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为何累?

2018-01-22 12:32刘贝妮
高教探索 2018年11期
关键词:形成机制高校教师

摘 要:通过对全国范围内711名高校教师的调研大抵摸清我国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的现状,并运用跨层次分析视角对高校教师过劳成因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系统剖析,在一定程度上对目前高校教师过劳成因的研究进行了丰富和拓展。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过度劳动现象,平均处于“中度过劳”程度(M =5.21,七分制);高校教师自觉健康状况一般(M=65.5,百分制);高校教师平均周工作时间46.96小时(其中深夜工作时间为6.97小时),超时工作17.4%。高校教师过度劳动成因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效果大小情况分别为:宏观层面因素:社会环境(10.65%);中观层面的因素:组织管理制度(10.95%)、时间保护(10.00%)、时间紧迫感(10.71%)、工作模式(11.97%);微观层面的因素:行为追求偏好(15.92%)、工作/家庭(24.73%)、职业生涯(5.07%)。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缓解高校教师过劳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过度劳动;形成机制;跨层次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体力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高校教师工时制度的特殊性使社会大众对其工作投入产生质疑,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工作自由度和灵活度都很高的职业,其“过劳死”的极端现象却屡见报端①。2005年1月22日,36岁的清华大学讲师焦连伟突发性心脏骤停逝世,但此前焦连伟从未表现出任何心脏病症,亲属及同事认为,这或许与他长期超负荷工作,心理和生活压力过大有关[1];2005年1月26日,46岁的清华大学教授高文焕因肺腺癌不治去世,医生诊断认为,繁重的工作压力使他错过了癌症的最佳治疗时机[2];2005年8月5日,36岁的浙江大学教授何勇患弥漫性肝癌晚期逝世,家属和学校同事公认的死亡原因都是过度劳累[3];2011年4月19日, 33岁的复旦大学教师于娟因患乳腺癌辞世,其在患病时发出的“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和“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等言论曾引起人们的热议,其在《生命日记》中也写到“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4]。2017年1月8日,58岁的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教授辞世,在回国后7年左右的时间里,为了让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有更快进步,黄大年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祖国,夜以继日地工作,最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5]。

中青年高校教师的猝死虽然都是以个案的形式呈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也应该看到事件背后隐含着的必然性,猝死总是要经历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是长期持续的超时、超强度的工作投入导致的身体过度劳累、精神高度紧张的产物。与此同时,“带病工作,不休病假”已经成为一种“气候”,科技工作者、行政工作者、高校教师等群体少休或不休病假的现象最为普遍,而因工作时间长引致的过度劳动成为职业病和过劳死频发直接而重要的原因[6]。这种现实的冲突使我们不禁思考,社会大众对于高校教师群体工作状态的认知是否有所偏颇?高校教师过劳是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工作常态?其成因又是怎样的?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二、相关文献回顾

