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珊+张宇
摘 要:网络文化传播既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又是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我们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这为网络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网络文化传播必须以生成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在路径选择上,应从传播主体、技术、制度、管理、对外交流等维度入手,大力培育、生成我国的文化自信,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驱力。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播; 文化自信;生成路径;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1-0082-0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目标的第四个自信。而网络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探讨其内在機理及其对文化自信生成的作用和路径,乃是“说出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传播国内外研究概况
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将文化传播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文化传播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就宏观而言,外来的西方文化迅速通过网络传播并在某种程度上对本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消解;就微观而言,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的并存及新文化的不断出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印证了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在20世纪所预言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文化冲突将是下一个世纪人类社会应面对的首要问题”[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网络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第一,对网络文化传播本身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做了一定的概括。如孙彧、蒋建国的《互联网与网络文化传播》对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做了一定的介绍[2];鲁佑文、梅珍、李国荣的《探索与前行:中国网络文化传播20年观察与思考》则是对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和发展阶段、面对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做了详尽的阐释和预测[3]。第二,从国家安全的视角对网络文化传播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思考。如史安斌的《全球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4],况守忠、孟亮的《网络文化传播中“国家安全理念”的缺失与重塑》[5],刘桂珍的《网络传播与文化安全》[6]等,均指出网络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关系到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思想领域等的安全问题。第三,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及中国本土文化如何坚守和弘扬。如黄健的《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潜伏危机》[7],赵振宇的《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8],肖珺的《认同危机:基于国家形象塑造的网络跨文化传播研究》[9]等,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传播的比较研究,理性地分析了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我国跨文化交流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及相应的建议和指导方针。第四,从宏观视角对我国网络文化传播做了政策性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性指导意见。如万希平的《中国网络文化传播的战略目标和路径选择》[10],谢春红、曾令辉的《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11],崔志胜《网络文化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12]等,从网络文化传播的政治导向性出发,强调网络文化传播的正方向、正能量和正趋势。第五,从体制和管理视角对网络文化传播的具体机制做出一定的研究。黄健、王东莉的《论网络文化传播的失范和规则重建的基本原则》[13],陈鑫峰等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探析》[14],郭鹏的《探究网络文化传播特点 加强网络文化统战工作》等[15],从具体的制度方面对网络文化传播管理的规范性及程序性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国外研究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未来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他在代表作《数字化生存》中深入分析了网络时代数字化对媒体行业的颠覆及网络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挑战,并指出在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非线形的全方位接触与碰撞, 可能给民族国家的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也可能使个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追求发生扭曲[16]。另外,西班牙裔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泰尔的《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的终结》,都指出了在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信息文化总是对“第四世界”之类的非主流文化持有一种歧视和偏见,各种符号暴力和网络霸权现象伴随着信息资本主义的扩张而走向了全球化[17]。美国学者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在合著的《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一书中,对传播媒介的公平性与责任性、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了探讨,他们主要侧重于对网络文化传播规范性方面的研究[18]。总体来说,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传播的研究比较深入,尤其敏锐地看到了网络文化传播是“媒介帝国主义”的新工具,是某些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系统地推行其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的控制方式。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都有充分的认识:要加强网络空间的文化生产与传播,且在传播的过程中,处于文化弱势的国家更应大力增强文化自信,塑造国家形象,保持文化独特性,从而保证在网络世界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切实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二、我国网络文化传播现状及其在文化自信生成方面存在的问题
美国学者约瑟夫·S.奈2004年在他的《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明确指出:软实力资源主要来自一个国家或组织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内部政策实施的榜样效应以及与其他国家或组织的交往方式[19]。2011年,奈又进一步指出,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外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和有道义的外交政策是构成软实力资源的三个基础[20]。软权力最主要的就是文化影响力。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对国家的软实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我国在网络文化传播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我国网络文化传播已成为培育文化自信、彰显国家软实力的主阵地之一。互联网自进入中国以来,就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网民数量庞大,网络覆盖面广,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渠道。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大量网络媒介和沟通平台的出现以及网络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传播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的传播途径将文化迅速而有效地传播出去,形成文化影响力,塑造国家形象。