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见威王

2018-01-23 09:09李兴斌
孙子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齐威王兵法部族

【原文】

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①也。此先王之傅②道也。战胜,则所以存③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④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⑤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

尧有天下之时,黜⑥王命而弗行者七,夷⑦有二,中国⑧四。故尧伐负海之国而后北方民得不苛,伐共工而后兵寝⑨而不起,弛⑩而不用。其间数年,尧身衰而治屈,胥[11]天下而传舜。舜击兜[12],放之崇[13];击鲧[14],放之羽[15];击三苗[16],放之危[17];亡有扈氏[18]中国。有苗民存,独为弘[19]。舜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传之禹。禹凿孟门而通大夏[20],斩八林而焚九□。西面而屏[21]三苗,□□……素佚而致[22]利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昔者,神戎战斧遂[23],黄帝战蜀禄[24],尧伐共工,舜伐管[25],汤放桀[26];武王伐纣,帝奄反[27]、故周公践[28]之。

故曰,德不若五帝[29],而能不及三王[30],智不若周公[31],曰我将欲积[32]仁义,式[33]礼乐,垂衣裳[34],以禁争夺[35],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336]之。

【注释】

①士:借为“恃”。一说同“事”。势:原为“執”,下同。

②傅:借为“敷”,布、施,意指这是先王传下的道理。一说“傅”为“传(傳)”字之误。

③存:原为“在”。

④社稷:指国家。社,土神。稷(jì),原作“禝”,谷神。

⑤委:委积,即物资储备。⑥黜:原作“诎”,废弃。

⑦夷:中国古代东部地区诸部族的统称。⑧中国:指中原地区。

⑨共工:传说中中国古代部族领袖。 寝:原作“寑”,休止。

⑩弛:原作“施”,废除。

[11]胥:皆,全部。

[12]兜:原作“收”,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族首领。

[13]放:原作“方”,放逐。 崇:原作“宗”,即崇山,古代山名。

[14]鲧:原作“归”,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族首领。

[15]羽:即羽山,古代山名。

[16]三苗:传说中中国南方古代部族。

[17]危:三危,古代地名。

[18]有扈氏:原作“有户是”,传说中中国古代部落。

[19]独:原作“蜀”。弘:疑“强”之误写。

[20]孟门、大夏:皆古地名。

[21]屏:原作“并”。

[22]致:原作“至”。

[23]神戎:即神农,传说中远古三皇之一。斧遂:又称“补遂”,传说中古代部族。

[24]蜀禄:即涿鹿。

[26]汤:商朝开国国君。 放:原为“汸”,流放。 桀:夏朝最后的国君。

[27]帝:疑为“商”字之误。 奄:古代国名,为殷商的盟友。其地在今山东曲阜境内。

[28]践:原作“浅”,引申为镇压。

[29]帝:共有三说。一为:黄帝、颛顼(zhu ā n xū)、帝喾(kù)、黄帝、尧、舜 ;二为 :太皞(伏羲)、炎帝(神农)、少皞、颛顼;三为:少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

[30]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夏禹、商汤、周文王和武王。

[31]智:原为“知”。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旦。

[32]积:原作“责”。

[33]式:即“用”。

[34]垂:原为“ ”。 裳 :原为“常”。

[35]夺:原为“捝”。

[36]绳:纠正。

【释义】

孙膑晋见齐威王,说:“不能将用兵打仗当作可以永久依赖的手段。这是先王传下来的道理。仗打胜了,可以使处于危亡境地的国家得以继续存在下去,使将要灭绝的宗族世系得以继续延续下去。反之,仗打败了,则必须割让土地,甚至会进一步危及国家的生存。所以,对战争问题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和研究。从古至今,好战的人必将导致灭亡,贪图胜利的人必将遭受挫辱。用兵打仗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胜利也不可随意贪求。只有事先做好战争准备,然后开始行动,才有可能获得胜利。所以,城邑虽小但防守坚固,是因为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士卒虽少而战斗力强,是因为自己属于正义的一方。倘若防守而缺乏足够的物质准备,发动战争却属于非正义的一方,天下既没有如此而能固守下去的人,也没有如此而能使战斗力保持强大的人。