洛曼和伍尔夫(Lohman & Woolf ,2001)认为,工作任务不断多样化,工作角色持续被重塑是高校教师过劳的主要诱因。高校根据自身组织政策定位的不同,对高校教师逐渐赋予承担管理学校、院系的行政职务,同时还需完成教学实践、课程开发等任务。另外,科研基金资助的申请也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导致高校教师工作负荷超载,最终形成过度劳动。[7]罗拉(Lora,2004)的研究也证实了角色扩张给高校教师过劳带来的影响,她针对美国高校教师的研究表明,教师角色不断扩张,但相应的组织结构性支持却没有丰富,可是高校教师出于职业本性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继续努力工作,以完成自身对职业的承诺和为学生提供良好教育的道德责任,因此形成过度劳动。这里的职业本性将教师和其他群体过劳原因区分开来,教师培养学生的工作带有关怀性的成分,有一种“天职”的职业身份,职业道德和内在的精神追求使的教师自驱性的进行过度劳动[8]。雅各布斯(Jacobs,2004)认为高校教师过劳形成有四方面原因:首先,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带来了公众监督,公众呼吁更高的教学质量;其次,高校对教师一方面期望教学质量提升,一方面又期望科研生产率的上升;第三,信息经济带来的技术变迁增加了高校教师工作的时间要求和压力;最后,学术界兼职就业的兴起增加了全职就业高校教师的压力[9]。刘明理等(2006)对民办高校教师过度劳动进行分析,提出民办高校其人力资源管理中,受成本因素影响,追求教师岗位定额的最大效益化,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存在较大的职业压力;与传统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工作负荷过重,大部分教师没有脱产进修的机会,不得不挤用业余时间;角色冲突,一方面是大学教师,一方面是企业雇佣的员工;社会比较偏差较大等都是造成民办高校教师过劳的主要原因[10]。刘贝妮等(2014)结合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模型,通过“委托代理-效率工资-收入替代效应与工作时间”、“固定时间成本-保留工资与工作时间”、“风险偏好与工作时间”以及“准固定成本与工作时间”四个模型分析了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导致过度劳动的原因。[11]代志明(2016)以郑州市部分高校为例,对高校青年教师过劳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高校教师过劳问题较为严重,来自科研、教学和家庭三个方面的压力是导致其过劳的主要因素。其中来自科研方面的压力首当其冲,占到38.8%。[12]

特别的,还有部分学者对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的极端现象——过劳死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王建军(2005)提出社会转型期的冲击、教育领域诸多变革的压力、高校管理中存在弊端的挤压、高期望值的重负、自身因素(拥有较强的进取心、事业心和责任心)、身体转型期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師工作理解程度不高是导致高校教师过劳死的主要诱因。[13]陈秀兰(2007)认为高校教师过劳死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从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方面看,高校教师既要培养优秀人才,又要促进科研创新;从学校方面看,办学行政化导致“官本位”盛行,“双肩挑”的教授、博导比比皆是,多重身份使他们不断透支时间精力,最终积劳成疾;从个人方面看,高校教师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追求个性化、多样化以及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14]

国内外学者对于高校教师过劳成因的研究主要是从微观视角出发,选取工作角色、工作任务等作为切入点,只有雅各布斯(2004)和王建军(2005)的研究涉及到了宏观层面的原因,但也没有阐明宏观层面原因在高校教师过劳成因中占据的作用效果具体为多少。利己性假设是经济学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假设,是整个经济学的根基。那么既然理性的经济人都是利己的,为什么还会有以损害自身健康为代价的过度劳动现象存在呢?这表明,利己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具有层次的概念,在经济活动中,个人、单位和国家都在自身的层次上尽可能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本研究在剖析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的成因过程中,尝试引入介观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主要研究变量

(1)因变量的选取:运用日本厚生劳动省中央劳动灾害防治协会(2003)发布的《疲劳蓄积度自测诊断量表》[15]对高校教师过劳状况进行测量,根据过劳自测量表得分,将0-1分划分为“不过劳”,赋值为1;将2-3分划分为“轻度过劳”,赋值为2;将4-5分划分为“中度过劳”,赋值为3;将6-7分划分为“重度过劳”,赋值为4,选取“高校教师的过劳等级”为因变量,该变量类型为顺序变量,数值越高表明高校教师的过劳越严重。

(2)自变量的选取: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高校教师过劳成因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类,共涉及38个自变量,其中宏观因素包括经济、技术、政策、社会环境,共涉及7个变量;中观因素包括组织管理制度、行政化氛围、时间保护、人力资本回报、时间紧迫感、组织支持、职业特征、工作模式,共涉及18个变量;微观因素包括行为追求偏好、工作/家庭、职业生涯、健康意识,共涉及13个变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高校教师的个人背景信息等变量只作为影响高校教师过劳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的因素去分析,不将其作为高校教师过劳的成因去分析;关于工作时间、深夜工作时间、深夜工作带来的身心负担等变量,因在过劳测量量表中对其有所涉及,这些变量的内容其实是涵盖在因变量“过劳等级”中,因此不能再作为自变量进行选取。

