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其生命所在。不可否认,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存在着忽视生态保护的现象。自习近平任总书记以来,多次明确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绿色发展成为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绿色是农业的本色,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为我国走向动力内生、源头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重大创新,也成为其“三农”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重大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条坚持”,其中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时,前所未有地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涉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时,甚至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理念。这一切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清醒的问题认知。他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事实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地列入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宏伟蓝图中,体现出了更宏大、更宽广的执政情怀和治理视野。当今时代,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
近年来,重视、加强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基本国策,持续打造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实现美好生活向往。而且,我们党也向全世界发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还要为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作出独到的贡献。
优美环境就是民生期盼。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的“美丽中国”,无疑是最能激起全社会共鸣、最受普通民众喜欢的词。“中国梦”宏大,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比如每天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清洁的水,吃上安全放心的食物,生活质量步步登高,日子过得幸福和健康,这就是大家心中的“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又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充分展现出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乡土文化传承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农业和环境最相融,稻田是人工湿地,菜园是人工绿地,果园是人工园地,都是“生态之肺”。但近年来,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亮起了“红灯”。对于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对解决农业资源趋紧的问题,他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他还独具匠心地通过深入阐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绿色,既是未来发展途径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发展途径的深刻变革。拓展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和文化发展空间,寻求生态文明范式下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是一场涉及生活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是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农业农村转变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各级农业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的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将不断迈上新台阶。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关键在于依法依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严抓实管,真抓实干。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若干具体措施,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等。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组织领导保证,着力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环境监管过失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失职追责的落地生根。
去年12月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和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布的《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的情况。这不仅展示了当年大陆各省市的绿色发展情况,还将纳入5年一次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将成为各省市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可见,公布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两个指标,证明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说明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执政党对全国人民的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安全生存、健康发展的高度负责,对整个人类享受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高度负责和历史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