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陈忌问道]》篇校理

2018-01-23 08:48
孙子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田忌释文先知

一、《孙膑兵法·[陈忌问道]》篇考证

本篇简文所收各简原为简本《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正文之后的附录残简。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注释说:“自此以下所附残简,字体均与上录诸简相似,内容也大都是记田忌与孙子的问答,但所言之事似多与‘问垒’无关。疑《陈忌问垒》原来包含数段,第一段记问垒之事,后面的段落另记它事。这些残简有少数可能属于问垒一段,大多数当属于后面的段落。但是,也有可能《陈忌问垒》篇原来只有一段,这里所附的大多数残简属于简本《孙膑兵法》中篇名已残去的其它篇。”①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通过反复比较分析,笔者发现:《陈忌问垒》篇的附录残简与正文部分,不可能属于同一篇文字,认为附录残简需要单独列篇,这样更符合残简原意。其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文字密度存在差异。《陈忌问垒》篇的正文部分与附录残简,尽管文体和书体都很像,但是,每简字数却大不一样:正文部分每简约有36-38字;附录残简每简大约只有30-32字。与正文部分相比,附录残简的书写密度显然要稀疏些。

其次,先秦人作文,或是以文章首句的关键字眼为标题,或概括文章内容而拟题。《陈忌问垒》的标题属于后者,是作者根据文章内容专门拟定。值得注意的是,该标题的外延非常具体,只针对《陈忌问垒》篇的正文部分,并不包括正文之外的附录残简。

第三,尽管简文有所残失,但《陈忌问垒》正文开篇,简292说:“田忌问孙子曰:‘吾卒少不相见,处此若何?’”而正文结尾,简299则说:“……□去守五里置候,令相见也,高则方之,下则圆之,夜则举鼓,昼则举旗。”正文部分首、尾呼应,文义完足,结构谨严,不容再有其它后续文字。

第四,简299“昼则举旗”下约余6字空白,当为一篇结尾。而简300上端标有分篇分章符“·”,说明它是另一篇的开头。

凡此说明,《陈忌问垒》所附残简肯定另属它篇,而不属于《陈忌问垒》,殆无可疑。

几年前,笔者曾将《陈忌问垒》篇的附录残简单独列篇,暂题为《[陈忌问故]》①高友谦:银雀山汉简研究——孙子兵法五十篇,沈阳:白山出版社,2014年版,第352-357页。。如今看来,当时所拟的这个标题不够准确。与《陈忌问垒》篇专门讨论军垒问题有所不同,在本篇里,陈忌、孙子二人的谈话内容比较宽泛,不仅涉及到古代战例,同时还涉及“兵情”“兵伤”“知道”等问题。文章至少包括七组陈忌与孙子的问答之辞。由于“问故”一题主要由简300-305总结而成,概括不了简306有关“兵情”、简309有关“兵伤”以及简319、简320与简321有关“知道”等内容,因此需要另拟标题。

从表面看,简300说:“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轸之于兵也”,简306说:“田忌请问:‘兵情奈何?’”简 309 说 :“[田忌 ]请问 :‘兵伤 [奈何]?’”,根据这三段问答之辞及下文,并仿照《陈忌问垒》,本篇似可题名为《[陈忌问兵]》。不过,如此题名,未免失之宽泛和笼统。

在孙膑兵法里,“兵”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道”才是内在规律。《孙膑兵法·八阵》说:“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静。”②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可见,孙膑所说的“道”与“知道”皆为“兵之道”,其含义非常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内至民心,外至敌情,以及阵法等等,都在其讨论范围,其外延大致与“兵学”相当,而内涵则更加丰富而深刻。

本篇中,简300-303首先以春秋秦、晋殽之战为例,切入“未战而先知胜不胜”的话题,说明其主题即为“知道”;而简306-309有关“兵情”、“兵伤”的话题,则相当于孙膑《八阵》篇所谓的“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简304有关“劲将之阵”的说法,则与《八阵》所谓的“阵则知八阵之经”相关;而简317-320更是点明本篇主题,详细定义什么是“知道”。简317说:“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简318说:“求其道,国故长久。”简319说:“田忌请问:‘知道奈何?’”简320说:“[未战]而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由于“道”和“知道”是原《陈忌问垒》篇附录残简中陈忌、孙子二人问对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笔者认为,独立列篇后的孙膑兵法新篇,似应题作《[陈忌问道]》。

由于竹简残断严重,原《[陈忌问垒]》篇附录部分的某些残简是否都属于本篇,值得研究。例如简306说:“……人。田忌请问:‘兵情奈何?’”而简308也说:“……兵情奈何?’孙子[曰] ……”。同样一个问题——“兵情奈何?”——田忌不可能两次向孙子发问。二者之中必有一简属于误收。