(二)研究方法

由于因变量“过劳程度”是顺序变量,数值越高表明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越高。因此使用STATA11.0中的ologit(序次回归order logit)命令来解决有序响应的问题,该命令主要用来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选择的概率影响[16]。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通过vif命令对回归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本研究中的自变量较多,为了得到拟合程度更好的回归方程,将不显著的自变量剔除后再进行ologit回归分析,形成最终的回归方程。其次,由于ologit回归模型的回归符号不能直接反应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向,其回归系数也不能直接反映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的真实大小,只能作为各自变量相互比较、排序的依据,因此各自变量对高校教师过劳程度的影响大小和方向需要通过定量计算得到具体数值。本文中采取将常对数模型转换为弹性进行分析,即通过计算出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边际贡献来讨论其影响[17]。在STATA11.0中运用mfx命令求解出d(lny)/d(lnx),即各自变量的边际贡献,某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边际贡献是指在其他变量取均值时,该自变量变动1个单位对因变量选择的概率影响,边际贡献的符号更为准确的代表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影响方向。最后,通过每个自变量边际贡献的绝对值占所有自变量边际贡献绝對值总和的百分比来计算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实际作用效果百分比。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为了获得所需要的数据,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编制了《高校教师工作状态与职业健康调查问卷》,整体量表的α系数为0.773,问卷信度较高;相关题目的KMO值为0.741,大于0.5,且Bartlett球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9020.768,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调研采取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网络问卷主要依托问卷星、腾讯问卷平台进行问卷发放;纸质问卷主要依托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中心进行调研,共收集问卷727份②,有效问卷711份,有效率97.8%,调查样本共覆盖全国20个省、4个直辖市、3个自治区,未覆盖甘肃、宁夏、青海、西藏、香港、澳门、台湾七个地区。有效问卷中没有个人信息缺失情况,对于问卷其他部分中存在的缺失值,本文采用序列均值替代。

样本基本情况为如下③,男性教师占44.2%,女性教师占55.8%;35岁以下教师占32.3%,36-45岁的教师占41.2%,46-60岁的教师占23.3%,60岁以上的教师占3.1%;5年以下教龄的占22.6%,5-9年教龄的占22.8%,10-14年教龄的占25.3%,15-19年教龄的占9.8%,20年及以上的占19.4%;职称方面:助教占13.4%,讲师占33.2%,副教授占35.9%,教授占17.6%;已婚教师占84.8%,未婚教师占15.2%;211高校的教师占35.6%,非211高校的教师占64.4%;硕导占20.7%,硕、博导占14.1%,其他教师没有硕、博导身份;所属学科方面:工学占12.5%,医学占3.7%,理学占5.8%,农学占2.3%,经济学占21.8%,文学占3.1%,法学占3.1%,历史学占1.0%,教育学占4.6%,管理学占41.4%,哲学占0.8%。

四、实证分析

(一)我国高校教师过劳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计算我国高校教师过度劳动得分,结果显示:我国高校教师过劳得分最大值为7分,最小值为2分,表明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过度劳动情况;均值为5.21分,标准差为1.208,中位数为5分,众数为6分,表明我国高校教师平均过劳状况较为严重,处于“中度过劳”程度。具体各等级情况为:轻度过劳的高校教师8.6%,中度过劳的高校教师45.4%,重度过劳的高校教师46%。量表测量的高校教师过劳得分换算成百分制为74.43分,高校教师自觉过劳情况的平均分为70.91分。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对自身过劳状况的主观判断与量表测量结果比较一致和吻合,基本可以说明高校教师对自身过度劳动的状况有较为客观、准确的认识和感知。

