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2018-01-22 10:37方娇娇刘志雄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方娇娇+刘志雄

摘要:创新创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分析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一是全员动员,形成合力,全面加强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二是鼓励现有师资参与创新创业培训;三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动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140-02

2010年以来,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一是始于2010年“以创带就”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政策;二是始于2015年“双创”的国家战略(曾骊等,2017)[1]。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五条鼓励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为创新创业加油添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下,广西民族大学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要不断努力,争取更丰硕的成绩。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创新创业的教育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了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贯穿于学院日常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学院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院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中,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学生工作办公室牵头,行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等科室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学院领导及其他教职工通过开班会、小组动员、发布QQ群公告、组织参加创新创业报告等方式,动员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

2.依托国际化办学,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1)人才培养突出国际化。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会计业务、通晓国内外会计规则的高层次本科人才。一方面,通过中外合作项目平台,在知识与技能结构方面,形成充分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国际化特色和应用型特点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和探索国外学科专业要求和课程设置,探寻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合理内涵,为创新人才的立体式培养奠定基础。(2)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创新创业。在美国高校,在培养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配备相关课程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普遍做法(张学英,2017)[2]。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体系不断体现培养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发挥纯英文的教学环境对于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科研和写作、社会调查等课程和教学环节建设中的作用,将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水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3)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并对教育观念做出整体变革(田学军,2017)[3]。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特点,广西民族大学中英学院会计学专业实行互动式、小班化教学,加强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养成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

3.重视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协同其他主体培养“双创”人才,既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又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王红艳,2017)[4]。目前,学院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枫杨会计师事务所等多家单位共建合作关系,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大赛,促进项目落地转化。近三年,共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3项,区级立项5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级二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级立项3项。

4.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美国高校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构建教师成长平台,力求打造出一支“普及型”的创新创业专家化师资队伍(王志鹏等,2017)[5]。学院通过配备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不定期组织参加培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近三年,学院组织相应教师参加高校职业生涯规划TTT培训、全国第二期高教联盟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研讨班、创新创业X要素等,不仅符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而且也成为推进学院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二、存在不足

1.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目前,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近30名教职工(含外教),中方专任教师更是稀缺。尽管学院每年均有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但指导教师仅局限于现有几名较为积极的教师。由于指导教师指导项目数量的相关规定限制,一些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其他相关限制因素,导致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导师不足,严重影响了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

2.学生学业影响创新创新能力的提升。尽管学院已经大力鼓励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制度重在落实。从目前学院每一学期的日常教学课程安排来看,英方课程优先,旨在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夯实专业知识两方面的能力,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将来走进社会工作的实践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時代号召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但就这一点,学院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甚远。

3.学生本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从目前中英学院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成果来看,成果非常局限,研究思路不够开阔,创新点不足,与专业教学契合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缺乏社会创新创业实践锻炼,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少,没能真实体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创新。二是学生缺少创新创业的动机。学生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往往局限于领悟日常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专业知识与文化,对于未来经济社会的改变动力不足。endprint

三、路径探索

1.全员动员,形成合力,全面加强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全员动员。从学校到学院到师生,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養。在学校层面,需要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不能临时抱佛脚,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工作。在学院层面,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日常工作之中,全面落实领导主体责任制,设定指标,查找不足。在师生层面,需要发挥师生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小组,发挥头脑风暴,形成创新性项目。

2.鼓励现有师资参与创新创业培训。从目前学校开展的各种培训项目来看,教务处与创新创业学院通过各种渠道鼓励教师参加培训,但前往参加培训的教师不足,不仅有来自培训地点的限制,而且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积极参与的因素。因此,针对中英学院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学院日常教学、行政工作的基础上,合理广泛安排教师前往参加培训。针对外教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情况,可以配备一名中方教务工作人员,共同指导,并鼓励外教参与到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3.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动力。要想提升学院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出更多的成果,其关键还是在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动力。中英学院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就这一点,中英学院与其他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就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动力,真正走出学院学生创新创业的特色之路,真正实现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01):70-76+105.

[2]张学英.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09):66-71.

[3]田学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设想[J].继续教育研究,2017,(03):20-22.

[4]王红艳.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3):162-164.

[5]王志鹏,高晟,张启望.美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1):63-65.endprint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