据《威王问》篇记载:“孙子出而弟子问曰:‘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对此,整理小组注释说:“九和七疑指威王与田忌所问问题的数目。据上文,威王所问有‘两军相当……’、‘用众用寡’(当包括‘我强敌弱,我众敌寡’、‘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我出敌出,未知众少’三问,此三问皆以‘用之奈何’结尾)、‘击穷寇’、‘击均’、‘以一击十’、‘地平卒齐’、‘令民素听’七事,余二事当在残缺部分中。田忌所问有‘患兵者何也’、‘ ……奈何’、‘行阵已定……’、‘兵之急者’、‘张军勿战’、‘敌众且武必战’、‘锥行者何也……’七事,与此处所言数字正合。”③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比较起来,简308与《威王问》篇的简265“威王曰:‘击穷寇奈何?’”书体相近,问话方式也完全一样,而《威王问》篇于此又残断严重。今查《威王问》篇附录残简中有简290作“……□威王曰……”,与简308文意相合,并且也是中间裂开,两者裂痕基本一致。两简缀合后,可以拼入简265以上(或以下)的残缺部分。

二、《孙膑兵法·[陈忌问道]》篇释文

根据以上考证,笔者认为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原附录的22条残简应是一篇独立文字。基于此,笔者对这些附录残简重新进行缀合与编联,从而整理出一篇新的孙膑兵法——《[陈忌问道]》来。与简本《陈忌问垒》篇原附录残简相比,本篇新补缺文凡39字,改释1字,另将简308凡6字移出本篇。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释文中,半角阿拉伯数字如300、301等,为竹简原序号;半角汉文数字加方括号如〔一〕、〔二〕等,为校勘序号。此外,笔者还根据文意,对标点符号进行必要的增补或修正。

[陈 忌 问 道]

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轸之于兵也,未[战而先知胜不胜]〔一〕300……”[孙子曰:“未战]而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已战而知其所[以]〔二〕320[胜不胜之谓知道 ]。”田忌请问 :“知道奈何?”孙子 [曰 ]:“〔三〕319……所以知敌,所以(曰)[自]知。故兵无〔四〕321……”田忌曰:“善!独行之将也!〔五〕305……以也!”孙 [子曰 ]:“〔六〕315……言而后中。”田忌请问 :“〔七〕307……□见之。”孙子 [曰 ]:“〔八〕314……见弗取。”田忌服,问孙[子曰 ]:“〔九〕310……□应之?”孙子曰 :“伍□〔十〕312无以军,恐不守。”忌子曰:“善!”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十一〕301轸为晋要秦于殽,溃秦军,获三帅□〔十二〕302[□□□□□]强晋,终秦缪公之身,秦不敢与 [晋 ]〔十三〕303……□橐□□□焉?”孙子曰 :“兵之□〔十四〕311……”[田忌曰 ]:“……也!劲将之阵也!”孙子曰 :“士卒〔十五〕304……人。”田忌请问 :“兵情奈何?”306孙子曰 :“[彼 ]〔十六〕313……[田忌 ]请问 :“兵伤 [奈何?”孙子曰 ]:“〔十七〕309……求其道,国故长久。”孙子〔十八〕318……[则 ]孙子〔十九〕316……□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孙氏者〔二十〕317……

三、《孙膑兵法·[陈忌问道]》篇校勘

〔一〕“未[战而先知胜不胜]”:简本作“未□……”。简300首端有篇章符(圆点),说明它是本篇的首简。赵逵夫说,“未”下一字存左上部笔画,为两个“口”字,下有横画与竖画形成的小方格,全字当为“戰(战)”字[赵逵夫:古典文献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页。]。赵说是,据补。另据文意及下附320简,还可补出“而先知胜不胜”6字。比照简301、简303与简304,“未”下应缺9字,补出“战而先知胜不胜”7字后,仍缺2字。简300所说“荀息”,为春秋时晋国名将,晋献公大夫,曾与里克一起“假途伐虢”,灭掉虞、虢两个小国;而“孙轸”,又称先轸、原轸,也是春秋时有名的军事家,晋文公大夫,与荀息同族,卒于公元前627年,曾指挥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在殽山之战中全歼秦军。“先”、“孙”二字古音相近,可以通假。《国语·晋语》说:“先轸有谋。”《说苑·指武》说:“文王不能使不附之民,孙轸不能战不教之卒。”《汉志》兵权谋家有《孙轸》五篇、图二卷。

〔二〕“[未战]而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已战而知其所[以]”:此为简320,简本释文作“……而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已战而知其所……”,“而”上约缺13-14字,“所”下只缺1字。赵逵夫认为,这里既然说“先知胜不胜”,自然是指未战之时;谈“已战”时未用“先”字,也说明前面“先知胜不胜”是指未战之时。据此,“而”上可补出“未战”2字。又,本篇为问答体,简320应为孙子作答之语,今据文例,“未战”上可再补出“孙子曰”3字。另据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田野登录号第1433简说:“是谓知道,已战而知其所以……”①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文义与此全同。据此,“所”下可补出“以”字。

