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宇森+王华敏
摘 要: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危”与“机”并存,要化“危”为“机”, 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需要创新符合微时代特征的教育路径,切实做到更新教育理念,抢占诚信教育“微阵地”;强化师资培训,提升诚信教育“微素养”;开拓教育载体,搭建诚信教育“微平台”; 推进生活渗透,打造诚信教育“微文化”;完善监管体系,净化诚信教育“微环境”。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1-0102-05
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更是诚信的传播者、践行者。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根据诚信的内涵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树立起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活动过程。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迎来新的时代境遇,机遇与挑战并存,探讨大学生诚信教育化“危”为“机”之路,是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传播时代[2]。“95后”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兴事物充满好奇,短小精悍的微文化与其高效、快速的信息接收诉求有机契合,微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受欢迎。以微博、微信、微视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产品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传播时空更加立体,传播内容更加多元,传播形式更加发散。微时代,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鱼龙混杂,人际关系复杂多样,失信手段升级变化,诚信缺失问题凸显,提高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迫在眉睫。
(一)因事而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即内外一致,信即言而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国立身的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党的十八大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凝练,也是对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集中表达。当代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不仅需要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以诚待人,以诚立身,以诚处世。大学生诚信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养成诚信美德,营造诚实互信的良好社会关系生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因事而化”可解释为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微时代是大势所趋,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唯有顺势而上,因势利导, 将教育与时代主动对接,弃“微” 之“危”,借“微”之“威”,化“危”为“机”,以科学、合理的路径与举措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涵,探索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突围之策,有助于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感召与引导大学生树立言而有信、言行信果、诚实守信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二)因时而进:推动诚信教育与时俱进的现实之需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新的时代条件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日新月异,微时代大学生诚信体系遭受极大冲击,诚信缺失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一是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微博、微信等不同于QQ、短信等交流平台,具有更强的隐匿性、虚拟性、无约束性,交际过程更加随意、放纵。基于微产品的长期虚拟性交往,大学生原有真诚与信任逐渐被弱化,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与行为养成。二是学业学术中的诚信缺失。微时代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信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人人皆是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处于纷繁复杂的信息微环境中,缺乏理性判断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影响,大学生作弊方式更加多样,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学业学术失信行为屡禁不止。三是经济信用中的诚信缺失。近年来以低门槛、易操作为营销亮点,微借贷在大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微借贷、微支付不仅无法有效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经济诚信。做好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因时而进,积极推进思维理念、方式方法、内容呈现与时俱进,老调重弹、墨守成规就很有可能僵化落后、丢掉阵地。
(三)因势而新:把握诚信教育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
对于新媒体的运用,市场是先行者、开拓者。依托微博、微信、微視等平台 ,一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陆续“神反转”、被证伪, 尽管不少事件中有经济利益或其他诉求潜藏其中,但其能够引起受众广泛关注,证明其准确把握了传播规律、受众心理,其传播经验同样可供大学生诚信教育借鉴。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4]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虽时有提及,但仍重视不够、创新不足,重整体宣教、轻个体培养,重知识传授、轻文化熏陶,重课堂说教、轻平台开拓,无法及时跟上时代发展要求。同时,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价值呈现多元发展趋势,新兴舆论阵地出现,各种思想文化、价值取向不断交流、交融、交锋。随着微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越来越大,包含失信在内的不良社会风气也逐渐向微文化领域蔓延,更有不法分子和反动势力借助新兴平台大肆传播金钱至上、见利忘义等西方腐朽思想,动摇了大学生原有信用体系,大学生诚信教育社会环境亟待改善。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要求教育者必须把握诚信教育形势变化,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诚信教育活起来,推动诚信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知行合一,带动社会营造良好诚信氛围。endprint
二、“危”与“机”并存: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境遇
任何新兴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时代微产品也不例外,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微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可谓“危”与“机”并存。
(一)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的机遇
