胜、功业超过众人,是因为事先了解掌握双方的战情。 孙子不但重视“知天知地”,关注作战的气候天气、自然环境等客观环境,而且重视“知己知彼”,关注敌我力量、人为因素等主观能动性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知”不同客观环境下的不同战略战术,“知”敌我双方力量的相互转化。《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指出九中不同作战地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针对此,孙子提出九种应对作战策略,依次为“无战”“无止”“无攻”“无绝”“合交”“掠”“行”“谋”“战”。知战地,知战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曰:“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敌人安逸休整,则想方设法使其疲惫劳倦;敌人粮饷供给充足,则运用计策使其饥饿匮乏;敌人守备安稳,则竭尽全力使其行军奔走。在“知”敌我虚实的情况下,孙子重视自我军队的主观能动努力,将敌人的作战优势转化为劣势。《孙子兵法·势篇》曰:“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军队示敌混乱,是因为组织严整;军队示敌怯懦,是因为机智勇敢;军队示敌弱小,是因为实力强大。孙子“知”“乱”与“治”、“怯”与“勇”、“弱”与“强”的辩证统一,利用自我优势和敌人的弱势,积极争取作战的主动权,占尽作战优势与先机。《孙子兵法·形篇》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能够出兵战胜敌人的军队总是先争取获胜的条件,然后再去与敌人交战。“先知”胜利之条件,积极创造胜利之条件,然后利用奇兵取胜。孙子武德思想的众多方面皆能体现“先知”与“后战”之间的相融相通,“先知”“尽知”,然后“先胜”“易胜”“全胜”等。“孙子在战争问题上的理性态度和认识是带有普适性意义的”①姚振文,毕海林:《兵道与商道》,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第17页。,可将其折射和合思想应用于其他诸如商业、教育、饮食、医疗等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

(三)建其“体”:“知武”平台

传承孙子武德思想并非要求所有人皆习武、练武,而是倡导“所有的社会人,都要以高尚的道德品行对待战争、国防、军队和军人”②孙子研究编辑部: 《弘扬中华武德文化》,载《孙子研究》, 2017年第1期,第4页、第3页。,简言之,要搭建、畅通孙子武德思想的“知武”平台,从少数人专门研究到多数人宣传、再到所有人知晓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其中关键的一环则是构建多渠道、多方式的立体化传承平台。“孙子兵学是中华武德文化之‘根’”③孙子研究编辑部: 《弘扬中华武德文化》,载《孙子研究》, 2017年第1期,第4页、第3页。,孙子武德思想是中华武德文化之“基”,传承孙子武德思想可从以下层面搭建平台。

一是做好教育系统工程

学校教育是传承和弘扬孙子武德思想最重要、最关键、最长远的阵地,将孙子武德思想精髓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可启发心智、健全人格、修养品德。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孙子武德思想在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层次性、顺接性、多维度、系统化工程,从小学教育的初步故事与情感体验、中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体悟,到大学教育的精髓和价值观的体现,是连续性扩展延伸教育。《孙子兵法》已入选学校教材,孙子武德思想教育正向有本可依迈进。人民教育出版社刊发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2012年)、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的成果之一的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实验教程(2016年)等教材已逐步征用。除军事院校外的其它高等学校,也积极开设相关课程,研发撰写相关教材,如滨州学院从2015年开始就已经设置了全校通识课程《孙子兵法及传统文化》,使用较为成熟的教材有孙远方教授撰写的《孙子兵法概论》、姚振文教授与毕海林副教授合编的《兵道与商道:博弈中的生存哲学》。

做好孙子武德思想的教育系统工程,不能忽视以下三个层面。首先,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学者要重视孙子武德思想教育的衔接。从整体上研究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中孙子武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侧重点、讲授方式、呈现形式,做到融会贯通、相依相联;同时,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整体规划与分层设计相结合,研究开发系列教材和课程体系,使孙子武德思想的教育分学段有序推进。其次,要全面提升相关教师的从教知识、能力、素养。学校要完善相应政策,从培训、进修、督导、评价等层面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合力,教师更应尽职尽责,主动学习,积极进取,争做武德思想教育的教学名师、领域人才。再次,开展线上线下教育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传统文化或武德思想工作室,集教学、教育、研究为一体,形成特色,创出品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慕课、微课、微视频、翻转课堂、网络公开课等多种形式,增强学校课堂教学的线上线下多元支撑。

二是丰富文化交流体验活动

孙子武德思想的文化交流体验活动主要包括研讨会、旅游、全球行等活动。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从1989年至今已成功召开九届,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广饶从200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二届孙子国际文化旅游节,旨在宣扬、传承、发展孙子文化。苏州穹窿山孙武文化园与孙武书院、苏州相城孙武纪念园、惠民孙子兵法城、广饶孙子文化旅游区、广饶孙子文化园等旅游胜地不断吸引游客旅游参观考察。孙子兵法全球行由中国新闻社江苏分社副社长韩胜宝先生发起,从2011年5月到2014年11月,沿兵法传播轨迹走访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座城市,连续刊发600多篇稿件、1000多幅图片,全方位、立体化介绍了孙子兵法在世界各个领域的传播及应用。