〔三〕“[胜不胜之谓知道。]’田忌请问:‘知道奈何?’孙子[曰]”:此为简319,简本释文作“……田忌请问:‘知道奈何?’孙子□……”。此简现存10字,“田”上残去7字,“子”下残去半简约15字。今据文意和简320,“田”上缺文7字可补作“胜不胜之谓知道”;“子”下缺文可补出“曰”字。

〔四〕“所以自知”:原简此4字毁损严重,惟存右半残画,简本释作“所以曰知”。先秦时,“所以”结构的语法要点是,介词“以”与其后动词(或动词结构)结合,构成偏正结构,然后再与“所”构成所字结构;“所”指代介词“以”所介绍的对象,即动作行为的处所、原因、凭借的手段或方法等。如《左传·隐公五年》:“乱政亟行,所以败也。”《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夫礼,所以整民也。”从残画看,简文“知”上一字,形似“曰”字,也像“自”字。上文说“所以知敌”,“知敌”为动词结构。此处说“所以曰知”,“曰知”为名词结构,这与“所以”其后应为动词或动词结构的语法要求不符。而“自知”则为动词结构,与“知敌”相对,合起来表示知己、知彼。作“自”义胜,据改。又,简319与简321应为一简之折。简321现存11字,其上应缺4字。除去上文新补一“曰”字外,另缺3字或为“知道者”。

〔五〕“……田忌曰:‘善!独行之将也”:《管子·七法》说:“故早知敌人如独行”,“有雷电之战,故能独行而无敌矣。”“独行无敌,故令行而禁止。”②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0-121页。“早知”,即“先知”。“独行”,本义指独自行走,后形容军队强大无敌,如入无人之境。由于荀息、孙轸“[未战]而先知胜不胜”,具有“先知”即“早知”敌人的能力,所以,田忌称赞他们为“独行之将”。依文意,此简应接在田忌、孙子讨论“知道”的话题之后,据缀。

〔六〕“……以也!’孙[子曰]:‘……”:此为简315,简本释文作“……以也。’孙……”,“孙”下缺文。今据文例,补出“子曰”二字。简315说“……以也”,其语气和简305(“田忌曰:善!独行之将也!”)相近,皆属判断句,应是田忌对荀息、孙轸的赞颂之辞,而不是问话。依文意,简315与简305应前后相连,据缀。

〔七〕“……言而后中。’田忌请问:‘……”:上文说未战“而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可见,“知道”者应具有预见力。而简307说“言而后中”,显然也指的是预见力,并且预言应验了。所以,该简内容应和“知道”话题相关。据此,简307应移至简320下。

〔八〕“‘……□见之。’孙子[曰]:‘……”:此为简314,简本释文作“……□见之。’孙子……”,今据文例,补出“曰”字。

〔九〕“‘……见弗取。’田忌服,问孙[子曰] :‘……”:此为简310,简本释文作“……见弗取。’田忌服问孙……”,并注释说:“服,疑当读为‘复’。”按:此处“服”字若读本字,为服气之意,亦通。今据文例,补出“子曰”2字。简310与简314应为一简之折,二者拼合后,全简存12字,残失18-20字。《孙子·虚实》:“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形之”,是孙子“知”敌的四法之一。《荀子·解蔽》:“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郝懿行注释说:“见,读为‘现’,现者、示也。”③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5-296页。简314与简310中两个“见”字,也应读“现”。与此有别,《陈忌问垒》篇简292“不相见”、简299“令相见也”中两个“见”字,则应读jiàn,为看见之义。“见之”与“形之”含义相近,都是示形诱敌,属于“知敌”范畴。所以,简314、简310应和简321文意相关。据缀。

〔十〕“……□应之。’孙子曰:‘伍□”:此为简312,现存6字,上下各缺1字。《战国策·秦策四》:“则楚之应之也必劝。”高诱注:“应,和也。”“应”和“应之”,大致相当今语“响应”、“应对”之意。简314与简310讨论如何使敌人现形;简312则讨论敌人现形后如何应对;简310与简312二者之间应缺一简,除去上补“子曰”2字外,仍缺约30字。据缀。

〔十一〕“……无以军,恐不守。’忌子曰:‘善!’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此为简301,现存25字,其上约缺7-8字。“无以军,恐不守”,义为无法驻扎军队,恐怕难以防守。对照图版和摹本,简312下端与简301上端断口大致吻合,文意也互相连贯,据缀。荀息卒于公元前651年,殽之战则发生在公元前627年。殽之战时,荀息早已去世,因此不可能参与指挥殽之战。此处“荀息”二字疑涉上文而衍。

