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伟+梁玉柱
【摘 要】现在的语文中职教学内容传承与基础教育,无论是教学内容编纂还是教学重点,都和传统基础语文教学一脉相承,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环境中,这种教育内容的选定已经不合时宜,在长春职业技术的摸索实践中为中职语文教学开发了多种形式的附加内容,文化传承元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文化传承元素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为中心,探索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文化传承;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受基础语文教学的影响,中职语文教材在制定时依然按照传统思想进行修订,这就造成了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具体需要严重脱节。现在许多学校都在采用根据自身需要编订的校本教材,所修订的校本教材也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特色,这是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以长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学校注重按照学生需求定制教学内容,在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添加多种教学方式,如开设语文类选修课,课外活动、古文赏析等内容,利用现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当中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
1 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添加文化传承元素的初衷
文化传承是唯一一个国家稳定、一个民族兴衰的内在因素,让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从历史上来说,文化没有断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中华文明底蕴深厚,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通过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国家自豪感、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对语文课程也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中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延续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每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对中华文化的解读力度不够,造成人为的文化传承缺失,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日益依赖虚拟空间来进行精神寄托,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兴趣寥寥,这一方面是现在的社会环境使然,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按教学进度授课的同时只关注“知识点”。种种问题让学生在根本上就忽视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习俗、礼仪的了解和体会。所以,在语文课程里适当添加文化传承元素是十分必要的。
2 对文化传承元素的选定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让学生在短暂的学业当中全盘接受是无法达成的,所以如何在众多需要学生了解的传统文化中选择文化传承元素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头等要务。在选定文化传承元素时应该提前考虑授课的群体特点、接受能力、辨识能力,切实将课程准备工作做实、做牢,将课程内容尽量细化随课堂发展而有目的的展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中。
(1)选择文化传承作为主题,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环境接近的主题,比如以“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姓氏的來历”为例:在讲解二十四节气的课程中会涉及到古代历法、制定的地域、误差的由来等等都需要授课教师有一定的知识面,并提前做储备工作,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广泛参与,通过课堂引导和学生自我扩展学习相结合,将主题教学从兴趣引导到自主学习层面。姓氏来历一课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古代移民、分封及郡县制度等,可以加深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强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选择文化传承作为主题,要做到去芜存菁。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的存在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积淀厚重,同时也存在一些旧思想、旧理念不适合当今社会,“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一类的问题应该作为历史问题来让学生自愿查询了解,而不适合在课堂中详细为学生解读此类男尊女卑、阶级分明的历史,避免学生盲目崇拜模仿。
(3)选择文化传承作为主题,要做到务求甚解。授课教师在选择课程主题时应该充分考虑主题本身的现实意义和传统示意是否相同,比如如果以“七夕”主题,需要知道这一天的起源和本意才能合理解读。
(4)选择文化传承作为主题,要找准对应人群。主题讲解的开展是与学生群体的特性分不开的,在以男生为主的班级开展“苏武牧羊”、“勒石燕然”为主题的课程是十分合适的,但在以女生为主的班级就会让课堂气氛显得乏味无趣。所以,授课教师在选择主题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群体是否会对当日主题课程产生兴趣。
3 文化传承元素的授课展开方法
合理的设计是工作的前提,但工作的方法也是工作能够成功的必备条件,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如何合理的掌控教学节奏,合理的借助各种工具来推进问题的展开也是课程能否被学生接受的重点所在,所以,合理设计课程的展开方法也尤为重要:
(1)借助智能化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设备逐渐实现小型化、网络化,校园内基本已经普及,与其让学生只通过智能工具来看小说、玩游戏、聊天交友,不如让这些设备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让其成为课程展开的有效渠道,通过网络来不断完善主题内容和构建。
(2)让课程设置更生活化。让语文课成为引导学生思想发展、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重新审视自身的思想历程: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规范。通过主题课程的教学培育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3)让课程延伸到网络。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逐渐完善和强化校园网络宣传体系,让网络成为语文教学的倍增器,让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参考文献】
[1]孙玉琴.让生活之水激活语文课堂——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刍议[J].语文学刊.2014(23).
[2]崔爽.生活化语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1(03).
[3]邱红杰.回归“生活化”培养中职学生语文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