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城录》看陈规的军事防御思想

2018-01-23 09:09
孙子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城门城墙敌人

张 磊 赵 琦

《守城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守城战专著,记录了陈规在守城战方面的经验和方法,以及九次成功守卫德安府的具体经过。南宋建立初期,宋金战争不断。同时,由于战争造成的社会压力,宋朝廷统治内的变乱也不断发生。据统计,仅南宋高宗建元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7—1141)15年间,就出现了373个变乱集团①(韩)金容完:《南宋初期变乱集团的实态分析》,《宋史研究论丛》,2017年第1期。,而且这些变乱集团成分复杂,不仅有起义的农民军,还包括散兵游勇、义军、兵匪等各种形式的武装集团。金军南侵和各种武装势力的攻伐劫掠,使得南宋高宗集团无力左右全国局势,各地将士、官吏陷于城池自保的作战中,陈规就是这时期涌现出的以善于守城闻名的官吏。陈规,密州安丘(今山东安丘县)人,明法科进士出身。《宋史·陈规传》称“自绍兴以来,文臣镇抚使有威声者,惟规而已”②(元)脱脱:《宋史》,卷377《陈规传》。,对陈规的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清代乾隆皇帝曾在《永乐大典》中为陈规与汤璹合著的《守城录》题诗曰“陈规屡御应之暇,汤璹深知纪以精”,亦肯定陈规的守城之功。《守城录》中记录了陈规对于守城的认识和经验,是我们了解陈规守城思想的重要文献,从中我们可以条陈出陈规的军事防御思想。

一、强调“人为”“先策”的作用

在守城战争中,人和城是战争的两大主体,如何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是战争成败的关键,因此陈规主张“人为”“先策”。

所谓“人为”,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陈规针对朝廷中弥漫的金军势强的消极思想,认为在与金军作战中太原失守和京都汴梁失陷的原因更多在于人事得失,他提出“强者复弱,弱者复强,强弱之势,自古无定,惟在用兵之人何如耳”③(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强弱的形势并不是固定的,关键在于用兵之人,也就是说力量的强弱在人为。

陈规在《<靖康朝野佥言>后序》的开篇就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说“治乱强弱,虽曰在天有数,未有不因人事得失之所致也”①(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第9页、第107-108页、第13页、第22页、第53页、第53页、第41页。。河南宣抚使统率大军二十二万援救太原,遭到失败,就是人为的失误。之所以失误,是由于把二十二万军队照直向前开进,先头部队一旦失败就退却,这样就会导致后面的主力部队也跟着一起溃退,自然就会失败。若是将军队分成若干支队,各司其职,避免互相扰乱,大军“必不至于一齐败衄,溃散为盗”②(南宋 )陈规著 ,林正 才译:《 守城录 注译》, 解放军出 版社1990年 版,第2页、第9页、第107-108页、第13页、 第22页、第53页、第53页 、第41页。。同样,靖康元年(1126)九月汴梁防守的失败,也并非是因为金兵大炮太多的原因,而是守城之人不善于使用炮,而且加上平时治理百姓失当,在金兵围城时,百姓却鼓众击杀,先使自身乱了阵脚,才导致了失败。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汴梁城的失陷,也暴露出人为失策的因素,即在金兵用对楼攻城时,在将敌人的对楼打倒之后,不应该多此一举将倒下的对楼烧掉,这样就为敌人打开了再次推进攻城器械的道路。因为用兵之人的失策,造成了整个战争防御的失败,因此作为守城的指挥者更应该具备“人为”的能力。

