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逻辑与价值探讨

2018-01-22 18:20姚翼源黄娟
理论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逻辑习近平

姚翼源+黄娟

摘 要:文化小康思想是高水平文化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导,是释放文化小康社会红利的精神保障。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不是狭隘孤立的文化观念,而是系统的、发展的、包容的文化共同体。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是理论承继、现实关怀、顶层战略的时代产物;在结构逻辑上,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表征出聚合性、协同性、包容性。此外,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彰显着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时代化阐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条件、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话语体系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逻辑;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1-0093-05

文化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夙愿,是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作为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群众需求的高水平文化产品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发展,是基于“主要矛盾”历史性的变化及“文化发展规律”作出的理论性回应。它具有深厚的时代内涵与丰富的理论外延,凝聚了新的价值思考与发展思路,是对当前文化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问题进行剥离的理论工具,是促进“五位一体”小康社会建设的润滑剂,是落实满足群众高水平文化需求实践路径的精神灯塔与智力保障。从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理论溯源、内在逻辑、当代价值进行深度思考,对于促进文化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理論渊源

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指出:新学说的产生“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1]。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是对中国先贤所追求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美好大同社会的传承与革新,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理论指导与精神指引。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先进文化是经过岁月淘洗过后留下的结晶,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发展的支撑,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软实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民主政治的守护、社会风气的净化、科技创新的促进有着再生产及再凝聚的作用。倡导先进文化、发扬优秀文化、培育红色文化,这是蕴含在中国共产党血液中最活泼的文化基因,是党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文化宗旨。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要高扬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旗帜,努力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中国共产党人96年的薪火相传,既是人民服务事业的传承,又是先进革命文化的内在延续。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化到民众的血液之中,不会被轻易地消融,或者简单地弱化,在国家的富强及民族的振兴之中,它具有融合、唤醒、凝聚、重塑的文化效用。

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重温反思“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这是从文化民生的角度指出,我们提升文化力对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邓小平也曾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5]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在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中,物质生产与文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内核。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上提出: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江泽民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6]文化生产力作用最大限度的功能,在于其是凝聚人民群众心灵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人民群众民生幸福的抓手。

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7]。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在内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不忘初心,勠力同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因此,借助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实现小康社会建成环节的协调互动,可以为文化小康建设提供良性的发展空间。在不同的历史方位,文化小康的思想内容有所不同,但上述论断将成为文化小康一以贯之的基本内涵,并在其总体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动态模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小康社会的建设将一如既往地成为中央领导集体关注的重大课题。

二、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基本逻辑

文化小康思想的基本逻辑主要由生成逻辑与结构逻辑构成。文化小康思想的生成逻辑源于对时代问题的反思,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回应,对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超越;结构逻辑在于厘清全面小康社会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特质差异,并探寻彼此之间存在的契合性。

(一)生成逻辑

理论的承继、现实关怀和顶层战略构成了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生成的基本逻辑。三大逻辑思想在基本逻辑战略中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态势,却又彰显着内在聚合的特点:理论的承继是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升华与创新的理论基础,并为其创新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作用;现实关怀是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逐渐走向稳健科学的内驱动力;顶层战略为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国际化传播和全球化输出创设了重要的场域。

第一,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是理论承继的鲜活典范。首先,传承是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重要特质。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关键一招。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基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首倡关系民生幸福大计的“小康”思想,是对百年中国发展战略的慎重思考。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物质领域的匮乏贫瘠已然得到有效缓解,供给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则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习近平多次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8]毕竟,文化上的富裕充实,才能达到精神上的满足高贵;文化上的日益小康,才能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其次,超越是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特质。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思考,是对于人民群众关心问题的真实回应。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科学的理论,则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真正“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9]。种种迹象表明,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立足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新变化,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对文化小康思想进行的新的理论探索。endprint

