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娅
摘 要:在高速公路项目运营管理中,进行运营成本控制可以有效提升高速公路项目的经济效益。高速公路运营成本控制主要包括养护成本、财务费用、路产折旧以及征收业务成本等四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内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传统成本控制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项目投资体制改革与完善、全寿命周期的集成化管理理念的建立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速公路;成本;控制
高速公路运营成本的主要构成
路产折旧
当前高速公路的折旧主要采用车流量法进行计提,首先由相关部门在《交通量预测报告》中对总车流量进行预测,然后根据高速公路固定资产原价对单位标准车流量的集体折旧额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各期实际车流量对当期实际计提折旧额进行计算。而且,之后每隔几年要根据实际车流量对剩余收费期限的车流量进行重新预测,同时对每年的标准车流量计提折旧额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在经营期限内实现路产价值的全部回收。由此可见,每标准车流量的计提折旧额与实际车流量决定了每年的路产折旧额。但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分析,项目投资总额对路产折旧总额有决定作用。
養护成本
养护成本由直接工程费与其他工程费构成。直接工程费主要包括材料费、人工费、设备费。而其他工程费则是指除直接工程费外用于养护作业的各种费用。
征收业务成本
主要是指在收取通行费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最主要部分是人工费用。通常,收费人员数量以及其薪资标准对高速公路征收业务成本有直接影响。
财务费用
高速公路财务费用主要由投资总额与贷款比例来决定。国家要求公路项目建设必须有最低资本金,高速公路业主通常都会按照最低标准设定资本金,以获得更多银行贷款,也就是说,其项目贷款比例基本是固定的,最终项目投资总额成为决定财务费用的关键因素。
高速公路传统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采用“五分开”的管理模式,即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和养护分开管理。各级政府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前期规划;通过招商组件的项目业主或者政府制定的政府投资公司进行投资;通过招投标形式确定建设养护主体;然后由业主或者委托第三方运营机构进行运营。
这种“五分开”的管理模式由于不同阶段责任主体相互独立,各阶段的内在联系较弱,造成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规划投资脱节,对投资总额控制不利
“五分开”模式下,政府主导完成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然后项目业主再介入。由于项目业主与政府部门的关注重点不同,政府规划更侧重项目的功能,并不十分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这就导致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总额难以精确控制,造成后期运营中的路产折旧与财务费用增加。
建设运营无衔接,运营养护成本增加
项目的某些设计和建设方案对于项目运营来说并非最优方案,但是按照“五分开”模式,项目建成后,运营方才会接手项目运营。运营方无法在建设阶段介入,因此导致很多设计和建设方案不符合运营要求,也无法提前做出变更,运营过程中发现问题为时已晚,因此造成后期运营与养护成本激增。
养护作业短期化,造成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增加
“五分开”模式下,主要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养护作业的施工单位,而且规定每隔几年需要重新招标。由于施工单位都是短期化作业,为了节省养护成本,通常采用小修小补方式处理道路病害。施工单位只考虑在合同期内养护作业是否达标,并不重视后期养护成本增加的问题。这就导致合同期以后,道路病害问题严重,养护费用急剧增加,导致全寿命周期的养护总成本大大提升。
高速公路运营成本控制对策
深化改革,不断完善项目投资体制
200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规定的投资项目的基本原则为“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高速公路项目应当据此赋予业主相应权利。让业主在前期设计阶段介入,赋予其建议权、决策权,对项目造价从源头进行控制。
树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理念
运用管理集成思想将当前管理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在管理的目标、任务、组织和手段方面进行集成,构建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使项目的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等环节有效结合,并通过项目的运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建设
高速公路项目正式投入运营以后,要根据财务预算,不断完善预算成本管理机制建设,形成“上下配合、管理到位”的成本管理机制,并对所有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全面管理,根据不同部门定岗定员,分类计算编制,对成本项目进行分解,详细落实到各部门和岗位。同时要对成本和费用控制进行定期的因素分析、结构分析以及比例分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改进意见,实现控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作者单位:河北省高速公路石安管理处)
【参考文献】
[1]侯嫚嫚.谈高速公路运营成本控制机制优化[J].交通财会,2016(05).
[2]张瑜萍.高速公路运营成本控制的目标定位及实践[J].金融经济,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