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赛 王凤科
摘 要:社会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共享经济作为当前的经济趋势,基于共享发展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有助于从多个方面缓解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本文针对社会信任不足、城市住房紧张、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社会治理难题,在共享经济视角下给予分析并提出利用共享经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链接、促进城市空间有效利用、促进教育资源平等分配等建议。
关键词:共享经济 社会问题 社会融合
近年来,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弱化所有权、强调使用权的形式,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个人福利的提升,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及“分享经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
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共享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开始考虑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下,如何共享物质和精神产品,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和优化,这对于缓解我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部分社会治理难题,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共享经济与社会融合
(一)共享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共享经济,是指由个人或第三方平台将闲置资源或服务以有偿方式分享给 需求者,达到“物尽其用”、“按需分配”的经济模式。随着共享经济被炒得火热,共享经济开始趋向于“泛共享”化。
在本文中,考虑到社会融合问题,基于共享发展理念、人们价值观念转变等方面,将其分为三种模式:一种是纯粹共享概念模式,是将闲置的物品拿出来共享,例如Uber是共享闲置汽车,Airbnb是共享闲置民宿,“在行”是共享闲置行家;第二种是租赁概念的模式,是指企业大批量生产一款产品,然后以较低的价格投放到公共市场供大家使用,例如共享单车;第三种是通过网络信息共享,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例如美团。
共享经济的特征有三个:一是平台化,由第三方为共享各方搭建平台,供给方和需求方在平台上进行资源和需求匹配;二是高效化,由于技术的支持,供求双方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有效、低成本的进行供需匹配;三是平等性,大多数共享经济业务模式都有平等的进入门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发展模式。
(二)共享经济对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即是占有,占有才有安全感。于是人们用单独购买的方式满足自我需求,这种占有式的消费文化不仅造成资源分布不均,进而引发社会问题,而且在占有中造成了资源大范围的浪费。此外,过度消费又带来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比如私家车的增多,造成交通拥堵、尾气排放过量、大气温度升高等社会和环境问题。
共享经济的出现,是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的一种文化反弹。人们无需购买产品就可以体验到产品的闲置价值。共享经济通过分离使用权和所有权,优化了消费的意义。人们不再以“擁有”为豪,而是形成一种“我的就是你的”、大家共享的健康消费心态。
在“原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水平几乎成为衡量其身份高低的标准,人们骑单车或许会被认为经济条件有限。但在共享经济消费趋势的影响下,骑单车是一种新兴的时尚,并不象征着个人的经济水平。而“滴滴出行”等共享交通的出现,使一些暂时没有能力购买汽车但有相应需求的人们通过共享使用权满足了自己的消费需求。如此不仅保护了人们消费差异心理,而且给低收入者增加了消费机会,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让消费更加经济、公平。而且共享单车、“滴滴出行”等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对私家车的购买和利用率,保护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还将环境保护视为“根本大计”,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其实是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问题。而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平台的搭建,使得共享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社会分散的闲置资源,整合了专业分工优势与生产要素的集聚优势,减少了产品产出和原材料的消耗,不断降低原始投资成本,节约了资源。共享经济既以较低交易成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又缓解了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这一经济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环境的要求,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共享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几种典型的社会问题
(一)信任不足的社会问题
社会信任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认同、信任,进行真诚交往的现象。社会和谐与社会信任是中国人一直以来追求的社会理想。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该存在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社会信任就像社会关系的粘合剂一样,发挥着凝聚力的作用,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总体信任水平进一步下降。尤其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扩张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日益生活在“陌生人社会”,而以同质性的熟人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人际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提高社会整体信任和交往意愿、优化社会信用体系是促进社会融合、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城市空间利用成本高的社会问题