第二,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是基于现实关怀的理论成果。现实关怀是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保持生机活力的主要动力,也是促使其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根本原因。文化小康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人民群众对于种类不同、层次不同、价值不同文化产品强烈需求的现实。文化小康思想的提出,从本质上来讲是要发挥文化的创造力和再生力,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打造良好文化氛围,不断满足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诉求,提升其生活的文化品质。毛泽东曾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10]与此相似,习近平从文化领域的角度,着重加强对于制约人民群众文化发展的阻碍问题进行解构,不断提出卓有成效的创新性理论,在政策制定与实践操作层面进行“落地生根”式的文化实践,实现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文化是民族血液中稳定的价值痕迹,是推动国家富强、文化繁荣的根本性力量。从“解决温饱口粮”到“不均衡小康”,从“粗放式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系列深层次新论断的变化,彰显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建设的科学判断,并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奋斗方向。简而言之,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当代价值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打破以往存在的“知行背离”“长于言短于行”的不良风气,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遵循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三,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是顶层战略的智慧结晶。首先,习近平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他立足于改革开放与新时代发展的形勢,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文化。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11]162由此,我们发现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文化软实力新论断的提出,是基于文化传播的国际视野与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进行创新性探索的结果。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有关文化创新、文化软实力、优秀文化建设的一些话语,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我国文化小康建设的发展战略已然走向时代的中心舞台。文化作为凝聚民心的无形抓手,对于提升民生幸福感与获得感至关重要。显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公共文化产业、满足民众基本文化需求,已成为文化小康指数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调查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文化小康指数从2010年的53.72%增长到2015年的75.55%,年均增长4.37个百分点。”[12]这些动态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出,习近平文化小康顶层战略的新思想,对于当前文化产业园区的推广、文化公共设施的大力推进是十分显著的。

(二)结构逻辑

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在结构样态上同样彰显着严谨的逻辑体系。具体来说,“文化小康”与其他“四位一体”的小康在小康系统体系中表征出鲜活的结构性特征。内在结构的聚合性、发展进程的协同性、思想体系的包容性共同构成了文化小康思想体系运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十九大后高水平文化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劲的软实力支持。

第一,内在结构的聚合性。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与其他“四位一体”的小康建设具有内在的聚合性。内在的聚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发展目标的契合性。文化小康思想不仅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先导,同时也是横贯“五位一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小康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旨归也落脚于为人民谋福祉的道路上。此外,从本质上讲文化小康与其他“四位一体小康”的全面推进也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标。其次,实践路径的契合性。没有文化小康的繁荣,就没有全面小康的系统发展。文化小康的发展与其他“四位一体”小康的推进具有相同的实践路径,即打破孤岛困境,创设“内外联动、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文化建设格局,整合生态小康、经济小康、社会小康、政治小康各自的资源优势,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文化产品生产层面对文化小康理念进行落地生根式的建设。

第二,发展进程的协同性。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与其他“四位一体”的小康建设具有发展的协同性。首先,发展进程中的协同性。文化小康与其他“四位一体”的小康共同构成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文化小康的良性发展,直接制约着“其他小康”文化层面范畴的科学性。补齐文化小康建设的短板,有助于对“其他小康”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缓解与调适。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13]为此,高水平文化小康社会的建设应是渗透到其他“四位一体”小康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全路径之中,以“合作共赢、包容互鉴”的态度,实现文化小康思想对其他“四位一体”小康的精神指引与文化推动。其次,发展进程的互促性。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一项关系民生福祉的系统工程,高水平的文化小康社会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树立系统全面的发展观点,对其他要素结构进行优化改善,扭转以往局部系统存在的“分化失调”窘境,创设网络化、开放式、互动化的发展共同体。概而言之,文化小康社会的建设,为其他“四位一体”小康社会的建设培育了向上的文化氛围,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其他“四位一体”小康社会则为高水平文化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民主公正的政治保障、纯净优美的生态系统、富裕充足的经济支撑、健康良性的社会风气。

第三,思想体系的包容性。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是一个开放、发展、创新的话语体系,其结构具有内在的包容性。文化本身携带着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对其他领域的小康建设具有粘合力和推动力。首先,从其理论承继角度来看,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体系的生成秉承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直面未来”的文化发展路子。文化小康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具有动态性,基于时代发展的最新趋势,文化生活的新素材,实现了文化创作主体从“单主体”走向了“多主体协同参与”,发展动态趋势从“国内”走向“国际”,发展场域从“纸质实体化”走向“网络虚拟化”,形成一片欣欣向荣的百家齐放局面。其次,从内涵角度来看,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发展,是在增补与借鉴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前行奋进的。事实上,我国文化强国建设、高水平文化小康建设的呼声从未缺席过,关键是能否释放文化小康的生产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整合力,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文化力。总之,文化小康思想体系的包容性,揭示了当前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展示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生态、社会融合发展的趋势,为全面小康社会的推进营造了文化风尚。endprint