信息时代,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求我们对网络空间和网络资源高度关注并有效运作,网络文化传播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和新载体,已经成为培育我国文化自信和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它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endprint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文化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和边缘性。就差异性而言,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中国网络技术发展仍处于“跟随”的态势。从文化影响力来说,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非常成熟。如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产业长期向全世界渗透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正统性”和“文化的穿透性”对全世界尤其是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进行一种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网络文化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网络文化创新能力不够强,还跟不上国内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和精神层面需求,不能提供很多时代性、个性化的文化产品。
就边缘性而言,从国家层面来说,网络文化传播在政治价值的导向性、本国文化的吸引力、国民精神的凝聚力、网络传媒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的认同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网络文化传播形式上,传播手段比较单一;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也缺乏一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在无形中降低了其他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影响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从民众层面来说,国民的整体文化程度还存在一定的欠缺,直接表现为网络文化产品的数量虽然巨大,但缺乏高质量、有内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品,缺乏国际核心竞争力。譬如中国的电影产业,虽然每年产出数量巨大,但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寥寥无几。
3.我国网络文化传播在文化自信生成方面存在着分散性和非控性。网络文化的传播是多中心、离散式的。网络文化的传播者具有主体多样性的特征,不仅于此,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是一个相互转换角色的关系。从文化传播内容来看,网络文化鱼龙混杂,由于我国目前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弱势”地位,多元的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新鲜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许多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不利于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培育。
网络文化传播不受国别、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等社会时空的限制,通过各种网络传播技术手段,将全球各种文化信息连接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将人们的价值选择、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知识兴趣趋向多元化,并对传统媒介文化权力系统所建构起来的传播主体中心话语权不断地消解和解构。这种文化冲击对我国尤其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思潮的出现、冲突和对立以及西方某些错误价值观悄悄地对我国进行着文化渗透。此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人们可以更加自由而随意地将内心的思想通过网络文化传播展现出来,中国网民的主体为年轻人,他们一方面更加注重和追求所谓的个性和自我,另一方面相互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的跟随、模仿和影响,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加剧网络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影响到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培育。
4.我国网络文化传播在意向性和指引性及控制权方面仍显不足。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 “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語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21]。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一些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有选择的报道和引申,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刻意地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一种扭曲化和妖魔化。与此同时,他们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西方文化进行强势传播,通过Internet网络对其西方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进行强力的推出。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会主席布赖斯·扎贝尔就说过,美国需要在国际上做更多的事情来宣传自己的实力,“娱乐业完全可以帮助政府转达明确的信息,告诉全世界美国人是什么样的人,告诉全世界美国人信仰什么。”[22]因此,网络传播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必然会对文化被输出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
为此,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网络文化传播由于受自身网络技术的制约,在互联网世界中还处于弱势,缺乏制网权;在网络文化传播内容方面,非官方的文化传播缺乏有力的政治导向性和创新性,易于被西方强劲的文化输出控制话语权,这对我国文化自信和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小窥的颠覆性和破坏力;在网络文化传播影响力上,我们还需要多维视角,多样化地推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合作,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入侵。
三、增强文化自信对网络文化传播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一词。2016年7月,他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3]。这对我国网络文化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
1.确立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塑造好中国国家形象。从宏观视角看,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表现出了一种形态的文化对另一种形态文化的霸权性、颠覆性和不公性。在文化传播上,西方借全球化之际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在信息高科技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大肆推行其文化殖民主义[7]。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众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近年来,西方某些国家针对中国实力的增长炮制了一个个的意识偏见,“中国威胁论”“黄祸论”“中国崩溃论”等,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网络技术,利用目前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西强中弱”的格局,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曼纽尔·卡斯泰尔就曾指出,全球化带来了“信息资本主义”,出现了“第四世界”的现象。所谓“第四世界”指的就是经济相对落后,而其文化价值不被“信息资本主义”所认同的地区和国家。作为“掠夺国家”一方,西方文化总是对“第四世界”之类的非主流文化持有一种歧视和偏见[24]。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确立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注重增进民众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2.打造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在文化上推陈出新,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交融起来。这不仅仅需要文化传承,更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发扬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网络文化。endprint
