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夷人生存理念与东方战略智慧之关系

2018-01-23 09:09韩明林
孙子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军事战争

韩明林

“东夷”这一概念,我认为傅斯年《夷夏东西说》的概括比较准确:“凡在殷商、西周以前,或与殷商、西周同时,所有在今山东全省境内及河南省之东部、江苏之北部、安徽之东北角,或兼及河北省之渤海岸,并跨海而包括辽东、朝鲜的两岸,一切地方,其中不是一个民族,见于经典者,有大皞、少皞、有济、有穷、徐方诸部,风、盈、偃诸姓,全都叫做夷。”①傅斯年:《夷夏东西说》,中华书局2004年12月出版,第5页。

一、考古成果的启示

东夷人的生存理念是什么?考古成果告诉我们:

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境内及江苏北部临近山东边境的地方共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近30处,除蓬莱、长岛位于渤海湾南2处外,其余几乎全部集中于沂沭河中游地区。如沂源、沂水、莒南、郯城、江苏东海、连云港等地,均在沂沭河沿岸附近。蒙阴、平邑偏西在沂河两支流的上源,日照沿海偏东,距沭河亦不远,新泰乌珠台在蒙阴、平邑西北,相距也很近。而细石器石器文化遗址在临沂市范围内发现了上百处,其中临沂市周围20处,沂水县西南部19处,以郯城为中心,包括江苏东海、新沂邻境的马陵山地区则多达45处。这些遗址出土和采集到诸多石簇和圆角刮削器等石器,其中在马陵山黑龙潭附近白鸡窝细石器遗址出土了数枚石英石打制的石簇和箭杆连接处所用的沥血石片。这些考古成果告诉我们:1、早期东夷人主要活动在沂沭河流域;2、当时东夷人以狩猎、捕捉水生动物和采集为主要食物来源;3、石簇和沥血片的发现说明居住在马陵山的东夷人(以下称马陵山人)最早发明了弓箭;4、圆角刮削器系宰杀动物较多将角磨圆,专家推测马陵山人已开始了野兽驯化;5、从旧石器、细石器到新石器,东夷人是在不断地发明和创新的历程中走到文明。

我认为,仅马陵山人发明弓箭和野兽驯化为家畜这两项就可称得上伟大的发明创造,特别是弓箭的发明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而弓箭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狩猎的基本方式。原先用棍棒、石块(含磨尖的木棍)只能对温顺或小动物狩猎,且以单人或小群人为主。弓箭可以在较远距离上对大型猛兽进行围猎,也可射猎高处的飞禽。安全性和狩猎效率大大提高。加之野生动物的驯养,使马陵山人的生存条件大为改善,从而促进了人口繁衍。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是原有领地的资源逐渐枯竭。寻找新的资源地,转移聚居点就变成了势在必行的头等大事。这也是渔猎社会人类聚居点居住时间相对较短,而进入农耕社会聚居点居住时间越来越长的原因。在迁徙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迁徙的部族必然会和新资源地的部族发生冲突,在冲突中具备先进武器的自然占据优势。战胜方则拥有新的领地,战败方则沦为奴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战胜方还是战败方则融为一体。融合后的族群,人口繁衍又被推上新的高峰,继而是重新拓展更远的领地,这也是由于黄河中下游特殊的地理环境而造就的。中华民族称黄河为母亲河,是因为黄河中下游流域的部族由碰撞到融合,较早形成华夏民族的主体。

这种往复循环,碰撞——融合——再碰撞——再融合,就是东夷人发展的基本模式。“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是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瞻则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淮南子·兵略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则必须在装备革新和对抗谋略或作战方式上胜对方一筹。久而久之,在东夷人的生存理念中,战胜对方才能生存,取胜必须创新,形成根深蒂固的印痕,这是几千年上万年积累叠压而成的理念,是骨头里的东西,血液中的分子,是其他任何东西难以取代的。这就是“根”。这也是东方战略智慧的根。

二、生存理念与兵法理论的关系

宋人罗宓在描述上古战争时说:“自剥林以来,何日无战?大昊之难,七十战而后济;黄帝之难,五十二战而后济;少昊之难,四十八战而后济;昆吾之难,五十战而后济。”(《路史·前纪》卷五)《淮南子·兵略训》载:“兵之所由来者远矣。黄帝尝与炎帝战矣,颛顼尝与共工争矣。故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尧战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启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况衰世乎!”