善守城者不仅要自身具备守城和治理百姓的能力,而且还要善于用人,充分发挥兵卒的能力也是“人为”的一部分。从《守城录》中可以发现,陈规就是一个善于用人的领导者,对于选人用人有严格的要求。据汤璹查考,在德安守御作战中,陈规招募士兵官吏时的招募对象一般是“过往寄居官、进士勇敢者”“有心力百姓”“差拨有心力胆勇保正”等,勇敢者可领导队伍勇往直前,有心力者可“分认地头,讥察奸细”③(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第9页、第107-108页、第13页、第22页、第53页、第53页、第41页。。绍兴元年(1131),在桑仲武装集团攻打德安府和孝感县时,陈规作为德安府镇抚使不仅成功守御德安,取得德安守御战的胜利,而且善于用人,派遣韩遹暂代孝感县县令。韩遹利用地形优势就地构筑城壕,抵御敌人攻击,至夜间突袭进攻,击退贼寇,成功保卫了孝感县。可见陈规对“人为”作用的理解并不只限于纸上谈兵,在实战中也能做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谓“先策”是指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包括构筑防御工事和灵活使用防御机械。在战争之前,就要构筑好城池的防御工事,除基本的城墙城壕外,还要设置险要障碍。使敌人攻城时,登城即死;想要入城时,引之入城,入城即死。陈规认为“攻城者有生有死,善守者有生无死”④(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第9页、第107-108页、第13页、第22页、第53页、第53页、第41页。,因此在与金兵作战时“飞石如雨,击守城之卒,死伤日不下一二十人”⑤(南 宋)陈 规著 ,林正 才译 :《守 城录 注译》 ,解 放军出 版社1990年 版,第2页 、第9页、第107-108页、第13页、第22页、第53页、第53页、第41页。的情况是不应该发生的,如果提前将女头墙(城外墙垛,可做掩体)加高加厚,士兵紧贴墙垛躲避,同时用木头提前做好行女墙,当敌人大炮将女头墙击毁,迅速移动行女墙代替,这样防守墙就不会轻易被打坏,可为守城战赢得时间。

作战时,“每见敌人设一攻械,而无数策以拒之者,未之思也”⑥( 南宋 )陈 规著 , 林正 才译 :《 守城 录 注译 》, 解放 军出 版 社1990年 版, 第2页 、第9页 、第107-108页 、第13页、 第22页、 第53页 、第53页 、第41页。,也就是说,在战争中每当敌人使用一种攻城办法时,都应当有数个应对办法。在这一点上,陈规举了墨翟与公输般的例子: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墨子九拒之。公输般攻械尽,墨子守有余”⑦(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第9页、第107-108页、第13页、第22页、第53页、第53页、第41页。。陈规在反思汴梁失陷时就提到,当金军刚来到城外时,应该首先观察其攻城器械,若攻势难以抵挡时,应在城墙里挖内城濠以挡敌人攻势,这样敌人若想攻城,必先经过城濠,而当敌人陷入城濠中时,就是最佳的攻击时机。这便是“若逐急措置,便可使势如金汤”⑧(南宋) 陈规著, 林正才译 :《守城录 注译》, 解放军出 版社1990年版, 第2页、 第9页、第107-108页 、第13页、第22页、第53页、第53页、第41页。。陈规在守御德安府时,很多次就是因为提前做好了精心的准备,才最终守住了德安府。建炎三年(1127)初,陈规“虑贼来犯城,遂分布官吏军民,于诸门地方,严行堤备”,最终孔彦舟三次寇德安皆不克引去①(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127页、第44页、第97页、第137页、第97页。。建炎四年(1130)五月,武装集团首领赵寿在接受朝廷招安后,夜半伪装突袭,但由于各城门防御措施素来完备,未能成功。

二、守中有攻的战术思想

陈规主张守中有攻的战术思想。早在西晋末年,石勒受到王浚派遣的五万余人的进攻,当部将都劝其固守时,只有张宾、孔苌认为可以在北城开凿突门以作攻战。石勒采纳此建议,在观察到敌人营垒尚未扎稳时主动进攻,活捉敌方将领,使敌军全部溃散,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陈规以此例反思,“此乃守中有攻,可谓善守城者也。后之守城者,何惮而不法欤!”②( 南宋 )陈 规著 ,林 正才 译 :《 守城 录注 译》 ,解 放 军出 版社1990年版 , 第127页、 第44页 、第97页 、第137页 、第97页 。认为守城时应该做到有守有攻,守中有攻。具体可归纳为两点。

其一,以战代守,以击解围。

为保障城内安全,守城战时往往将城门禁闭。以京都汴梁城为例,当时敌人驻扎在城外,城门大多关闭或封死,只开两三道门。这样虽然可以防止敌人攻入,但是也堵住了自身的出路。陈规驳斥了这种做法,主张不仅要将所有城门打开,而且还要在两座城门之间,再开两三道小门,使汴梁城四周有十几道门,这样就使士兵进出填塞城壕,修筑道路等防御工事时,不至于受到阻碍,而且一旦发现敌人的弱点可以迅速出兵进攻;夜间也方便出兵骚扰,使敌人处处设防,一直处于备战状态,得不到休息。当然这种进攻的状态是要在城内防御工事已经完备的前提之下的,即所谓“守中有攻”。除城门外,一般护城河上会安置吊桥,但是这样也会妨碍出兵,因为放下吊桥时,敌人必然会发现而预先做好准备,出兵后再升起吊桥,则兵无法回城,因此应改为固定桥,为军队出兵提供便利。同理,悬门同吊桥一样会妨碍出兵,故也应去掉。