城市的人口集聚和房屋需求量的增大推动地价和房屋价格不断上升,大量城市新增人口和就业于城市的年轻人都没有购买房屋的能力。而据调查显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住房空置率均为百分之二十以上,可见城市住房与居民并没有得到高效的匹配。由于生态文明的要求以及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继续采取增建房屋的方式来满足住房需求的增长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城市必须充分发挥现有的闲置房屋使用价值,提供更多的居住服务缓解城市住房压力,提升人们的生活满足度,从而促进社会融合。
(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社会问题
教育不公平现象是长期以来社会、教育部门和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拉大,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政府及地方的努力,农村教育资源总量得以提升,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优质资源缺乏,教育水平总体偏低;二是教育资源重复建设,适用性不强,利用率较低;三是由于信息系统、软件系统不易实现互通、互联,只能独立适用,共享性差。教育资源不公平直接制约着社会发展水平,促进教育资源有效分配才能更好实现共享发展、促进社会融合。
三、利用共享经济,缓解社会问题
(一)共享经济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链接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共享,它需要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动,人们在共享所有权的同时产生了心理链接。Airbnb的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认为,Airbnb和共享经济提供的是信任,是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若你想通过“滴滴出行”与他人共享汽车的使用权,需要信任;若你想通过“小猪短租”与他人共享房屋使用权,需要信任。在交易方式的驱动下,“陌生人交易”使得交易双方需要相互信任,同时由于交易平台上信息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要获得更好的交易机会,双方必须格外的注重自己的信任记录,便会自觉提高其自我监督和品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没有陌生人之间的充分信任和有效的信任体系,共享经济难以发展和延续。因而,共享经济是对个人信任度的一种挑战和重建,这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有效缓解信任缺失现象。
(二)共享经济促进城市空间有效利用
住房的共享能够让住房空间得到更充分地使用,有效减少了房屋空余时段的使用价值浪费,也为更多的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居住选择。例如大众短租民宿平台等共享经济模式,有效应对了空间资源动态利用的需求,通过共享房屋使用权,让居住需求者和房屋供给者得到更好的匹配,使房屋需求者能以较低的价格满足其需求,缓解了城市新增人口和就业年轻人的住房压力,同时使城市居住空间利用效率得以提升、运行成本得以降低。还可以由政府或第三方机构主导,将闲置住房资源通过租赁或购买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将其改造为公租房、共享人才公寓等提供给有需要的群体。由于住宅共享模式的增加,社区空间将实现更频繁的人员互动和空间共享,有利于建设开放型的共享社区。传统小区内高成本、低使用率的大型草地可以被开放的街区共享公园取代;社区内自有的停车区域可以被小区外低成本且高效的共享车位取代,从而减少固化的封闭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更好地融合。
(三)共享经济促进教育资源平等分配
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有效整合了优势教育资源,使城乡教育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打破了资源使用上的“贫富差距”,从而提升了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我国大力實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让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走进”名师课堂,这是共享的一种模式。通过教师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降低农村教育发展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本。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对农村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可以通过共享城市优质师资的形式,帮助农村建设网上教师队伍。通过资源共享,使农村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使教育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和共享。城市与农村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等模式共享经验和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流通、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引进师资、培训师资的成本。
参考文献:
[1]陈立群,张雪原.共享经济与共享住房——从居住空间看城市空间的转变[J].规划师,2018(05).
[2]王丽萍.“共享经济”视域下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J].中国成人教育,2018(05).
[3]张少哲,周长城,曹亚娟.分享经济与消费行为变迁:网络社会背景下的体验式消费逻辑[J].广东社会科学,2018(02).
[4]陈志峰.共享经济的节能减排激励制度研究——以我国《节约能源法》制度设计为视角[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
[5]刘永民.共享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7(23).
[6]高太山.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分享经济发展体系[J].中国经贸导刊,2017(23).
[7]严冰.十九大关键词:关系全局 推动发展[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7/1123/c117092-29663111.html,2017—11.
[8]郑联盛.共享经济:本质、机制、模式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7(06).
[9]马强.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瓶颈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6(10).
[10]董成慧.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05).
[11]杨明,孟天广,方然.变迁社会中的社会信任:存量与变化——1990—2010年[J].北京大学学报,2011(06).
〔本文系河南省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共享经济视角下洛阳市社会融合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8B040)阶段性成果。〕
(张赛、王凤科,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