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不仅体现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新,即通过数字化形态等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做新的展现;而且要体现为文化的内涵新,要对文化内容进行创新,引领思想领域的方向。既要体现出文化的本土化特征,更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和传统,也要进行整合和创新,实现文化的双向交融。由于美国占据网络技术的最高峰,英语成为网络世界最主要的语言,网络传播逐渐形成了英语文化优势。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曾说过:“美国目前所具有的第一大优势是它的语言。 英语是在……数十个领域通用的世界性语言,全球各地数以亿计的人口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掌握英语,从而使得美国的思想、作风、发明和产品能够畅通无阻地走向世界。”[25]美国特别注重利用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快餐等生活方式进行文化传播,以传递美国价值,增加对全球的吸引力。在这种格局下,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本土文化,也不排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性,要以博大的胸怀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思想文化,同时,要始终注意“文化安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引进”不忘“防范”,“吸收”不忘“剔除”,打造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3.发挥中国网络文化影响力,在国际社会占据一定的话语权。中国的日趋强大要求我们真正担负起一个大国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要在国际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占据一定的话语权。为此,我们需要通过网络文化传播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将我们热爱和平,致力于和谐世界建设的理念传播到全世界中去,增强国家的影响力。
在网络文化传播中,要宣传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特色、扩大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要吸收、包容其他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实现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双向交流和辩证统一。“在对外开放中保持自己,在文化交流中发展自己,在文化的冲突中证实自己”[26],只有强化本民族文化的整合创新,才能形成对世界文化同质化倾向的有力消解;只有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将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变为人类共有、共享的资源,本国的文化才能扩大其感召力、具有生命力、增强影响力。通过跨文化传播,一方面我们可以让世界来了解中国,宣传和塑造国家形象,增强中国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迅速崛起,造成了一些国家的不安和恐慌,他们试图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网络技术优势、非常成熟的文化产业、较高的文化市场水平,有针对性地对中国年轻的一代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和文化渗透。为此,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制定出国际化的文化营销战略,以平等宽容的心态理性看待世界多元文化的存在,要牢固确立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体系和逻辑体系,牢固树立一个具有世界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国际社会占据一定的话语权。
四、网络文化传播助推文化自信生成的路径选择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27]。网络文化传播对文化自信生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桥梁和渠道作用。为此,当前要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1.传播主体层面上,要努力调动网络传播主体特别是网民传播优秀文化的积极性,不断促进文化自信的生成。网络时代,只有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来传播优秀文化,促使广大网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才能更好更广泛地提升文化自信。首先,党和政府的主流媒体在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发挥网络舆论引导作用,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营造先进文化的氛围。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了许多知识和智慧,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的“北京共识”“和谐世界理论”等。这些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迫切需要国家和政府进行积极推介和宣传,这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其次,各类非官方网站、网络论坛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立场,坚守正确的政治导向,宣传正能量,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第三,要充分调动海内外民间力量,特别是要调动汉学家们的积极性,并通过他们开展广泛的民间交流活动。2017年7月,刘奇葆与各国汉学家座谈时指出,要更好地发挥汉学家的文化使者作用,推广中国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中国思想和智慧更好地服务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传播主体的多样性是培育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2.技术层面上,将互联网科技作为网络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第一推手。当今国际网络竞争的实质是以网络科技为基础的文化竞争,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凭借其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优势,将其话语权通过强大的网络文化传播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一定的文化消解作用。英国《观察家报》2007年的一篇文章就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受历史及其最初使用者的影响:它发源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美国的价值观。”[28]“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使美国在网络实力积淀和网络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美国形成的舆论都会变成一种对其他国家构成压力的世界性舆论”[29]。中国在互联网技术方面起步较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还比较缺乏。这不仅严重限制了中国传播媒体的传播能力,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网络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的影响力。要赢得网络文化的“制网权”,我国的网络文化传播首先就必须解决技术难题。这需要国家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扶持网络科技的研发工作,培养出高水平的科技人员队伍,提高我国的网络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网站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此外,还要构建能够对网络违法犯罪、网络不道德等不轨行为进行屏蔽和规范的绿色防火墙过滤软件以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防御体系,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3.战略层面上,国家需要制定网络文化传播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机制。中国目前尚缺乏一个兼有整体规划与具体方案的软实力战略[30]。網络文化传播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文化自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文化传播总体发展战略和创新机制。第一,制定国家层面的网络文化传播发展战略。在网络文化传播中,要制定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政治价值体系,增强世界认同性;要建立凝聚国民精神的网络传播文化机制;要增强传媒影响力,使之在国外具有强大的声音和国际影响力。第二,网络文化传播中必须确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其内容而言,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内容相对较多,不利于在国际上更方便传播和被国外普通受众快速接受。因此,需要进一步提炼并使其大众化,从而被世界所认可。第三,建立和健全中国文化产业制度,通过网络文化传播宣传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提升本国文化的国际化程度。第四,完善新闻开放并向海外宣传的制度。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官网和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络媒体,运用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endprint
