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入模化蝶

2018-01-22 15:09何小婷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记叙文建模模式

何小婷

摘 要:对学生进行记叙文的写作模式训练是有所裨益的。记叙文写作有否相对固定的模式?通过对多种现象的观察、分析,答案是肯定的。古今中外文章各异,但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的结构模式,即“铺垫—出场—咏叹”。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依“模”写作,再从“入模”进化到“脱模”,乃至进入“化蝶”的境界。

關键词:记叙文;模式;建模;入模;脱模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如何突破难点?写作有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如何引导学生走过建模、入模,最终脱模之路?这些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校作文校本教研的重点。

一、问“模”:作文有模可循吗

常说“文无定法,文有定规”,那么写作到底有没有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呢?

我们先来看看非作文领域的现象吧。

小学生初写铅笔字时总离不开田字格,借助田字格来排列汉字的间架结构,来规范横竖撇捺。刚走出田字格的汉字虽然略显呆板,但不失工整。经过田字格训练的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再临摹名家字帖,笔下的字也就出脱得更漂亮了。字写得漂亮的初中生大多走过套红、临摹、自由发挥的路。

数学函数y=f(x)也是从无数数据情境中抽象出来的。研究者先抛开诸如物价、成本、盈利等具体的生活外壳,最后找出了“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最具普遍性的数学模型,我们姑且视其为一个特殊的模式吧。

在物理学中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F=ma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由“力”与“加速度”所构建的模式呢?

再看看早已被世人抛弃的“八股文”。人们常说的“存在就是合理”,此语不无偏激,但在明清时代盛行了500余年的“八股文”在写作方面不能不说有其可取的一面。它的起承转合可使文章显得层次分明、浑然一体,赋予文章极强的内在联系性。“八股文”本身也就是一种写作模式。

可见模式似乎无处不在,只不过大多是隐形的,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写文章也不例外。

二、建“模”:记叙文具有怎样的写作模式

语文教师都有体会,议论文易入难工,其“易入”的原因就是有一套固定的写作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谋篇布局离不开这三大构建。广义来讲,凡事皆有“模”,那么记叙文的写作模式又是什么呢?

我校以何淑文老师为主轴的七年级语文组带领学生分析了许多诗文大家的作品。透过不同文体的外表,引导学生去探索共同的写作规律,建立起了“事件—直感—情感—顿语”的记叙文写作模式。作为七年级语文组的一员,笔者对记叙文的写作模式也作了一些探寻。

世间文章林林总总,千姿百态,但在这形态各异的背后,总有其不变的东西。一篇记叙文总会有某个人物或某个场面、场景或某个具有意象性的物体成为文章的重点描述对象,我将其借称为“主人公”,它是一个有别于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借用概念。

你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此文所要描写的“主角”——“桃花源”还未出场之前,先来一段“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因惊艳而“甚异之”“欲穷其林”。

作者先来一番铺垫、映衬,吊人胃口,以增强文章的神秘感——在这美丽的桃林后将会出现怎样的美景呢?此时,“主人公”登场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好一个美丽、富足、安宁的世外桃源啊!

到了第三部分再访桃花源时,渔人虽已“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最终“遂无问津者”。结尾处的赞叹和惋惜之情溢满字里行间。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道出了人类的共同感悟,同时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桃花源的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全文紧凑而不失波澜,其结构遵循着“铺垫—出场—咏叹”的模式。

胡适的《我的母亲》,其主人公是人——胡适的母亲。第一部分写“我”那不完美、有缺憾的童年——不会音乐、不会画画,甚至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野”,眼看“我”连成为一介凡夫都难以遂愿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的母亲”“恩师”“慈母”横空出世。如此的铺垫,更彰显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之深!

接着,写母亲的“出场”——母亲对“我”的多种形式的言传身教。

最后,是深情地“咏叹”——“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经过一番“铺垫—出场—咏叹”,母亲形象被推到了一个难以复加的高度。

忘不了美国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此文先写两个小人物家境的贫困和双方各自拥有的宝物——美丽的秀发和三代祖传的金表,并大势渲染秀发的美丽,金表的珍贵。德拉的秀发“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使“示巴女王的珠宝也相形见绌”;吉姆的金表“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此乃衬笔。

此文的第二部分,在已铺好的红地毯上,在已搭就的高高的舞台上,“主人翁”款款地走来,“星范”十足。它是小夫妻互赠的礼物——表链和一整套发夹。可谁会料到两件礼物都失去了它们的载体——金表和秀发!这种极尽铺陈、渲染后的“主人公”的“出场”怎不叫人唏嘘不已!

到了第三个环节,作者盛赞这对小夫妻是“笨孩子”“极不聪明”“他们就是麦琪”!从作者的咏叹中,读者分明看到一个隐藏的“主人公”—真正的礼物—那纯纯的、浓浓的相濡以沫、至真至善的爱情!这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回味。

……

古今中外,类似的文章不胜枚举,它们共同遵循着一个写作模式“铺垫—出场—咏叹”!

