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

2018-01-22 06:29陈玲
赢未来 2018年2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心理

陈玲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数量日益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受到地区民族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也给他们的心理特点形成带来了一定的独特性。本文以重庆市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分析,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对策,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

关键字: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管理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当地本身存在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周边城市云、贵、川、湘、鄂以及西藏和新疆少数民族较多。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教育的机会也渐增多。在大学校园内,与不同民族的学生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个人信仰、价值观、个性特点等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以教育管理对策研究,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学生个人发展都有所帮助,进行正确有效引导,建立良好的教育管理机制。

1、重庆市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

1.1民族意识强烈,存在小团体现象

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基本都是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差异,交通闭塞限制了发展和出现,他们的居住格局大多都以村落或寨子为中心。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熏染,不管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还是看待或处理事物的方式观念都有所不同,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信仰是神圣不可侵犯,以之为荣。重庆市高校汉族大学生居多,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不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往往会不自觉的将民族意识带入,由于民族文化差异,他们更愿意选择和本民族学生进行交往,形成固定的活动群体,不对本民族以外的大学生开放,表现出排外现象[1]。在与其他民族大学生产生矛盾分歧时,一旦发生冲突,不管什么原因,不管是非曲直,他们会毫不犹豫抱团维护本民族大学生的利益,易引起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不利于学校的安定团结。

1.2自我意识较强,情绪自控能力较弱

自我意识源于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选择,自我提升,是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是他人对其态度的反映[2]。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都较强,在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重自身感受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注重本民族和自身利益等现象。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学的地方和以前的环境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使学生自身对现实和过去的自己理解认识不足。因长期生活中少数民族地区,形成的固定观念、生活方式、相处模式等民族差异,地方高校汉族大学生居多,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连带感和归属感,得不到周围同学的理解和认同,在学校里就会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让自己感受到存在和价值体现。与同学日常相处中,由于民族文化差异,语言交流方式,同学之间相处模式,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害怕与同学沟通交流,情感上易敏感和脆弱。遇到矛盾冲突时,他们会选择自己的方式简单粗暴,所谓的有效来解决,较少顾虑后果。

1.3目标明确,学业压力大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少数民族家庭以务农为生,让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大多数家庭的选择。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入校后目标很明确,顺利毕业找一份好的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同时身上也承受着很大的心理负担。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高校的教学进度,使得学生不自信,心理落差和精神压力大,成绩不理想。现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心理抗压能力就弱,自身心理负担重,学业上的压力、挫败感,再加上固定的小团体活动相互产生不良影响等,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出现厌学、旷课等行为。

1.4融入适应性差,存在自尊与自卑并存的矛盾心理

少数民族学生受民族文化渲染、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加之对本民族的尊重和自豪,学生外出求学表现出民族特征。比如回族学生不吃猪肉;维吾尔族学生信奉穆斯林,女生出门通畅都要裹头巾和面纱;纳西族、藏族学生常佩戴银饰等现象。地方高校汉族学生居多,少数民族学生易因生活方式、饮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短时间内难融入、难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强烈,直观表现出的少数民族特征,难得到其他同学的理解和尊重,自尊心易受挫。另外,因教育资源匮乏,受教育水平有限,少数民族学生通过高考接受高等教育,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进入大学前在中学都是尖子生,进入大学后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通过同样的测试考核,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基础薄弱,考试成绩不理想,易因学业压力大而产生不自信和自卑心理。

2、重庆市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根据重庆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科学合理的制定教育对策,针对性的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3]。高校人才培养应进一步的落实贯彻国家方针,充分体现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包容,共同进步,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毕业后,为民族地区发展做贡献。

2.1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其特殊性,因此,要做好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少数民族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政治和全局意识,培养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4]。在日常学习管理中,建立校内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系统,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详细信息和思想动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开设特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教育引导。

2.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不在局限于家庭和当地环境。在学校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身边接触最多就是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少数民族学生必须要与身边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融入和适应地方高校学习生活。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需要精心培养呵护的花朵,那么老师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首选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学习的标杆,更是一种行为指引。为了更好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老师应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背景,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运用角色转换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扩大人际交往圈,鼓励学生勇敢面对问题,帮助学生战胜困难。

2.2学生党员帮扶队伍

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品学兼优,思想道德修养和党的先进性理论过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在同学中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生党员组建帮扶队伍,帮助少数民族同学进行思想引导、学习辅导、情感激勵等,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圈子,找到归属感活。同时通过学生党员带动宿舍、宿舍带动班级、班级带动学生群体,使少数民族同学更好地适应重庆高校生活。

2.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文化融合,树立自信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有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交流活动,为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起了广泛沟通的桥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同学、班级、学校社会的真切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5]。故可以增设民族特色文化公共选修课、成立少数民族社团或者协会、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少数民族运动会等活动,让所有民族学生去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培养民族认同感,建立良好友谊,使他们达到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消除人际交往障碍,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自信。

2.3 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和咨询室提供心理辅导。

少数民族学生离开家乡,到新环境学习生活,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从心理上消除隔阂,缓解压力,治疗心理疾病,快速地融入适应新环境学习生活。很多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大多会选择回避,心理咨询室大家对它的认识和了解也不多,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面对心理咨询老师也缺乏信任感,无法开口说出困难。现在“互联网+”的时代,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线上与学生建立信任感,消除疑虑为线下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打下基础。同时网络交流平台,也成为辅导员老师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快捷通道,第一时间帮助学生缓解不利情绪,消除各种隐患。加之心理健康老师的专业指导,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建辉,李丽辉,白亮,杜学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5):69-71.

[2]陈洪军,王怀钦.唤醒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J].华夏教师,2018(20):8-9.

[3]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29)[2018-05-20].

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4-05/29/c_126564529.htm

[4]郝根彦,陈冬华.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11):57-61.

[5]薛洋.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才智,2017( 4) :22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心理
我们的民族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