另外,高校教师自觉健康状况一般,百分制下平均分为65.5分。高校教师平均周工作时间46.96小时,其中深夜工作时间为6.97小时。将每周工作时间超出40小时按超时工作处理,按此计算,高校教师每周超时工作近6.96小时,超时工作时间占规定时间的17.4%。虽然高校教师采取的并不是标准工时制,但是由于其他工时制度并没有给出相应的工作时间上限规定,因此标准工时制度的工作时间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我国高校教师过劳成因的回归方程构建

1.全自变量多响应回归方程分析

构建多变量响应回归方程,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取值明显小于10,且均值1.80小于5.00,说明各自变量间相关度较低,多重共线性问题对于回归结果的影响较小。由多响应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有效观察变量N=667,R2=0.2658,LR chi2(38)=352.06,P=0.0000<0.0001,说明以高校教师过劳程度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自变量中,宏观层面的变量a6社会期望、中观层面的变量b1职称评审与晋升、b5杂事占用时间、b9人才年轻化趋势、b18工作追求和微观层面的变量c5闲暇偏好、c6性格特质、c8家务挤占闲暇、c9工作/家庭关系、c10边界弹性与意愿、c12距下次职称评审这11个变量的参数估计值的z值统计量较大且对应的概率值P较小(P<0.05),说明这11个变量至少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的变量z值统计量较小且对应的概率值P较大,说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说明,全自变量回归分析中只有11个变量对于高校教师过劳程度的影响作用显著(由于篇幅限制,全自变量多响应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在此不作展示)。

2.回归方程的优化

为了使回归方程拥有更好的拟合优度,将不显著的自变量剔除,对回归方程进行优化,形成最终的多响应回归方程。如下表所示,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取值均在1以内,明显小于10,且均值1.14小于5.00,说明各自变量间相关度较低,多重共线性问题对于回归结果的影响较小。由多响应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有效观察变量N=667个,R2 =0.2804,LR chi2(11) = 320.78,P=0.0000<0.0001,說明调整后的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拟合的更好。

3.弹性系数的计算

由于ologit回归模型的回归符号不能直接反应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向,其回归系数也不能直接反映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的真实大小,所以本文采取计算出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边际贡献来讨论其影响。运用mfx命令求解出d(lny)/d(lnx),即各自变量的边际贡献。具体如下表所示:

(三)我国高校教师过劳成因的具体分析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中各个显著变量的弹性系数的大小和符号可以判断其对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的影响程度与方向,具体分析如下:

1.宏观层面

社会大众的高期望、高要求会增加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传统观念使得大众对高校教师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并赋予了较高的责任要求,社会大众期望高校教师言传身教的内容内化到学生身上,期望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期望高校教师不但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灵魂的塑造者……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和要求过高,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且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3265个单位。

2.中观层面

(1)职称评审与晋升的压力会增加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与晋升过程带有明显的锦标赛制度色彩,这在一方面可以作为内驱激励因素促进高校教师投身于工作,激励教师加大工作投入,提高教研产出,追求职称晋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看成是一种“隐性强制”强迫着高校教师不得不在锦标赛要求之下实现更为优异成果,从而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过劳风险与可能。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职称评审与晋升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3358个单位。

(2)杂事占用时间过多会增加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高校教师的时间权利缺乏必要的保护,高校内部任何利益主体都可以侵占其工作或者私人时间,而且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高校教师的时间被严重碎片化,而科学研究又是需要时间深度的。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利用更多的自我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无限制的延长工作时间,加大了过度劳动发生的可能。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无关教学、科研的琐事和杂务占用的时间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3065个单位。

(3)人才年轻化趋势会增加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当下我国的教育环境中,不仅舆论呈现出对年轻学术人才的偏好,而且诸如教师的聘任、职称的晋升、课题的申报、人才计划的评选等等学术制度也以年龄作为界限来制定制度,这种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年轻学者的学术活力,但毫无弹性的生理年龄限制会使高校教师陷入压缩职业准备期的困局之中,也会存在职业成长期与个人家庭组建、生养下一代等社会职责相冲突的焦虑。大器晚成的学者和深入持久的研究者难以有专业发展的时间和资源作为保障,处于职业中后期的学者也缺乏职业发展的必要激励,造成高校教师身心俱疲。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人才年轻化趋势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压力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3284个单位。