1.裂变式信息传播扩大诚信教育受众范围。传统传播媒介是人们眼睛与耳朵的延伸,微文化产品下的传播则是观点、意见、情绪的全面释放。微传播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传统信息传播角色发生转化,人们既是信息的受众,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微博、微信的诞生加快了信息的裂变式扩散,热点信息以1-N-N 的形式层级式快速传播,传播速度和数量呈矩阵式几何增长。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微博用户规模为2.42亿,微信朋友圈使用率高达78.7%。微博主打陌生人社交,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被关注”网络来传播信息,微信朋友圈基于微信联系人形成熟人社交平臺。大学生是微产品的主要用户群体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内驱动力,同时扮演着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微产品有机结合,有助于发挥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扩散优势和传播效能,扩大大学生诚信教育受众范围。
2.交互式信息反馈明确诚信教育工作指向。建立健全师生信息交互渠道,及时了解大学生诚信状况,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互动机制较弱,只有简单的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形式进行信息反馈,且反馈大多滞后。以此形成的传统师生交互方式,大多教育者居于主导,学生被动接收,较少机会表达内心想法,双方沟通受阻。微博、微信等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话语模式,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便捷发声的话语平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平等地位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互,能够有效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与拘束。利用微博、微信等交互媒介,有助于大学生自由表达内心真实想法,教育者全面掌握大学生诚信现状,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找准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指向,提升大学生诚信教育针对性。
3.即时性信息传递提升诚信教育应对时效。微时代人们信息获取不再借助单一的电视或广播,信息获取接收渠道更加多元,信息接收速度更加即时。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实现信息实时掌握。同时,微时代信息以短小精悍为特征,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快捷地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5]。微文化产品具有病毒式传播速度和爆发式影响力,归功于工具的便捷、社交群的错综复杂、传播信道的多元整合,信息从一个信息节点迅速传播到无数的信息节点,蔓延扩散为大众传播。大学生诚信教育要求信息即时掌握,紧急情况即时处理,避免因信息滞后和处理延误导致事态扩大化。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以及下属部门、学生组织等都已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官微平台有利于诚信信息即时传递、失信处理即时进行,学校相关部门及负责教师也可通过关注学生微博、微信,及时了解学生诚信意识与行为表现。
(二)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的挑战
1.多元化传播主体加重大学生失信危机。相较于QQ、短信,微博、微信等信息源头更加多元化,人与人之间信息交往由“点对点”向“由点及面”转化,真正实现了信息共享。“由于微博、虚拟社区等网络具有跨时间、跨地域等的社交特点,公民诚信问题瞬息万变,每个人的诚信道德都有可能在网络中得到提升,也有可能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对诚信问题的认识。”[6]传播主体多元化加大了微平台信息监管难度,人们根据自身喜好、利益需要自行上传或转载相关微信息,加之缺乏有效监管体系,导致微平台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量不诚信信息充斥于微博、微信。基于以陌生人为主的微博和以熟人为主的微信等建立起来的强弱联系,打破了大学生原有以地缘、血缘、学业等为主的社交网络,多元社交关系造就的多元信息交换主体赋予大学生更多信息接收、传播自主权利,面对容量巨大、性质迥异、真假难辨的信息资源,大学生信息甄别判断能力将逐步弱化,制造传播虚假信息在有意与无意间时有发生。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微商成为时下人们发展副业的重要选择,众多大学生也参与其中。然而,相比于耗时少、盈利快的营销模式,微商借助于社交软件虚拟交易平台,缺乏完善的市场监管,仅仅依托熟人关系与人际信任维系交易。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于千万微商,成为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投诉热点。与此同时,“信息传播隐匿性使微博、微信、微视等成为一些人发泄情绪、吐槽社会的手段,其中不乏一些负面信息,这些负面信息影响到大学生对事物正确认知和判断”[7],进而加重大学生诚信危机。
2.碎片化快餐文化冲击大学生诚信养成。顾名思义,“快”即快餐文化最突出特点,它虽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快节奏生活相得益彰,却因过分凸显“快”造成其文化涵养缺失、内容真实程度受限。“受网络快餐文化冲击,现今大学生学习功利化,而且一些大学生沉迷于微博、微信不能自拔,过多接受片段信息,导致理性思维欠缺,人文素养教育和熏陶相对不足,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和理论素养的提高。”[8]以微博为例,字数限定140字以内,发布信息快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然而,囿于监管者缺位、把关人失位和传播者越位等种种困境,博友手指一动或发布或转播或评论,一些公共性、新潮性、争议性话题在传播中走样,集体无意识地促成了虚假信息的形成与传播。微时代碎片化快餐文化,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扩展视野、提升眼界,但欠缺理性思考和文化涵养的碎片信息终究只能是“快餐”,不能成为“主食”,且影响着“主食”的消化与吸收。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快餐文化相碰撞,快餐文化势必弱化诚信教育影响力、控制力,长期片段化、浅层次信息接收,大学生理论素养与理性判断将会面临严峻挑战,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诚信养成。
3.现代化教育方式挑战教育者媒介素养。教育者教学能力高低直接关乎诚信教育成效好坏,一直以来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扮演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角色。传统教育大多局限于固定时空场域,辅导员、班主任在特定时期利用年级集中、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个别谈话等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思政课教师集中于课堂知识讲解和道德传授,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相对单一、枯燥。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能够根据时代要求作出教育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对复杂多样的信息环境作出有效甄别、全面掌握、及时处理。然而,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师资队伍观念有待更新、能力有待提升、结构有待优化。一方面,少数年龄偏大教师接受新兴事物能力较弱,固守原有教育方式,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发展步伐,与学生喜好渐行渐远,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根据笔者调查了解,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用户不足四成,微课教学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娱乐泛化成为当前青年教育者微博、微信生态的显著特征,他们强调个体感受、关注现实和享受生活,以私人表达和娱乐休闲为主要内容形式的微文化趋向主流,微产品在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引导方面作用欠佳。endprint
三、微时代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
