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是办好一所学校的中坚力量。如果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就会严重受阻。因此,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必须要从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入手。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甘肃省泾川县某中学为例,探究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由此可见,教师队伍关乎教育大计。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率,还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近日,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抽样调查了甘肃省泾川县某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所中学是覆盖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一所学校。因此,本次抽样调查研究的对象就主要包括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为了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甘肃省泾川县某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该中学有52.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1.25%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7.7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产生了一些“心理疾病”。此外,通过此次调查,笔者还发现该中学不少接受调查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感偏高,具有“语言暴力”倾向。这样的调查结果不仅令人担忧,同时也向教育管理者透露出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教师心理问题成因
毋庸置疑,要想彻底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必须要准确分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
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前提保障。现阶段,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升学率成为社会各界考量一所中学办学质量的硬指标。随着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学校受到了来自于社会的无形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管理者把这些压力有增无减地又折射到教师身上。因此,学校管理方式不能够与时俱进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考评机制不能日趋完善
考核评价机制不仅是学校管理者管理教师的一种手段,更是引领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然而,现阶段,由于学校考评机制的不够完善,造成了许多不公平现象,诸如一心一意抓质量的教师,其考核成绩还不及三心二意搞后勤的教师等等。这些不公平的现象不仅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催生了大多数教师工作敷衍的心理问题。
(三)晋职渠道不畅通
教师职称是牵动每一位教师神经的敏感话题。教师职称本应该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力推手,然而,由于受到晋升名额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晋升职称无望,并由此产生了消极怠工、嫉妒埋怨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三、心理问题解决办法
(一)创新管理方式
为了给教师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教育管理者必须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方式,在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同时,让每一位教师轻松愉悦地工作。比如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一些知名学校的制度,而是要在深入调查了解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设计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此外,学校管理者除了要在每学期开展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之外,也要适当开展一些教师活动,借此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合理释放教师的工作压力。
(二)优化考评机制
为了给教师的工作指明方向以及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公正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制定一套公平、公正、严谨、规范的考评制度。考评制度要尽最大可能地覆盖教师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要避免因为考评机制的不合理而造成的各种不公平现象。考评制度的优化要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兼顾引领教师深入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以及其他工作。
(三)畅通晋职渠道
当前,随着中小学教师职称“天花板”的打破,教师晋升职称的渠道日趋畅通。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在全面準确地了解学校教师职称晋升现状的基础上,配合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教师职称竞聘工作。为了畅通教师职称晋升渠道,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在依据上级部门有关教师职称聘任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公平合理的教师职称聘任制度。另外,学校管理者一定要研究有关职称评定的相关制度文件,尽可能地为教师拓宽职称晋升渠道。
毋庸置疑,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还包括部分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个别学生的不配合、不努力等。总而言之,教师是办好一所学校的中坚力量,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在源头上彻底清除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毒瘤”,以便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心情愉悦、全力以赴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进而稳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录贵.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32):37.
[2]高亚强.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研究: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一中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6(27):173-174.endprint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