(4)工作追求会增加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高校教师需求层次较高,大部分将工作当成事业和追求而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具有突破的欲望,自我要求较高,自我实现的动机较强。然而,过大的工作压力、过多的工作任务、加之知识工作结果的不确定性,都容易导致高校教师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与倦怠,使得高校教师常常处于身心疲惫与持续的努力工作并存的工作状态,加剧了其过劳的风险。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即便非常的疲惫,但对工作的热情和追求会让高校教师仍然不想放松,对这种状态的认可程度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3671个单位。

3.微观层面

(1)闲暇偏好程度低会增加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高校教师的闲暇偏好程度较低,首先,因为高校教师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且没有固定的工作制,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调整自身的状态,过劳副效用出现就会较迟,或者对过度劳动副效用的体验敏感性降低,工作的负效用就会出现的越晚,因此闲暇需求也就相应较小。其次,高校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工作带来的回报和成就感,使其易于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因此工作负效用出现的更慢更缓,减少了对闲暇的需求。最后,教育可以提高个人利用时间的能力,可以通过更充分地利用闲暇时间而不是延长闲暇时间而享受到同样的效用,因此闲暇时间的深度利用也会减少对闲暇的需求。调查问卷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当被问及自身的时间利用能力,只有21.7%的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时间利用能力不是特别强。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只有31.3%的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对闲暇时间的偏好程度较高。综合以上三点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对闲暇的偏好程度较低,对闲暇时间的偏好程度较低会导致替代效应较强,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拐点出现的较晚,期望的工作时间增加,加剧了过劳的可能和风险。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对闲暇时间偏好的程度每降低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2192个单位。

(2)追求各方面的平衡的性格特质会缓解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追求事业成功的性格会使得高校教师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工作精力,并且多数为自我驱动型;而追求各方面的平衡的性格会使得高校教师更倾向于多方面的协调,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相比于事业成功,更在意多方面均衡发展,这对过度劳动具有缓解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追求各个方面的平衡的性格特质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降低0.2689个单位。实证结果验证了前文的分析。

(3)家务挤占闲暇会增加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家务劳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基于“组织压力规则”进行分配,时间资源可相对自由支配的家庭成员可能需要承担较多的家务(陈惠雄,2007)[18]。与现代社会组织中的各行各业相比,高校教师是具有显著自由行为特征的职业,因此高校教师存在承担更多家务工作的可能性。同时,高校教师在工作上的投入量卻并没有因为“组织压力规则”较小而减少,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已婚的603名高校教师中,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配偶少的仅占19.4%。家务劳动造成的疲劳不属于本研究界定的过度劳动研究范畴,但因为教师主要是脑力劳动者,其劳动过程具有随时性,在进行家务劳动的时候如果仍然在思索问题,其劳动过程也属于和工作相关,但具有分割性,即身体的疲劳是由于家务劳动造成,但心理、脑力的疲劳是由于工作造成,因此需要辩证的看待家务劳动对高校教师过劳的影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家务挤占闲暇导致高校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闲暇时间恢复自身认知资源和缓解工作带来的疲劳,很容易造成认知资源耗竭、疲劳的蓄积并最终导致过度劳动。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家务挤占闲暇的时间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2634个单位。

(4)工作/家庭之间的相互冲突会增加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高校教师工作特征导致工作/家庭的边界较为模糊,角色相互渗透,工作/家庭的冲突使得高校教师将工作中的压力和不满带到家庭生活中,导致在非工作时间也无法得到完全的休息和放松,家庭中的负效应带到工作中,导致工作的过程中效率低下,只能通过更多的工作时间投入和工作强度来弥补效率缺口,然而这种疲劳在家庭生活中又得不到充分恢复,带来认知资源丧失螺旋,加大了过度劳动的风险。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作/家庭之间的相互冲突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321个单位。