〔十二〕“轸为晋要秦于殽,溃秦军,获三帅□”:“要”,同“腰”,腰击、截击之意。此为简302,上有天头,其下残缺。简301则是上端残失,下有地脚。简301说“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孙”下无缺文;简302说“轸为晋要秦于殽”,“轸”上也无缺文。依文意,二简应前后相连,据缀。

〔十三〕“[□□□□□]强晋,终秦缪公之身,秦不敢与[晋]……”:简本释文作“……强晋,终秦缪公之身,秦不敢与……”,“强晋”上为省略号。此文位居简303,简本校语说:“疑即三○二号简之下段。”校语是。今比照邻简,“强晋”上可再补5个缺文符。又,“与”下缺文1字应为“晋”字,据补。“秦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为执政大臣,励精图治,国势日强。曾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殽山之战被晋军打败,东进受挫后,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为日后秦国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橐□□□焉?’孙子曰:‘兵之□”:对照图版和摹本,简311“橐”、“焉”二字之间可容4字,其中3字略存残画,中间还余1字空白。空白处或因抄错而被刮去。作为名词,“橐”的本义指皮囊,是一种没有底的口袋,两头都是口,用时以绳扎紧。《礼记·乐记》:“名之曰建橐。”郑注:“兵甲之衣曰橐。”用作动词,“橐”义为用口袋装 。《吕氏春秋·悔过》:“过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左右皆下,以为天子礼。”这里,可能是说殽山之战孙轸对秦军使用了口袋阵的战法。由于简311与简301、简302、简303文义相关,故而应系于此处。

〔十五〕“……也!劲将之阵也!’孙子曰:‘士卒”:《说文》:“劲,强也。”“劲将”,猛将之意。简304说:“劲将之阵也”,显然,是二人讨论完阵法问题后,田忌对孙轸所做出的赞语。依文意,应系于311简之下。

〔十六〕此处简本释文分作两段残简,即简306“……人。’田忌请问:‘兵情奈何?……”与简313“□孙子曰:‘□……”。赵逵夫说,二者断痕相合,应为一简之折①赵逵夫:古典文献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9页。。今从其说,接为一简。“孙子曰”下一字缺文左半残存一“ㄧ”,右半摹本释作“皮”,应读“彼”,据补。另外,简308也说“……兵情奈何?’孙子……”,其文意与简306重复,应是误收,据删。

〔十七〕“……[田忌]请问:‘兵伤[奈何?’孙子曰]”:此为简309,简本释文作“……请问兵伤□……”。今据文例,于“请”上补出“田忌”2字;于“伤”下补出“奈何?孙子曰”5字。

〔十八〕“……求其道,国故长久。’孙子”:此为简318。《孙膑兵法·选卒》说:“兵之胜在于选卒……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可见,“兵伤”的主要表现是“数战”——频繁作战。若能讲求用兵之道,懂得“休民”,懂得“亟归”,不穷兵黩武,尽量将“兵伤”降到最低限度,自然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依文意,简318应接在简309之下,据缀。

〔十九〕“[则]孙子”:此为简316,简本释文作“□孙子”。“孙”上缺文残存左半“貝(贝)”,摹本释文作“则”。今据摹本,补出“则”字。

〔二十〕“……□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孙氏者……”:此为简317。吴、越原为楚属小国。吴、越见于《左传》,始于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楚伐舒、蓼,“及滑汭,盟吴、越而还。”而吴、晋两国交往则始于巫臣使吴,时在吴王寿梦二年(公元前584年)。简317若为孙膑答语,则文中“孙氏”应指孙轸。但孙轸卒于公元前627年,他在世时,吴、晋两国未见交往。既然简文说“孙氏”曾“明之吴越”,又“言之于齐”,可见此人定非孙轸。简317应是孙膑弟子对孙膑的赞美之语,可证无疑。这里,“明之吴越”与“言之于齐”,都赞扬的是孙膑;而“孙氏之道”,即孙膑之道。在《左传》《国语》里已出现“君子曰”,即在叙述一段史实之后,接着再以“君子曰”的口气进行评论,做出褒贬。《孙膑兵法》中的记述性篇章继承了这种写作手法,如《擒庞涓》篇尾就赞颂说:“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陈忌问道》与此同例。作为赞语,简317应位于本篇结尾部分,据移。简316与简317应为一简之折。简316为简头,中间裂开,只剩左半边,上写“则孙子”3字。简317上端也是中间裂开,但失去左半边。两简拼合后,共有27字,中间仍缺5字。

猜你喜欢
田忌释文先知
田忌赛马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最好的财富
我不是什么先知
春天来了
田忌赛马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我的故事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