三、入“模”:引导学生依“模”写作

本文区分“建模”“入模”和“脱模”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它们彼此间并不能截然分开。在引导学生从名作中抽象出写作模式时,学生就已进入了“入模”的初级阶段,取得了对写作模式的认可。

在建立了写作模式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入模”——沿着写作模式的路径来展开写作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在“入模”阶段,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首先要注重对写作模式的难点环节的突破。

对八年级学生的“入模”,我们着重指导学生去理解和尝试铺垫、渲染、曲笔的含义和技巧,学会区分铺陈与啰嗦、简洁与干瘪,训练他们对作文的整体构思,强化文章的内在联系。

“垫”为“主人翁”而“铺”,“叹”为“主人公”而“咏”,做到“铺”有目标、“叹”有指向。正像一位名家所说过的,前文讲到了墙上挂把猎枪,后文就必须持枪射击。“咏叹”要咏而有据,不可小病大吟,更不可无痛呻吟。

七年级语文组则重点启发学生如何“顿悟”,开展了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等一系列的专项“顿悟”训练。

其次,对写作模式不可过于拘泥。

“铺垫—出场—咏叹”的三个环节也是充满变化的。有时“出场”和“咏叹”合二为一,明描写暗感叹。如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就是以人物形象的定格来结尾。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后“呆在那儿”“靠着墙壁”“做了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文章戛然而止。

有时只有“铺垫”和“出场”,“咏叹”环节留给了读者,让读者去进行再创造,从而收到余音绕梁的效果。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一家人仓惶逃离哲尔赛岛作结。它没有“咏叹”环节却一样收到了咏叹之效——读罢此文,谁能不感叹社会的冷酷抑或小市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四、化蝶:引导学生脱模而出,破茧成蝶

要引导学生进入“化蝶”的境界,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指出写作模式所固有的局限性,明白写作的“根”之所在;其次要引导学生理解“化蝶”的两种形式:或“带着镣铐跳舞”,或彻底地从“茧”中飞出;再次是借助外因,提高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化蝶”。

模式终归是模式,它对提高学生作文的合格率、提高班級作文的整体水平行之有效,但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再优秀的老师也只能“教出”合格的乃至良好等次的作文。

一篇真正意义的优秀作文是作者血与泪的结晶,它有赖于作者的个人修养,有赖于作者触角的敏锐,有赖于作者对人间冷暖的真切感悟!正所谓“水管里流出的是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我以我手写我心,真性情、真感悟、真呐喊,这才是作文之本!

有人说任何人的写作都离不开童年生活的印记,莫言走不出他那片红高粱,刘绍棠离不开他的故乡土。这都与真性情、真感悟有关。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写手,还必须走出模式的限制,经历一次破茧化蝶的痛苦。

“化蝶”即创新,它有两种形式。其一为在模式的范畴内“戴着镣铐跳舞”,跳出美丽,舞出精彩;其二为虽接受过模式的浸淫,但又能彻底地从模式中走出,从模式中涅槃。

追求“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著名诗人闻一多就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典范。唐诗、宋词也是充满“清规戒律”的,比如平仄、字数、韵脚等诸多限制。但唐诗、宋词佳作如云,大家、巨匠浩若繁星。清代尤侗倍受推崇的名篇《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也是戴着“八股文”的镣铐“舞”出来的。

汤显祖、吴承恩、曹雪芹,这些名字如雷贯耳,他们都参加过科举,都学习过“八股文”,虽然不能说他们的成功一点也不曾从久经训练的八股模式中受益,但他们都走出了自己曾经走过的模式,《牡丹亭》《西游记》《红楼梦》等不朽名篇正是他们的化蝶之作!

对于学生而言,倘能淡化模式,使自己的文章虽有模式但又难察斧凿之痕,就可以认为进入“化蝶”层次了。

为提高写作兴趣,促使学生“化蝶”,我校语文组搭建了不少推进平台。一是班内借助佳作赏析激趣;二是向报刊推荐学生习作,不仅让学生作品飞出校园,更让学生的心志飞向远方。

经过近一年的写作模式的训练,七年级学生的作文大多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可以围绕中心成文了,少数学生还能写出带有“化蝶”色彩的文字来。

学生书法只有先经过“套红”“临摹”才能有所发挥,乃至自成一体;蚕只有先结茧自缚才有后来的破茧成蝶。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写作模式训练是促使学生“化蝶”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萃.关于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J].时代教育,2015(2).

[2]张宁.初中记叙文写作常见的不足及训练对策[J].中学时代,2014(8).

猜你喜欢
记叙文建模模式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经历中发现在探究中建模
思维建模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应用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