(5)工作/家庭边界的弹性与意愿的不吻合会增加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对工作/家庭分离的偏好程度,以及实际分离程度与知觉分离程度之间较高的匹配能够带来更高程度的健康状况以及工作家庭满意感,当工作/家庭边际弹性意愿(个人需求)和边际弹性能力(环境资源)不相匹配时,个体的紧张感、压力水平和冲突体验更为强烈,因此更有可能发生工作/家庭冲突(马红宇等,2014)[19]。偏好工作/家庭分离程度高的高校教师,但如果实际情况和感知到的情况是工作/家庭互相渗透,则可能更容易形成工作/家庭冲突,从而带来角色的冲突、引发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加剧疲劳的体验和感受,影响健康状况。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作/家庭边界的弹性与意愿不吻合程度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1738个单位。

(6)距离下次职称评审的时间越远,高校教师过劳的程度越低。高校教师是劳动力供给行为可自由安排供给时间的职业,在短期内的供给是以一个明确的短期收入(此处的收入既包括物质收入,也包括精神收入)为收入靶,在没达到收入靶前,收入边际效用递增,努力动机很强;一旦达到收入靶后,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努力动机开始减弱。这可以解释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周期型过劳,如面临要进行职称评审的时候,过劳现象就会凸显,而职称评上后,可能就有所松懈,因为高校教师职业自由度和灵活度都较大,因此可以自行调整其努力程度。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距离下次职称评审的时间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减少0.1555个单位。

(四)我国高校教师过劳成因的各变量作用效果

通过每个自变量边际贡献的绝对值占所有自变量边际贡献绝对值总和的百分比来计算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实际作用效果百分比,可以看出:高校教师过劳的微观层面原因占45.72%,中观层面原因占43.64%,宏观层面原因占10.65%,从二级分类来看,工作/家庭关系对高校教师过劳的形成作用效果最大(24.73%)。从具体变量来看,高校教师过度劳动成因的主要变量作用效果由大到小的排序分别为:工作追求(11.97%)、职称评审与晋升(10.95%)、人才年轻化趋势(10.71%)、社会期望(10.65%)、工作/家庭关系(10.47%)、杂事占用时间(10.00%)、性格特质(8.77%)、家务挤占闲暇(8.59%)闲暇偏好(7.15%)、边界弹性与意愿(5.67%)、距下次职称评审(5.07%)。具体如下表所示。

五、思考与建议

根據前文的分析,针对各层次中高校教师过劳成因的显著影响因素,提出缓解高校教师过劳状况的一些具体建议。

宏观层面是战略引导层:首先,要引导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对高校教师建立起合理的、适度的职业期望和要求,平衡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神圣化”的渲染,形成恰当的公众期望和职业期待;其次,设计弹性的学术制度,秉持年龄友好型的观念,避免生理年龄对学术人才潜能的开发、保持产生限制和制约;第三,适当的减少宏观政策上过度的外在刺激,如政府各种名目的工程计划、项目、奖励、考核、评审与评估等,政策层面减少转嫁给教师的不必要的压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成长环境。

中观层面是要素支持层:首先,高校的行政部门应建立起正确的时间观念,减少行政事务对高校教师时间造成的任意侵扰;其次,在组织成名学术竞争的过程中,适当淡化锦标赛制特征,遵从高校教师学术活动的规律;第三,权变的设计组织边界,创建家庭友好型的组织文化,创建适合高校教师意愿的工作/家庭边界和关系,最大限度的保证工作的边界和高校教师的偏好相匹配;最后,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可以有所作为,为教师提供可持续性的支持,如:可以提供专门的行政管理服务,帮助高校教师处理繁杂的行政事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工作坊等方式,对高校教师进行心理纾解,使其更为平和的面对工作和事业;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比如开设改善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系列讲座来促进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帮助其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等。