三、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是我国文化发展实践和优秀文化当代传播的深刻总结。文化小康思想来源于实践,也要引领文化实践。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时代化阐述

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时代化产物。经济小康相比文化小康是可以量化的,是比较容易做出显性成绩的。文化小康则兼备了“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发展特质,对于提升全面小康社会的文化水准、文化品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补齐文化建设的短板,提升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促使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是文化发展最为本真的体现。习近平曾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4]故此,为了确保高水平文化小康社会的实现,我们要在中华优秀文化滋补涵养的基础上,加强文化的交流融合,在互学与互鉴统筹发展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贡献中国文化方案。首先,要创建参数科学的文化小康评估体系。文化小康作为构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为了评估其是否达到文化小康社会要求的程度,我们可以“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和公民素质提升三个层面选择评价指标”[12]。既要做到创设的指标可以直观动态地反映文化小康的发展水平,又能捕捉到制约文化小康建设的问题因素,实现其指标可以为高水平文化小康建设起到预测与调适作用。其次,科学承继邓小平小康社会发展的观点。随着改革开放披肝沥胆近40年的卓绝奋斗,人民群众的基本经济小康已然得到满足,对于文化小康的需求则十分迫切。“人的本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变化发展。”[15]因此,为了精准挖掘群众文化诉求,保障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借助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创新群众文化需求内容已成为必然之势。再次,创新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民本思想。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是对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化。从“经济小康为主”走向“总体小康”,从“不均衡小康”走向“全面小康为主”,这些话语论断的变迁,表征的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科学思考。

(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发展,为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理论指导。时代在变迁,文化在发展,科学在发展。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体系的完善,就是社会主义本质开创性、鲜活性的生动表现,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系统发展夯实了基础。《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6]事实上,习近平文化小康思想的时代阐述,从本质上主要为了破解那种“离群索居”“割裂分化”的孤岛困境,为“五位一体”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文化的力量。首先,发展特色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引导与规范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因为“城市文化产业基础雄厚了,才能带动和辐射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17],不断满足群众口味多样的文化需求,并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作品送到群众生活中。与此同时,针对群众渴望的“美好文化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8]由此高水平文化小康社会的建设,要坚持文化创作的群众路线,恪守文化产品的素材从群众生活中来、再到服务群众生活中去的原则;为群众提供美味可口的文化食粮。其次,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地区要以“文化城市”創建为龙头,以“文化县城”为依托,以“文化村镇”为抓手,努力打造区域“文化城镇群”,进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同体格局。此外,在文化小康思想的宣传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做到“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19],竭尽全力地为其他领域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养料。

(三)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话语体系

文化小康社会的建设是文化软实力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路径。在当今世界,能否采取科学理性的方式重视和建设高水平的文化小康社会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的兴衰和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准的高低。对此,习近平指出,在推进文化事业的征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20],在文化交流互动中汲取智慧。文化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不是割裂分化的,而是相互渗透贯通,并成为“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文化小康思想体系的建构,是文化小康社会建设的灵魂,是探寻群众文化需求最大公约数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提供契合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话语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领域进行实践层面的操作。首先,创作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作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精准掌控群众文化消费动态,加大优质文艺作品的创作,为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提供精神保障。在文艺作品素材创设中,“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下、落实上下功夫”[11]165,让群众在文化享受中感知高品质文化的魅力。其次,加大文化社区建设。各地区要凭借本地文化资源优势,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文化小康思想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各地区的集聚发展,也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深度研究。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话语体系的水准,我们应该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鼓励他们参与到文化社区建设的工作中去,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创作水平。再次,打造网络化文化生态圈。政府作为文化小康社会建设的主导者,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准的执行者,为了更好地补齐文化小康建设的短板,实现文化小康高水平阶段的发展目标。我们要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优质健康文化作品的创作,“通过不同主体间的协调合作,建立合作治理体系,才能有效避免陷入公地悲剧”[21],加强群众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普惠性的认识,做大多主体合作利益的蛋糕,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合力发展的网络化文化生态圈,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话语体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逻辑习近平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