在实战中,陈规经常找准时机,主动进攻。如靖康二年(1127)在与王在、党忠的战斗中,“规见攻击危急,贼不肯远退,遂点第一队、第三队人兵,开朝天门出,乘贼不备,分头掩击,党贼败走,即收兵入门”③(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127页、第44页、第97页、第137页、第97页。。建炎四年(1130)与曹成、李宏的战斗中“发兵出外披城斗敌”“再发人兵出城迎敌”“间出兵掩杀”等④(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127页、第44页、第97页、第137页、第97页。。陈规在守城战争中并没有一味防守,而是做到了以战代守,以击解围,这在宋代军事领域消极防御的大形势下具有积极意义。

其二,灵活用炮,以炮抑炮。

在攻守城战争中,伤害和威力最大的莫过于炮,因而守城人如果能够灵活运用炮,那么攻城一方即使用炮也很难发挥作用。在《守城录》中,陈规详细描述了守城者用炮的方法。首先是炮的放置位置。若安置在城墙上,由于城墙上炮台的面积限制,难以安放大炮和更多的炮,而且城墙在高处,很容易使敌人瞄准目标进行攻击,难以起到很好的反击效果。因此,炮应该安放于城墙里面或者平地上,并做些遮蔽,使敌人难以发现。其次是炮的使用方法。因为安置在城墙里的炮虽然避免了被发现,但同时也遮挡了自己的视线,这就需要“人为”的作用了。除负责发炮的炮手外,还应安置一人在城墙上,专门负责指挥城里发射的炮,根据炮发射的角度远近偏差进行调整,这样就避免了自身被发现及视线被遮蔽的问题。

这种以炮抑炮的方法,在靖康二年(1127)对王在、党忠的战役中有详细的描述,“城内多设炮座,城上人看觑贼近远向著,谕与定炮人,向贼放击,发而多中。其贼远退,只于城东十余处下寨”⑤(南 宋) 陈规 著, 林正 才译: 《守 城录 注译 》, 解放军 出版 社1990年 版,第127页 、第44页、第97页、 第137页、 第97页。。在对敌战争中,城内多处设有炮座,城墙上有负责观察的指挥者,告诉定炮人敌人的方位,然后射击,大多击中目标,很快击退敌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用炮对敌时还应注意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炮弹,如要摧毁敌人临近城下的攻城器械时,应用石弹很重的大炮;若想击毁远方的目标,则要用小炮。炮弹最好用黄泥做成泥团,这样在射击时可击伤敌人,而且黄泥团落地容易碎裂,避免落入敌人手里被重新利用。炮在古代战争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攻守利器,皆莫如炮”①(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页、第49页、第62页、第62页、第79页、第115页。,其攻击力和伤害力都很强,但陈规却能够做到以炮抑炮,将其攻击力化为己用,若思想上以防守为主,那么就会专注于如何应对攻击,而不是主动发动攻击。因而说以炮抑炮是陈规守中有攻思想的表现。

三、灵活应对,改革旧制

宋代火器逐渐应用于战争,冷兵器与火器的发展和交互使用,使传统的城郭防御机制逐渐不能适应新的战争形势。陈规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主张改革旧制。他认为“然自古圣人之法,未尝有一定之制,可则因,否则革矣”②(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页、第49页、第62页、第62页、第79页、第115页。,在城池建设和武器革新方面都有创造。