微观层面是价值驱动层:首先,高校教师个人要恰当的看待事业追求,生活和工作中的各项活动都会带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努力建立起全面活动价值观;其次,提高对闲暇价值的认识,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来缓解疲劳感受、恢复自身认知资源和身体体力;最后,要加强养生保健的意识,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到抽样样本自身的影响,某些因素在实证分析结果中不显著,这说明它们在普遍情况下对高校教师的过劳影响效果不突出,但具体到个人或某个群体上,这些因素很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并不能否定和忽视那些不显著因素的研究意义,这也是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空间。

注释:

①目前我国关于“过劳死”还没有具体的医学和法学界定标准,报端这样提出不代表是这些案例是过劳死的具体界定,只是一种表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案例中的高校教师均为长期超时、超负荷工作,缺乏必要的休息。

②由于部分问卷依托问卷星、腾讯问卷等网络平台进行发放,无法获取具体发放问卷的数量,因此无法计算问卷的回收率,故此处只报告问卷的收集数量和有效问卷率。

③统计分析的计算采取四舍五入的方式,因此百分比总和可能不等于100%。

参考文献:

[1]网易教育.清华教师英年病逝与高校教师过劳死[EB/OL].(2005-02-22)[2005-02-22].http://edu.163.com/edu2004/editor_2004/school/050222/050222_179689 (1).html.

[2]网易教育.清华教师英年病逝与高校教师过劳死[EB/OL].(2005-02-22)[2005-02-22].http://edu.163.com/edu2004/editor_2004/school/050222/050222_179689 (1).html.

[3]科学网.浙大36岁博导何勇过劳病逝[EB/OL].(2005-08-09)[2005-08-09].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4/231342.shtm.

[4]网易新闻.经常熬夜让于娟得了乳腺癌[EB/OL].(2011-04-27)[2011-04-27].http://news.163.com/11/0427/10/72L0N2PM00014AED.html.

[5]网易新闻.他叫黄大年,一个让美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的人[EB/OL].(2017-05-26)[2017-05-26].http://war.163.com/17/0526/16/CLCJTEN9000181KT.html.

[6]赖德胜,孟大虎,李长安,王琦等.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迈向高收入国家进程中的工作时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

[7]Lohman M.,Woolf N.Self-initiated Learning Activities of Experienced Public School Teachers:Methods,Sources,and Relevant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J].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2001,7 (1):59-74.

[8]Lora Bartlett.Expanding Teacher Work Roles:A Resource for Retention or A Recipe for Overwork? [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04,19(5):565-582.

[9]Jacobs J A.Overworked Faculty:Job Stresses and Family Demands [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2004,596(1):104-129.

[10]刘明理,张红,王志伟.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过劳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2):209-210.

[11]刘贝妮,杨河清.我国高教部分教师过度劳动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3):36-41.

[12]代志明.高校青年教师过劳问题及其治理策略研究——以郑州市高校为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79-85.

[13]王建军.探析高校中青年教师“过劳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11):134-136.

[14]陈秀兰.浅析高校教师过劳死现象及保护措施[J].法制与社会,2007(2):583-584.

[15]中央労働災害防止协会.労働者の疲労蓄積度自己診断チェックリスト[EB/OL].[2017-05-26].http://www.jaish,gr,jp/td_chk/tdchk_e_index.html.

[16]张鹏伟,李嫣怡.STATA 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66.

[17]杰弗里·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2.

[18]陈惠雄.基于家庭分工与非均衡组织压力的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6):104-106.

[19]马红宇,申传刚,杨璟,唐汉瑛,谢菊兰.边界弹性与工作——家庭冲突、增益的关系:基于人——环境匹配的视角[J].心理学报,2014,46(4):540-551.

(责任编辑 赖佳)

猜你喜欢
形成机制高校教师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浅析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浅析中小学教师心理危机的形成机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