唐尧统治天下时,废弃拒不执行王命的部族总共有七个,东夷地区有两个,中原地区有四个。所以,唐尧征伐远方靠海诸国,而后居住在北方地区的民众不再被骚扰;讨伐了共工,而后战争得以停息,废弛武备而不再运用。此后数年,唐尧由于身体衰老病弱,治理天下的能力差了,便把天下全部传给了虞舜。虞舜攻打 兜,把他放逐到了崇山一带;攻打鲧,把他放逐到了羽山一带;攻击三苗,把他们放逐到了三危一带。此外,虞舜还在中原地区灭掉了有扈氏。三苗有一些部落得以保留下来,后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虞舜身体衰老病弱之后,治理天下的能力也差了,便把天下全都传给了夏禹。夏禹开凿了通往中原的孟门,砍伐八处森林,焚烧九处……在西面屏退了三苗部落……任何帝王都不能无所作为,靠永久安逸而获得好处。只有在战胜敌人、使自己强大起来站稳脚跟之后,天下才会归顺。以前,神农氏曾战胜补遂,黄帝曾在涿鹿战胜蚩尤,唐尧讨伐共工并把他流放到了幽州,虞舜讨伐过 管,商汤把夏桀流放到了南巢,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并迫使他在鹿台自焚,商奄反叛之后周公曾率兵将其镇压。

所以说,那些德行不如五帝,才能不如三王,见识不如周公的人,却说什么我要凭借布施仁德信义、运用礼乐教化、力行垂拱无为等等治理天下的办法,来达到禁止征战杀伐的目的,纯粹是一种空想。这种做法,唐尧和虞舜并不是不想使用,而是根本办不到。所以,只好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

【解析】

本篇记述孙膑初见齐威王时,向齐威王陈述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孙膑认为,一方面,战争不是可以永远依恃的手段——“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另一方面,战争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垂衣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还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事备而后动”;欲“城小而守固”,必须“有委”;欲“卒寡而兵强”,必须“有义”。此外,在本篇中孙膑还提出了“战胜而强立”的著名命题,认为“战胜”,方能“存亡国而继绝世”;“战败”,就会“削地而危社稷”。

从本篇不难看出,在战争观等方面,《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一脉相承。《孙子兵法》开篇即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膑兵法·见威王》则云:“战胜,则所以存亡国而继绝世。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故兵不可不察。”并且,《孙膑兵法·见威王》还进一步指出,只有“战胜”才能“强立”(“战胜而强立”)。在如何赢得战争胜利的问题上,《孙子兵法》强调“庙算”,强调“先胜而后求战”,《孙膑兵法·见威王》则强调“事备而后动”和“有委”(充足的物资储备)、“有义”(合乎正义的战争理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强调“战胜而强立”的同时,《孙膑兵法·见威王》还指出:“……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旗帜鲜明地反对穷兵黩武。这是因为,孙膑强调“战胜而强立”的目的,是企图通过进步战争,让“天下服”,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这一点,无疑可以看作《孙膑兵法》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后,齐威王曾与孙膑讨论兵法,并任命他为将军,而本篇的内容正与这一记载相吻合,故二者可以互参。所以,本篇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篇篇题为竹简整理小组所加。

(李兴斌 整理并解析)

Sun Bin’s Art of War · Interview King Wei

猜你喜欢
齐威王兵法部族
田忌赛马
部落里的秘密
兵法大师
田婴巧荐王后
田婴巧荐王后
嗜好可以当药
论捺钵制度及其对辽代经济领域的影响
真话还是假话
拜伦奇部族的神奇叶子
熟读兵法,何至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