4.管理层面上,构建自律 、他律 、技术控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对网络文化传播进行规范化管理。网络文化传播首要的原则就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确保国家的文化利益。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面对复杂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各方面齐抓共管,切实维护网络安全[31]。因此,网络文化传播的使命不仅是使中国语言和文化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而且还要宣传和维护国家形象,确保维护国家权益。从自律的视角来看,网络文化传播主体要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立场出发,必须以先进性、独特性、价值性和历史性为传播指向,并对此加强自我管理。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对严重影响国家整体形象、干扰社会秩序、破坏党和政府形象等的网络文化传播行为进行依法惩处。此外,网络空间发展的基础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技术标准影响着基础设施的安全,同时也约束着广大网民的思想观念和网络行为。因此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的制定,推进我国网络基础设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只有从自律、他律、技术控制三位一体的角度出发,制定完善的网络文化传播管理机制,才能将中华优秀文化理性化输出,从而对其他国家文化产生感染力和吸引力。
5.对外交流层面上,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互动活动,积极输出本国文化产品。2007年,中国政府正式将文化定位为软实力,并积极倡导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2008年,中国政府开始启动“大外宣”国家战略,通过网络空间塑造国家形象,通过网络空间的内容建设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为此,我们要把握住几个原则:一是注意提炼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礼、智、信、和等思想提炼加工,让全世界真正了解,以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二是提炼中国优秀的现代文化。我们倡导的国家和平发展战略,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都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三是进一步明确和推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强调政治价值的导向性,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四是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国际化程度。在网络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应当积极用世界的各国语言向国际社会报道中国的情况,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首次从战略高度明晰了我国国家形象的独特内涵,并对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32]
总之,网络文化传播是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生成和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我们要站在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以生成和培育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为价值导向,坚守、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容世界多元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沟通,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使其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内驱力。
参考文献: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93.
[2]孙彧,蒋建国.互联网与网络文化传播[J]. 科技管理研究,2010 (24)∶169-170.
[3]鲁佑文,梅珍,李国荣.探索与前行:中国网络文化传播20年观察与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40-145.
[4]史安斌.全球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3)∶52-60.
[5]况守忠,孟亮.网络文化传播中“国家安全理念”的缺失与重塑[J]. 江西社会科学,2007(12)∶159-163.
[6]刘桂珍.网络传播与文化安全[J].高校理论战线,2008(10)∶41-44.
[7]黄健.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潜伏危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4)∶48-52.
[8]赵振宇. 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 [J].现代传播,2004(2)∶18-24.
[9]肖珺.认同危机:基于国家形象塑造的网络跨文化传播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13(4)∶114-119.
[10]万希平.中国网络文化传播的战略目标和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5(2)∶70-75.
[11]谢春红,曾令辉.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78-80.
[12]崔志胜.网络文化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J].江汉大学学报,2014(1)∶15-20.
[13]黄健,王东莉.论网络文化传播的失范和规则重建的基本原则[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2)∶61-65.
[14]陈鑫峰,陈少平,张志忠,钟英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2013(4)∶66-70.
[15]郭鹏.探究网络文化传播特点 加强网络文化统战工作[J].广東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71-73.
[16]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6.
[17]M.卡斯泰尔. 网络社会的兴起[N]. 明报, 2000-01-13.
[18]梁刚.当代西方网络传播研究概观[J].国外理论动态,2004(9)∶35-38.
[19]Joseph S.Nye, J..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 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5-8.
[20]Joseph S .Nye , Jr..The Future of Power[M]. 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11∶84.endprint
[21]杨立英,曾盛聪. 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118.
[22]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12 .
[23]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文化自信 实现中国梦的精神[EB/OL].(2016-11-07)[2017-08-20].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107/c64094-28840335.html.
[24]文军 , 刘珊. 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时代的理论家[EB/OL].(2016-11-07)[2017-08-20].http://www.docin.com/p-73163567.html.
[25]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65.
[26]郑丽莉.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整合与民族文化创新[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1)∶68-72.
[27]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J]. 红旗文摘,2010(16)∶4-8.
[28]中国青年报:中国互联网将影响全球[EB/OL].(2007-07-21)[2017-08-20].http://news.163.com/07/0721/16/3JUJ8MVM000120GU.html.
[29]近藤诚一. 日美舆论战 [M]. 北京 : 新华出版社,2007∶5.
[30]Shogo Suzuki. The myth and Reality of Chinas “soft Power”[M]. Inderjeet Parmar&Michael Cox(eds.),2010∶199-211.
[31]習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4-25)[2017-08-20].http://www.cac.gov.cn/2016-04/25/c_1118731366.htm.
[32]姚遥.塑造中国独特的国家形象[EB/OL].(2014-06-09)[2017-08-20].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4-06/09/content_32612101.htm.
【责任编辑:黎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