这些战争的目的主要是改变生存条件。“蚩尤作兵”改变了上古族群进行战争时靠剥林木以作武器的状况。同时也从另一侧面看出东夷人为取胜而寻求改变作战条件的创新之举。由此推断:战争是东夷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的重要部分。这也是古人认为“古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根本原因。孙武在《孙子兵法》开篇即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把“兵者”作为全书的灵魂,以冠全文。甲骨文中“兵”写作“”或“”。上部分像折断的木棍或折弯的箭,下部分为双手,金文中“兵”写作“、、、、”等字样,上部分似“斤”似“丘”似“弓”“”字,应释为“羊”。到汉时将“兵”字写作“”(《孔宙碑》),以后“兵”字即为现代相同了。但无论哪种“兵”字,上部分都应释为“利”字,下部分释为“力”字,《说文》曰:“从斤、从手,持械也。”并未将“兵”字的本来意思讲出来。仅从“蚩尤作兵”的这一层意思上解释,这就置本求末了。理解“兵”字应当从兵字字形的演变过程中体味,现代兵字与古代兵字字形上虽有差异,但字意上却一而贯之,其上部分“丘”字为领地之意,也是利益,下部分双手为双方力量,(甲骨文中的争字写作“”样,两只手在上下两个方向,与“”字两只手的位置完全不同可见,可融合之力与不可融合之力是有区别的)。改为“八”字,同样也是双方力量,因为“八”字古为“分”字。上下联系起来看,就是分丘,或争丘。以前东夷人都居住在临水的高地上。而高地称丘,诸如:祝丘、寿丘、灵丘、章丘、商丘……等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古地名。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下面的“力”是指向上部“利”是平稳的,故应引申出一个“全”或“和”字,孙武谓“利可全”“全胜”应即此意,也是“兵者”最终目的为融合的意思。兵含争之意,但远远超越争的范畴,这是战略智慧。

应当说,后世兵法理论的源头之一就是东夷人的生存理念。兵法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来自东夷人生存理念,这一理念经历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打磨、积累,在持续不断的战争实践中总结、发展、凝练。长期的孕育奠定了西周以后军事理论层出不穷的基础。同时,西周以后的兵法理论同样也在继承中创新。如兵学鼻祖姜尚的“全胜不斗,不战而胜”和孙武叔祖田穰苴的“以仁为本,以战止战”,以及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就是理念的传承。而齐相管仲的“兵为凶器,兵不可废”与孙膑的“重兵察兵,但为付道”的战争观,则是在传承过程中的创新。这是因为到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远大于统治集团因战争获取的利益。所以儒家提出了“仁义为本,不战而胜”,墨翟提出了“兼爱非攻,相爱相利”的战争观。但无论哪种观点都未脱离“利”“力”“全”这三个基点。只是各有偏重罢了。不过到了战国晚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况提出的“隆礼用法,不用诡诈”“音乐导善,民和兵劲”的观点,已远远偏离了姜尚“施行诡诈,以奇制胜”,和孙武的“兵者诡道也”“以正合,以奇胜”的作战指导原则。虽然儒学在汉武帝时被确定为核心治国理论,但儒家偏于仁义的军事观点却始终未被作为对抗的指导原则。可见为利而战,全利而和的东夷人生存理念,作为后世军事思想理论骨架,始终如一地坚守到各朝各代的对抗理念之中。

三、放眼天下的智者,撑起东方战略智慧的殿堂

“什么是战略?战略,顾名思义是指战争的方略或策略,它产生于军事领域,最早被释为‘统帅之道’。”①洪兵:《中国战略原理解析》导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战略从另一个层次上讲是全局、是大局。

智慧则是在感觉、认识、观点、理论之上的思维成果。智慧是根植于事物之中而又超越事物基本规律的高层面谋略。

东方战略智慧是近年来兴起的名词。在此之前一般称之为军事理论、指挥艺术或战略谋划等。宋时为《武经七书》,再早为兵书战策。三代时已初步形成冷兵器时代的军事理论体系。其代表当为西周初年兵家鼻祖姜尚的《六韬》。春秋时,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为争夺利益,兼并土地而战乱纷起。应运而生的军事理论有齐人田穰苴著的《司马法》;齐相管仲著的《管子》,楚人李耳(老子,字聃)著的《老子》,孙武著的《孙子兵法》。到战国时战乱更甚,关注和研究战争规律者更多。鲁人墨翟给后人留下兼爱非攻的理论体系。卫人吴起著有《吴子》;齐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魏人尉缭留有《尉缭子》一书;赵人荀况为儒学宗师,但也有自成体系的军事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诸如庄子、孔子、孟子、鬼谷子等都有一些军事思想或观点留于后世。

为什么兵书战策大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呢?

