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剑光
摘 要:论述了英语的文化背景对语言运用能力有重要意义,重点从高中英语教材中挖掘英语文化背景,从英语词汇、语境和文化渗透的角度,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进行异同比较,探索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知和辨别能力的途径,帮助学生在理解英语文化的基础上体会英语语言的发展脉络和使用方式,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掌握水平。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英语;语言运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的英语教育教学也随之发展,从对词汇、语法的讲解转向着重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溫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的正确使用必须以理解文化为前提,可以说,语言的运用受其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影响。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文化进行渗透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和运用的疑惑。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从而形成得体的交际能力,对学生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影响。我国的英语教学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加上汉语深厚的文化积淀对学生成长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对于英语学习来说造成了不小的干扰,需要英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
一、高中英语的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一)转变词汇教学方式
词汇积累是英语语言运用的基础。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过于注重词汇教学,只讲解词汇的发音和词义,甚至不讲解词汇,然后让学生拼读和记忆,导致出现学生词汇积累良莠不齐的情况。很多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词汇的基本用法,不能很好地理解不同词汇的运用要求,甚至对词汇的理解也不透彻。
连淑能指出,英语的叙述呈静态,汉语的叙述呈动态,究其原因,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而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所以英语中经常会看到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此外,在做阅读理解时,学生常常会遇到文中有些单词平时没见过,或者不是平时掌握的那个意思,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猜出单词的意思。由此可见,一些单词或者用法是基于语言文化背景之下的,教师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其中的含义。比如,蓝色在英语“blue”中含有忧郁之意;白色“white”在英语中代表圣洁、高贵,而中国就意味着疾病、医院、死亡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涉及的文化课文进行重点准备,课上在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词汇意义的前提下,挖掘其隐含的文化因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及用法。
许多英语词汇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色。通过对文化词汇的学习,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词汇和句式教学中的中英语言习惯的不同,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对比教学等方式,围绕教材不断加强文化差异性学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使用技巧。
(二)加强语境教学
不同交际用语和语言现象都与使用环境和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回敬、道谢、问路指路、日常问候等,在不同环境和语境下都会出现较接近的语言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将相似的知识点搜集、整理后帮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来加深理解,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归纳总结,比如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可归纳为四个字母:I,WARM, 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资料进行知识扩展,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知国外文化的水平。例如,分析东西方文化中关于龙的起源的差异性:中国的龙象征着吉祥,西方的龙却意味着邪恶。由此让学生认识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
学生在汉语文化的影响下容易出现文化失误,教师要注重分析学生的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学生获得文化敏感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使用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用英语,而不要转成汉语作为思考途径。课上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课本对话设计成情景剧,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培养英语思维和提高语言技能的地方,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学会在语境中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为学生查找资料,并对其进行正确指导,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的能力。
(三)重视文化渗透
英语中有很多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歌曲,教师可让学生欣赏并学唱,甚至演绎歌曲,然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歌曲背后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展示中英双语标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展板,在行动中加深感悟。由此,学生既能轻松愉快地学到语言,又能感受到西方的文化内涵。
专题教学也是一个有助于增强文化渗透的方式,通过专题介绍与教材话题相关的文化进行知识拓展,一环接一环,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文化资讯,与本国文化知识产生矛盾、冲突,引起学生对矛盾的思考,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专题教学中将与话题相关的大量文化信息以文字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接受异国的文化并与本国相关文化产生联系,学生会对差距产生困惑,激起好奇心。例如,国外对感恩节的重视程度,教师可以收集和利用有关物品和图片、电影、戏剧等媒介来传递感恩节在西方国家的特色,并就相关话题,让学生在课下观看纪录片,收集更多有关感恩节文化方面的资料,书写观后感,帮助学生对异国文化产生思考,潜移默化地接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培养文化敏感性。
大量文化信息的输入不可避免会产生文化冲突,进而出现两种极端:基于外来文化的崇洋媚外和对本国文化的故步自封。这需要教师运用文化对比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现象背后所体现的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消除学生的疑虑。教师可以直接选取文化冲突明显的案例,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进行对比,讨论差异的成因;也可以呈现两种文化的相似性,让学生讨论文化的形成背景,进而学会辨析英语语言的应用方式。endprint
二、基于文化意识的英语语言运用
跨文化交流活动最能直观检验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汉语与英语极大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两种语言间的差异,通过体验文化来学习语言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前提下,营造语言机会,让学生基于已有的英语文化进行交流,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一)加强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汉语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在使用英语口语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無意识地将汉语文化形成的价值观念植入英语中,导致口语错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不光教授知识,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输出”能力,让学生学会语言,并能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提供真实的口语交际环境,例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辩论和即兴演讲,课外还可以举办英语角、口语比赛等形式,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思维,注意学生是否使用Chinglish并提醒学生更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思路,提高学生理解国外文化的能力与水平,在使用英语时能快速进入语意环境并作出正确反应。
英语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即开门见山,直切要点,然后围绕要点层层展开或逐个列项。汉语却惯于曲线迂回型思维方式,在谈论某一话题时,不是直接切入,而是从次要到重点,从背景到任务,从有关信息到主题。两者差异十分明显:英语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多以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列举、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例如,对别人说“下次见到汤姆时替我问个好”,中国学生会表达“When you see Tom next time, bring my best regard to him.”按照英语的直线思维则会说“Say hello to Tom when you see him.”由此看出,掌握词汇和语法后,还应学会在日常口语交流中掌握英语的直线思维方式,构建起英语句型框架,而这种能力则需要学生基于对英语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才能更好地形成。
(二)提升英语人文素养
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提出英语教育要“提高人文素养”,基于文化意识的英语教育正体现了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视。
可以通过提升英语文学素养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比如,英语文化中使用祈使句表达强烈意愿和情绪;选择相对委婉的方式表达悲伤情绪。对高中生而言,教师引导学生长期积累,多写多练这些带有丰富而细腻的感情色彩的句子,并直接应用于对应的场合,将能够很快地提升其文学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使其用词更加准确、凝练。同时,这样的句子也能够增加语言使用的感染力,更能够实现语言的表达作用和情感上的沟通。
课堂上则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按顺序安排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而逐步深化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比如人教版Modulel Unit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关于地震发生前兆以及破坏性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在灾难面前应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近年高考英语中融入了对人文素养的测试元素,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对英语文化及其人文意识的关注,从这一角度看,教师也不能忽略对学生英语文化人文意识的教育。
总之,高中生的智力发展趋于成熟,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已经具备通过英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受母语文化影响,学生的语言结构和逻辑思维制约了对第二外语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对于英语文化意识的灌输,有利于学生在综合应用英语时,能很好地体现出使用语言的得体性,也有利于实现《普通英语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体验文化差异,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对英语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敏感度,加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努力研究出更适合中国学生的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爱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碰撞[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121-122.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25.
[3]于素梅.中学外语教学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西部皮革,2016(5):277.
[4]王海宾.谈谈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J].中学英语园地,2012(16):86-87.
[5]贺子珉.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关注及教学策略[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6]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ng:Beij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
[7]梁南华.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教学案例分析[J].中学课程资源,2008(1):70-71.endprint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