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几个误区

2018-01-22 14:07向雄海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学教学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向雄海

摘 要: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近几年,学校致力于中学生潜能开发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行动实践研究方法,借鉴参考国内多所中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经验,在本校也开展了系列研究和探索。认为在中学阶段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才能让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更好的探索和实践推动。

关键词:中学教学;人才培养;创新人才

误区一: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对中学而言不是那么紧迫的事情

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经济获得巨大发展,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国防等都取得长足进步。有人说,国家发展这么好,说明我国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我们从不否认我国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居安思危,分析我国发展存在的瓶颈,分析教育前进发展的方向,才能进一步明确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钱颖一指出,我们的优势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均值”较高,这对过去30多年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们的劣势是基础知识特别是能力的“方差”太小,杰出人才太少。这就导致创新不足,对未来的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非常不利(钱颖一《大学的改革·学校篇》)。

“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世纪之问。作为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我多次在高等院校组织的论坛活动探讨这个问题。高等院校在反思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也提到现在中学输送给高校的学生大多缺乏创造力、思辨力、探究力,更缺乏矢志报国、勇于攀登的情怀和品质,简言之,就是中学输送出的“胚子”有问题。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创新人才,而中小学更多的是“育分”,而不是“育人”。如此恶性循环,怎能改变人才培养现状?因此,中学培养创新人才,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育人模式等方面去变革,显得非常紧迫。

误区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任务,与中学关系不大

针对这种认识,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曾说过这么一段话:面对“钱学森之问”,许多人眼睛向上看,盯着大学,这当然没有错。但盯着大学的同时,不能忘了中学。这就像一个人吃饭,吃到第二个馒头饱了,但不能忘掉第一个馒头的作用。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中小幼的早期培养,就是他的第一个馒头,没有这第一个馒头,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创新人才培养,中学作为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关系非常重大。创新人才的早期教育,犹如万丈高楼的奠基工程,地基不牢,地动山摇;犹如树苗,没有小苗的茁壮成长,就没有参天大树。没有中学教育培育好“胚子”,就没有未来的创新人才。

误区三:中学培养创新人才可望不可即

有这种认识的人,是没弄清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应具有什么特征。西南大学附中创新人才培养立足于全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的实际,主要培养教育实践中具有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敢于质疑与批判,善于追求卓越,有较高综合素质,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人才的特质由三个维度组成,即人格维度(进取与奉献的抱负、包容与合作的品格、反思与坚毅的情操等)、心理维度(争辩与探究的个性、动手与实践的习惯、求新与超越的心态等)、能力维度(发现与质疑的思维、厚实与宽广的学识、演绎与概括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对创新人才特征的有益探索。

我们认为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应该具有如下特质:

1.阅读力。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知晓阅读的方法和价值,通过阅读丰盈精神世界,获得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崇高的献身精神、张扬的个性与良好的心理品质、规范的创新行为与人文关怀,科学的创新思维与艺术修养。

2.学习力。具有强烈的持续的自主学习动力;具有很强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具有资料搜集能力;具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自主探究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厚的学识积累。

3.创造力。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遵循创新规律与科学素养;具有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具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总结反思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对创新需求的敏锐预测与准确把握,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并勇于挑战。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有为科学而科学、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回的毅力。

4.实践力。植根于社会,强烈的合作实践意识和能力;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投身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5.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审视、辨析的能力,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独立思考能力强,对问题的看法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6.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怀。着眼全球,放眼中国,立志为国家、民族振兴和富强做贡献,具有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难发现,中学培养创新人才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脉相承,在培养好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创造力、思辨力、探究力,只要认识到位,措施得力,意志坚定,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一定可以取得成效。

误区四: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是面向极少数特优生

中學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面向极少数特优生,而是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培养。之所以首先要面向全体,一是因为创新人才培养应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全面育人;二是中学生可塑性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突出强调创造力、好奇心和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等,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三是突出个性化,学生的潜质与发展水平各异,要坚持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应坚持普及、提高、拔尖三个层次,坚持面向全体、分类选择和培优进阶,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脱颖而出。

误区五: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通过研究国内许多中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实践行动,发现一些学校有理念无实际措施,好像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这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泛化、一种误读,如果不能澄清,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将会流于形式。创新人才有其明显特征,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和途径需要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endprint

在教育核心理念上,应着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能扼杀;在学生選拔和评价上,应研制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选拔标准和流程,研制创新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上,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着力启迪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在课程建设上,学校应开发创造力、学习力、探究力、批判性思维等课程,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个性化;在资源整合上,中学应主动与大学对接,充分利用大学资源,逐步实现大学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在培养方式上,应突出导师制、学长制、小班制、走班制、实验班制等,开展实验行动研究;在中小学学段上,应针对有创新潜质的特殊学生,勇于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小学中学一体化培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突出创造文化。

误区六:中学不具备培养创新人才的条件

最近,人大附中早培班、北京八中少儿素质班启动报名的消息在京城教育圈传播,这是北京市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验行动。人大附中早培班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经上级主管部门2010年4月批准,由人大附中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成立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此项目旨在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对超常儿童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方法、机制及模式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北京八中有30多年比较科学系统的甄测和选拔的实践经验和积淀,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思维能力和试读两个环节选拔能够适应超常教育的儿童。两校的早培项目均实行弹性学制,人大附中用4年左右时间完成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及早培班特设课程;北京八中少儿班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高中全部学业,之后参加北京市统一高考。

以上两所学校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早培项目探索研究,享受提前选拔超常儿童的招生权。对于没有这个项目的学校来说,同样可以创造条件培养创新人才,硬件条件不足,如师资、课程、实验条件等,一方面可以改善条件,另一方面可以与高校联合培养,整合资源。如上海中学、上海交大附中、深圳中学、江苏启东中学、陕西师范大学附中、西南大学附中、江苏天一中学、东北育才中学等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均作了有益探索。

误区七:教师认为培养创新人才与自己没什么关系

创新人才培养对学校而言,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要认识到位,增强教育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实施。在这个前提下,实施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育人模式、学识水平、思维能力、创造意识、课程意识、教学方式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探索中,江苏启东中学明确提出教师“五能”要求,即:能学习——自觉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最新科技动态信息;能设计——进行创造教育课堂教学和相关活动方案的设计;能指导——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创新、文献检索、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和成果表达;能合作——与其他教师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共同开展教学和研究;能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并开展交流分享。创新人才培养呼唤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一定要有创造性。一个创造性的教师应该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并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创造和革新的品质,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由此看来,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之关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端正认识,澄清误区,身怀使命,锐意变革,努力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一条让创新人才喷涌而出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刘彭芝.对拔尖创新人才要早发现早培养[N].光明日报,2011-11-07.

[2]张万国,刘其宪.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改革实践[J].教师教育学报,2014(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教学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例谈细胞器知识在中学教学中的延伸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