原因有四:

一是文字问题。殷商时期才有甲骨文,商中晚期才有金文,且文字稀少。西周以后文字才逐渐丰富起来。著书立说的条件才成熟。

二是生存环境问题,春秋的纷争战国的战乱,使得各诸侯国,无时不在危机之中,应对纷乱的政治和战争是当时社会的最大需求。有市场就有产品应运而生。研究战争的人自然就多起来,因而一些能够放眼天下的智者就在纷乱的战争潮流之中站到了鳌头。

三是由于周平王迁都洛阳,将诸侯追逐利益的目光引到了中原,因而战争多数在东部和中原地区。故而东夷人认知战争的基因加上追逐利益的核心点在中国中东部,以及社会管理束带的崩断,形成了在战争环境中认识战争,研究战争,驾驭战争洪流。而这股洪流中的中流砥柱,是东夷地域能够放眼天下的智慧者。

上面提到的有系统军事理论或著书立说的人中,除李耳为楚国人,吴起为卫人。尉缭为魏大梁人,荀况为赵国人外。其余之人均为齐、鲁之人,即使是李耳的故乡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东部鄢陵)吴起的故乡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西北),尉缭的故乡大梁(今河南开封)也都在中国地理关系的第三台阶以东,均为狭义的东夷地域之内,只有荀况的赵国,不涵盖在狭义的东夷地域,但仍在广义的东夷文化圈内。况且荀况长期生活在齐、楚(兰陵),死葬于兰陵,和东夷之地息息相关。

四是这些军事理论家分别出身于五种情况,(一)军事世家,诸如田穰苴系孙武叔祖,孙膑为孙武后世孙,他们从小就生长在军事氛围浓厚的环境之中,且安身立命的技能就是军事技能。(二)地处高位的人。如姜尚、管仲、李耳他们接触到的事情大都和天下安危有关,所处地位能够放眼天下,处理事务必须具备全局观。(三)游历天下之人。如孔子、庄子、鬼谷子、墨翟,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原和中国华东地区及部分华北地区。他们是见多识广,洞悉天下形势和人间冷暖之需求。(四)可策论天下之人。如孟子、荀况。他们接触的都是当时社会的精英,得到的都是高端信息,自然他们的着眼点也是从高端开始的。(五)本身即是军人。如吴起、尉缭。终生以武为行,自然研究军事,把握规律。总之,这些人除环境的外因外,最主要的是自身具备世代相传的东夷人的战争“基因”,和善于观察分析的潜质,加上不懈的努力,所以才成为在军事领域超出常人的人。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也有一些如伍子胥、白起、廉颇、李牧、田单等,没有形成自己的军事理论。可他们在军事上成功的作为,为军事理论家们著书立说充实了实战案例,开拓了他们的眼界,才使得理论能够自实践中总结出来,又返过来去指导战争实践。

当然秦汉以后也有许多兵书战策问世,也不乏经典之作。但在热兵器出现之前,所有的兵书没有超越《孙子兵法》。由此也可以旁证一个问题,没有创新,就无从超越。创新是东夷人的生存理念,创新也是古代军事理论的生命,创新更是东方战略智慧永立于潮头的基础。

〔1〕傅斯年.夷夏东西说[M].中华书局,2004.

〔2〕栾丰实.东夷考古[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

〔3〕王志民、张福祥.齐鲁文化通史·远古至西周卷[M].中华书,2004.

〔4〕 [宋]罗泌.路史·前纪[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5〕[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M].中华书局,2009.

〔6〕洪兵.中国战略原理解析[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孟祥才)

猜你喜欢
军事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军事鬼才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谜底大揭秘
战争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