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的策略浅谈

2018-01-22 23:56徐以贵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徐以贵

摘 要: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维,即从原始本真的状态走向愿意思考、善于思考的状态。具体可以表现为学生能够在数学实践中感知并运用归纳、猜想、论证等数学思考的方法,能够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尝试运用数学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本文提出要保障充裕时间,在自主中历练思维能力;凸显滞后评价,在等待中历练思维能力;强化内在反思,在梳理中历练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保障时间;滞后评价;强化反思;思维能力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跑马场。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维,即从原始本真的状态走向愿意思考、善于思考的状态。具体可以表现为学生能够在数学实践中感知并运用归纳、猜想、论证等数学思考的方法,能够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尝试运用数学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一、保障充裕时间,在自主中历练思维能力

面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需要生命个体的参与。但遗憾的是,在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真的能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倒是在很多课堂中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人举手,老师们看似冷静镇定,内心却已经焦急万分,于是就会将原本极富思维含量的问题转化为若干小问题。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对学生的举手状态进行深入地理性反思。导致学生不举手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短,学生看似沉默的背后,是涌现出的跳跃性思维被教师急躁的情绪所干扰。数学家陈省身曾经指出: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产物,只有先思考起来,以自己的认知与他人的见解形成交换意见,才会形成好的效果,但这一切必须要以充裕的时间作为保障。而很多教师更为看重迅疾地思考,无法接受学生的“慢想”。

针对这一情況,笔者从学生数学学习课内外之间的联系入手,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以问题前置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研究。以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为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根据角的不同特点尝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将三角形分为锐角、钝角和直角三角形;也可以从三角形边长的特点入手,将三角形分为等腰、等边三角形。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材料:1. 如果以三角形的角进行分类,应该怎样划分?请你用具体的图式表示;2. 观察研究:为什么说三个角是锐角的才能是锐角三角形,而直角三角形只需要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只需要有一个角是钝角呢?3. 如果转换划分标准,以三角形的边来划分,可以将三角形划分成哪几种?用图形应该怎样表示?4. 认知梳理: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过程中,我的疑惑有:( );我的发现有:( );我的提醒是:( )。

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关注点设置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而是借助研究性学习材料,为学生明确了自主性学习的方向和策略。在整个落实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充足的时间作为保障,学生在深入实践中,有了属于自己思维的弹性空间。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充分借助前置性的研究学习,引领学生运用契合的学习方式来面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而不是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移植,是在把握知识本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为学生思维的沉淀提供了基础。

二、凸显滞后评价,在等待中历练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决不能一味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而要在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引入更多的同伴,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国古典思想论著《学记》就明确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必须要构建信息资源相互交织的互动网络,引领学生在彼此切磋、相互分享的过程中强化思维增值。鉴于此,教师就应该转变传统教学中迫切渴求追寻正确答案的想法,引领学生将自己的认知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板块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正方形菜地,原来边长是60米,扩大之后边长增加了4米,扩大之后的菜地周长是多少米?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计算方法:(60+4)×4,随后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60×4+4。其实,第一位同学的思考是正确的,但教师并没有立即对这一认知进行评价。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就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判定,必然会导致其他学生的想法得不到外显的机会。正是在这种滞后性评价中,一位意见不同的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抛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表述了他所认为正确的思考过程,但教师对这位学生错误的想法,也没有立即进行判断。于是,又有新的答案出现:60+4×4。针对两个学生的错误答案,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扩大后边长增加了4米”理解上出现了较大的困难。此时,教师则引领学生对这些错误的答案进行辨析与理解,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边长增加了4米”,意在将正方形四条边的边长都增加4米,即现在正方形的边长已经从原本的60米,增加到64米。解决了这一认知的困惑之后,很多学生就逐步认识到(60+4)×4这种解法的合理性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通过滞后性评价,让学生在安全、民主的轻松氛围中,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考。此时,学生内在的体验和认知就不再是蓝本,而更多的是一面镜子。他们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错误之处,更明晰了导致错误的缘由,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内在反思,在梳理中历练思维能力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不仅要积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关注对数学经验的认知与积累。因此,在充分关注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在学习之后引领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夯实数学经验的积累。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将著名学者的学习过程与普通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对比后发现,善于学习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和理解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从而不断地适应新知识、新领域。所谓自我调节,就是指生命个体能够根据自己原始的经验引导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使得它们都能完全指向学习目标。鉴于此,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过程进行全面回顾,深入关注自己学了什么、怎么学的、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了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难点等。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后,教师并没有草草地结束课堂,而是从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出发,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回顾。这不仅让学生回忆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还引领学生按图索骥,洞察计算公式推导的思维历程,并着力引导学生回顾了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共同特点。再如教学“解决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时,则通过梳理与回顾环节,引领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解决问题的思维历程以及问题解决的最终结果进行深刻反思: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又是以怎样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收集了哪些资料、又是怎样收集的?这些资料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对于解决问题又能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最终,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怎样的……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勇往直前,不太愿意“回头看路”。事实上,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之路上走走停停,回首来时之路,对他们积累思维活动经验,形成自我调节的意识与能力都是非常重要与必要的。教师正是要借助这些问题,引领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感知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策略和路径,从而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经验的认知和积累。

数学是关乎学生思维训练的课程,教师就应该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开掘充裕的时间,通过滞后性评价以及积极地反思,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