中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下的孙子武德思想交流体验要有新思维、新作为、新面貌。研讨会召开的形式、人员等要有新的变化和惊喜;召开时间可基本固定,并因时因地因事做适当调整;可开拓网络直播平台,使非与会人员能同步或延迟分享盛会大餐;参会人员可进一步扩充至社会各界非军事领域的专家、学者。旅游节、旅游地的开放、设计要突显文化精髓和武德思想,将安国保民和将帅五德五危与当地民俗文化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开展“做一回孙武”“做一次将帅”等主题活动,将孙子武德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三是拓展研究专刊专栏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香港国际孙子兵法应用协会、台湾中华文化孙子兵法研究学会、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天津市孙子兵法研究会、山东孙子研究会、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等27个学会组织在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相继成立①苏桂亮:《新时期<孙子兵法>文献研究之我见》, 载《孙子研究》2017年第1期,第67页。,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活动。截止目前,专门研究孙子兵学的专刊专栏杂志仅有《孙子研究》《滨州学院学报》。2015年《孙子研究》杂志公开发行,这是目前全国乃至世界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孙子、孙子兵法、孙子兵学、孙子思想研究的专刊。《滨州学院学报》于2005年设置孙子研究专栏,每期发文3-4篇,自同年开始每年学报第5期设立孙子研究特刊。随着孙子武德思想的弘扬与发展,随着孙子文化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孙子武德思想的研究成果定会越来越丰硕,只是孙子武德思想、孙子文化研究的专刊专栏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一是增加学术刊物,二是在两部刊物的基础上增设孙子武德思想研究专栏。

四是加大网络媒体推广力度

1993年李鹰导演的10集大型记录片《孙子兵法》、1997年张中一与孙彦军执导的13集电视连续剧《孙子兵法》(别名《孙武兵圣传奇》)、2003年张辉力与张智胜导演的36集电视连续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2014年马骏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授的“品读《孙子兵法》”、2017年8月聂艳创造的古风新作歌曲《孙子兵法》、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现在正在拍摄大型纪录片《中华兵道》等内容,再现了孙子武德思想、孙子文化精髓及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中国孙武网、中国孙子兵法研究网、孙子文献网等不断扩充网站资料,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香港国际孙子兵法应用协会等众多学会组织不断丰富网络数字化建设,苏州穹窿山孙武文化园与孙武书院、苏州相城孙武纪念园等等旅游景区不断增强网络宣传,使孙子武德思想及孙孙文化得以更加广泛地普及。

孙子武德思想网络媒体推广拓展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建立网络平台。组织专门人员整合所有与孙子、孙子兵法、孙子文化、孙子武德思想相关的网络资源,将影视剧、歌曲、文化讲坛、学会网站、旅游介绍等分散资源整合为一个系统化、专业化、便捷化的网络服务平台。这将是一个巨大工程,需要投入足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建成共管、共享、共赢的平台。其次,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积极开拓微博、微信、博客、QQ群等新媒体;同时,相关资源要尽快开发手机APP客户端,推出方便快捷、理论深、应用强、易接受的各种微信公众号,使孙子武德思想不但在专家学者中交流,而且要走入普通大众的视野,走进广大青少年的心中。

三、结语

孙子武德思想是孙子文化乃至整个中华优秀传统兵学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武德文化遗产的瑰宝。《孙子兵法》集中体现了孙子武德思想——军人“安国保民”的最高价值和将帅“五德”为纲的素养。孙子武德思想离不开孙子文化的滋养,孙子武德思想的传播离不开孙子文化的传承。在充分挖掘孙子武德思想的表层内容和深刻意蕴基础之上,抓其“魂”、寻其“美”、建其“体”,充分认识军人价值、深入挖掘和合思想、广泛搭建“知武”平台,拓展传承的广度和深度,做到 “知武”“懂武”“好武”“乐武”,开创孙子武德思想体验、交流、研究、传承的新局面,借古鉴今,让武德思想更好地服务于现在和未来,让战争远离人们的幸福生活,让和平与发展永驻世间。

孙子武德思想的传承,既要探索德性渊源、发展、演变,又要联系其它思想和文化,要与孙膑武德思想融会贯通,要与孔子武德思想、管子武德思想等相融合,要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交融,做到浑然一体、文武交融,这恰恰是本研究需要继续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弘扬孙子武德思想,传承道德因子,传递道德能量,建设美德山东,兴盛厚德中国。

猜你喜欢
将帅武德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组歌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与众不同的老鼠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为将帅书写辉煌》出版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