其一,城墙改造,重城重壕。陈规在《守城机要》中对城防旧制基本都做了改进,加筑城墙,树立排叉木。旧制城门外修建瓮城(大城门外的护门小城),但无法抵挡大炮,故应拆除,以护门墙代替旧式城门外的瓮城,“使外不得见城门启闭,不敢轻视”③(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页、第49页、第62页、第62页、第79页、第115页。,再在城门两边各离城墙二丈的地方修筑长约五六十步的墙体,以迷惑敌人,使之“不知城门所在”④(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页、第49页、第62页、第62页、第79页、第115页。。将城门上的门楼修成三重,同时将原来的城门加厚,这样的城门和门楼建筑比一层楼一重门要更有用。城墙的主体形状按传统多为四方形,城角就会成为敌人轻易攀爬的弱点,为此,应当将城角向里缩,使方角变成圆角,使敌人难以攀登和驾炮攻打。具体如女头墙的改制,按旧制无法抵挡敌人的大炮,也无法为守城人提供庇护,因此要再筑高厚城墙,于城上先筑鹊台(女头墙脚下的土台),鹊台上再筑墙,墙上留“品”字形方眼,可供观察和攻击。这里对女头墙的改造应是在旧城墙上增设的防御构筑,即外层是旧女头墙,往里是新筑的平头墙,“品”字形孔眼位于里墙上,还要在鹊台上靠墙的地方设立排叉木。这样的话,攻城者即使越过“品”字眼也不能到平头墙上,因为墙上有排叉木阻隔,要越过它就必须用手攀爬,这样就给了守城者攻击的机会,而攻城的人就无法达到目的。马面墙(半凸于主城墙外,像马面下垂,故名)、羊马墙(护城河内的外城墙)等城墙的改制基本皆如此改建。

旧制的城郭只有一重城墙,城墙外有一道城濠,若遇到大批敌人围城,会给守城造成极大的压力。因此“当于外壕里修筑高厚羊马墙,与大城两头相副”“更于大城里开掘深阔里壕,上又筑月城”⑤( 南宋 ) 陈规 著 ,林 正 才译 : 《守 城录 注 译》 , 解放 军 出版 社1990年 版, 第87页 、第49页 、第62页 、 第62页、 第79页 、第115页。,这样就形成两道城壕三重城墙的城郭了,大大提高了城郭的防御力。同样在城内也应设内城墙和内护城河,城内靠中心区域再修一道墙,墙外驻扎军队,向内再筑一重围墙作官府,以便内外兼顾。这样修建多重城墙的城池,加之灵活应对的手段,无论敌人用云梯、洞子、对楼还是幔道等方法攻城,都会受到重重阻碍,使城池更加安全。

其二,发明管形火器。宋代的火药武器发展的很快,在战争中的应用也已经较为常见。《守城录》中记载的战争多以冷兵器为主,但其中也可见火器的使用。汤璹所描述建炎元年(1127)同张世、李孝义的战斗中“云梯、火炮、弓弩箭凿攻城,势焰凶猛”⑥(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页、第49页、第62页、第62页、第79页、第115页。,这里的火炮就是指抛射火药弹的抛石机。最典型的是汤璹记载的在与李横集团的战争中,陈规“又以火炮药造下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①(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页。,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管形火器应用于战争的记载。陈规创制的长竹竿火枪也被认为是“射击性管形火器的鼻祖”②冯家升:《火药的发明与西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5页。。这说明陈规对宋代的流行火器十分熟悉,且有发明,“长竹竿火枪的枪身较粗长,须三人使用一支,一人持枪,一人点放,一人辅助;枪内装填的火炮药,已距北宋初使用的火炮药多年,其性能当有较大的改进,要比《武经总要》所记载的火药燃速快,火力大;由于枪身粗长,装药多,能对准目标,持续进行长时间的集中喷焰,并使喷焰迅速蔓延,所以能在其他火攻方式配合下,将大型天桥烧毁”③徐新照:《论陈规的防御技术思想及其运用》,《安徽史学》,2000年01期。。在对战过程中,持火枪守御人正要使用时,敌人却忽然回撤,“其战棚上下方欲施用火枪、撞枪、钩镰之次,其天桥脚下人倒推,并牵拽竹索人倒拽天桥急回,约五十余步方住”④(南宋)陈规著,林正才译:《守城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页。。由此,我们或可推断出,敌人已经了解了火枪的威力,其作用大概在五十余步以内。

不论是针对战争变化对城池进行的改造,还是对武器的改进发明,都反映了陈规勇于革旧的创新精神。

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说,“规独能支拄经年,不可谓非善於备御”,充分肯定了陈规的守御能力,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认为陈规这样的守御能力仅仅是守卫一城一池,“而不足为有国有家者固圉之本”⑤(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2542页。。诚然,南宋朝对外一直处于妥协退让的消极防御状态,对内叛乱也倾向于招安等安抚政策,陈规的积极防御思想在这种大背景下难以挽救大局,或可保卫一城一池。相对南宋大多数官员的消极防御,陈规的积极防御思想尤为可贵。

猜你喜欢
城门城墙敌人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敌人派(下)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北城门的记忆
残破的城墙
在城墙上画画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足够是够的敌人
扬州城的城门考古
最后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