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危”与“机”并存,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创新路径,切实发挥微文化产品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理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着力点。笔者认为,要促进新兴教育阵地功能最大化,可以从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培训、开拓教育载体、促进生活渗透、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予以考虑。
(一) 更新教育理念,抢占诚信教育“微阵地”
“网络文化阵地同任何思想阵地一样,如果先进文化不去占领,低级颓废的精神垃圾就会乘虚而入。”[9]微文化阵地已经诞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也改变着大学生诚信教育自身发展时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微时代文化产品有机融合已然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在当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中,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微文化产品结合范围较小、层次较浅,教育理念未能及时有效跟上时代发展脉搏。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与时俱进,必然要求教育者教育理念同步更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比较优势,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由传统媒介向新兴载体的跨越,抢占大学生诚信教育微阵地,将传统平台与微平台有机衔接,在教育形式上推陈出新、化繁为简。大学生诚信教育者应树立创造性、主体性、开放性等教育新理念,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基本规律,畅通师生微博、微信等沟通交流渠道,增强敢用、会用、善用微平台开展诚信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
(二) 强化师资培训,提升诚信教育“微素养”
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微博、微信、微视等上虽有尝试,但受制于教育者媒介素养层次不齐,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微产品融合还需继续深入。微产品从研发、运用到维护都需要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配合,利用微数据分析大学生诚信微行为,利用微平台进行大学生诚信微教育,根据不同载体自身特色量身制作,实现微产品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发挥最大功效。缺乏针对性专业师资培训是当前阻碍大学生诚信教育微平台开发运用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必须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定期组织开展相关专题培训,就微信公众平台建立维护、微博语言设计、微视制作宣传等进行专门指导,帮助教育者提升诚信教育媒介素养,拓展微平台利用范围和深度,以生动、精炼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吸引力、感染力,既要利用微平台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受众面,又要保证诚信教育的严肃性、权威性,避免微平台中诚信教育过度娱乐化、休闲化。
(三) 开拓教育载体,搭建诚信教育“微平台”
突破原有教育模式藩篱,以信息科技带动诚信教育现代化,有助于在守住原有教育阵地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辟诚信教育新天地。微博、微信、微课、微视等在商业领域的快速发展给教育行业借鉴利用提供了成功典范,不同于当前零星式、碎片化探索,微时代诚信教育需要构建全覆盖、协同式、体系化教育新范式。一是建立诚信交流微平台。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展微阅读、微话题,定期发布诚信微知识、 诚信微故事等专题内容,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实时推送内容鲜活灵动、形式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让诚信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二是打造诚信教学微课堂,紧紧围绕诚信教育主题,以新颖教学案例、精美教学内容、完整教学设计形成诚信教育“微课程”。三是创新诚信教育微宣传,通过发布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系列“微电影”“微小说”“微视频”,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诚信的魅力。同时,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还应增强校企合作、校校联动,推动资源整合,实现经验共享,将诚信教育渗透于“高颜值”的信息技术之中。
(四) 促进生活渗透,打造诚信教育“微文化”
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加之网络聚集的微力量数量惊人,这种日渐渗透的微文化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形态,微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博、微信等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任何时空场域,营造诚实守信微文化有助于推进诚信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微文化建设,既要凸显大学生自身建设主体性,也要强调高校教师诚信教育主导性,还要融合管理队伍参与积极性。首先,大学生应自觉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增强诚信观念,提升诚信意识。其次,教育者应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密切关注大学生所需、所想、所感,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答疑解惑、正向引导。最后,教育管理者应通过制度完善巩固大学生诚信微文化建设主题设定、人财保障、程序进路等,推动高校诚信建设在微产品载体中民主、科学、规范运行。
(五) 完善监管体系,净化诚信教育“微环境”
微时代信息传播门槛低,传播速度快,不法分子极力挖掘其中巨大“商机”,依靠在微博、微信上传播不实言论获取社会关注,借机炒作牟取暴利。净化大学生诚信教育“微环境”,既要明确责任划分、完善制度建设,也须引进新兴科技、加强技术防控。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微平台信息监管上责任主体模糊不清,网络技术手段更新较慢,难以对微博、微信等进行全方位监管。高校必须完善相应体制机制,指定专门负责部门统筹协调,责任到人,成为全校微平台信息的“把关人”。同时,积极引进最新网络信息监管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掌握大学生“微表现”,建立学生诚信“微档案”,强化大学生微产品信息内容监管。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运用诚信教育“微平台”,吸引学生开展“微互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诚信意识及行为表现,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情绪情感,对有失信苗头的学生进行及时制止、正向引导,对已发失信行为做好记录、及时处理。高校还应加强与电信部门合作,继续稳步推进实名制政策,防控网络水军向微平台侵蚀,净化信息源头,截断虚假信息传播路径,保障大学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2]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2).
[3]毛俊,等.“微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江苏高教,2015(4)∶122-124.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1.
[5]邓剑刚.“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6-42.
[6]张文. 微博时代:公民诚信教育问题及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3)∶107-109.
[7]宫清莲.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84-86.
[8]刘艳萍.略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三个维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2)∶35-38.
[9]徐建军.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8.
【責任编辑:张晓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