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韵陶润 朴雅天成
--宜兴均陶艺术基本审美特质探究

2018-01-22 08:10高英姿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7年6期
关键词:泥片釉色宜兴

文/ 高英姿(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

中国陶瓷艺术历史上曾经有河南禹州钧瓷,于宋金时代成果辉煌,创造了陶瓷艺术园地中窑变莫测,自然天象的美感意境。宜兴均陶和广东石湾广均,在明代中后期崛起,历史文献有时混称为“泥均”,大为世人瞩目。考古出土及博物馆藏品以及相关文献提供了许多宜兴均陶的信息,宜兴陶瓷博物馆周小东馆长在他的《认知中国宜均》一文中有较为全面的比较和论述,我也比较认同他的观点。现在的研究限于目前的考古材料和文献,将来如果有新的线索,相关问题的探讨将会有许多的空间。这里就不多赘述。本文仅就构成宜兴均陶艺术的审美特质做一些探讨。有人说,差异性才是存在的理由,作为一个陶瓷艺术的种类,宜兴均陶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艺术文化品格,在传承发展中,这些美的特质不断得到充实和强化,愈来愈具有自己的特色,艺术风格也日益鲜明。探讨这些美的特质,是对宜兴均陶艺术的深入认知,是传承和创新最直接的入口,更是艺术创作者可以借鉴的良好途径。

“泥”,是宜均的根本和基础,而由此出发点,逐渐创造形成的泥韵美感,是宜兴均陶艺术最为基本的审美特质。

图1 见明代月白釉欧窑太乙罐,(外接底)(图片来自宜兴陶瓷博物馆残片 藏品)

宜兴均陶制作大件 、中件、小件,种种器型,不论大小,都用产自当地的黄龙山甲泥、南山白泥等泥料制作,历史上称为“宜兴沙土”,明万历年间高濂《遵生八箋》中,论诸品窑器条“近年新烧此窑,皆以宜兴沙土为骨,泑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具无足取。”清末文献《匋雅》:“宜兴沙皿上罩釉汁多甜白,淡青二色。”等等,宜兴陶泥被通称为沙土,这些泥料在陶瓷工艺范畴有着共同的特性,就是可塑性好,延展性和泥坯强度好。泥条可以粗细随型,泥片,可以捶打成薄泥片,可以裁切,泥和泥之间很容易粘接,捏塑性能也非常好,而一旦干燥后,又坚硬似甲,有很好的生坯强度。缸、瓮、罐、瓶、尊等造型,都可以运用慢轮泥片拍打来完成,也可以几段相接进行拍打,而粘接耳钮等附件,也是可塑可修。成型工艺中,打泥片,紧泥片,木拍(棒槌)和里手槌的内外手工拍打;划出泥片做底,满片,捞满工艺的肩部拍打造型,处处都是运用泥片当家。在均陶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艺人们逐步掌握和变化设计,合理化工艺流程,也形成了对于工艺造型和泥性的认识。泥片的干湿以及拍打的力度节奏,口沿加泥条卯沿的手法等等,处处是熟习泥性的展现。老艺人说三分做,七分晾,就是典型的对泥的经验掌握。而做坯工手的优劣,依据的就是运用泥片拍打法等工艺的造型表现能力。一件宜兴均陶器皿,有足、底、腹、肩、口这些基本造型部分,从头看到脚,我们观看作品,从每一部分的拍打圆整饱满以及相互衔接的顺畅,到口部的处理,会得到作品是否端正挺拔,是否张力十足,肩部有没有做足等直观的印象,而这些,正是泥性把握中所营造的韵味。

如陶瓷造型中的圆器,泥片慢轮拍打成型方法在瓷器艺术中是不采用的,瓷泥的性质决定瓷器艺术主要采用拉坯成型,干坯修利,利坯工艺有时里外都要修削,快轮修利,质感硬,造型线条流畅爽利。拍打工艺是里外结合,一圈圈拍打出所需弧度,而大件的几段相接,也靠拍打使之连为一体。一拍一顿间,两手配合,每一段弧线其实都由一段一段拍子的小段直线描画构成,圆弧灵活生动,充满活力,同样的形体美感在宜兴紫砂中已经升华为一种技道合一的境界,宜均艺人的高超工艺,也有着同样的境界。宜兴均陶的缸、瓮、瓶、盆,大多在里面清晰地看到里手槌的痕迹,釉下或露胎处也有拍打印纹,里外一体的配合和坯体的紧实感,古朴自然,成为宜均的一种特色。紫砂是无釉的本色之美,宜均是包裹在釉下的造型结构美。在宜兴均陶技艺中,形成师承以及经验传授,而对于技艺的认知,成为评价均陶美感的一个方面。因此慢轮泥片拍打工艺是宜兴均陶美感形成的要素之一。

宜兴均陶在历史发展中,在造型语言上还形成了线和沿的特色表现。

宜兴均陶的造型,在肩部或是颈部会运用起线的装饰,有时一圈鼓钉,所用有勒线工具,一般称为勒只等,在紫砂陶工艺中有相类,而口沿部分最为出彩,泥条卡把,就是有各种类型的沿口,纯用布、皮革、白铁皮等工具徒手捏出,一气呵成,一条口沿的宽窄厚薄,形状的美丑,气势的雄强,成为陶工比较高下的一个重点。有的宜兴均陶大缸,仅仅一条口沿,就足以打动观者,那些卡 勒工艺中形成的痕迹以及颗粒质感,烧成时裸露的火色,釉滴,充满泥的韵味和陶的厚实力量。口沿和线条在施釉后的造型骨架中是精气神的重要元素,宜兴均陶艺术的工艺特色,构成了美感的源泉。

图2 清灰蓝均釉兽耳瓶(图片来自宜兴陶瓷博物馆残片 藏品)

而宜兴均陶中的堆贴花装饰,是陶瓷艺术胎体装饰中提炼升华而成的产物。揉制澄练色泥,或精选精制本色陶泥,细腻地感觉泥坯的干湿和强度,运用指法,捺、搨、钦撕......运用角度、力度,泥的厚薄以及形体的转折变化,同时又要将图案构图表现完善,具有中国绘画神韵中气韵的表现法,轻重缓急,顿挫急转,堆积晕染,艺人在装饰中将泥的潜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3 贴花 口沿等见 宜兴均陶龙头荷花缸 明代(图片来自宜兴陶瓷博物馆残片 藏品)

均陶用当地陶泥以及泥片成型工艺,泥坯上釉以及堆贴花装饰,在泥上做足了文章,在泥的呈现中表达工艺技艺和美感,形成技艺的高下精湛以及美的不同层次。线条美造型美等形式美感蕴含于拍打等工艺中,展现宜兴陶土泥性,展现丰富的艺术韵味。泥韵的审美,在宜兴均陶艺术中沉淀为于众不同的一种特质,宜兴均陶烧成温度一般在1220度以上,属于上釉陶,在内在质感肌理和外在形式表情上,与生俱来具有陶的一些基本语言。宋金钧瓷确实达到艺术的高境界,宜兴均陶在面世时给人的感觉是类钧,或者可以说出发点就是仿钧。古董界“家有万贯,不若宋钧一片”的说法,也说明好的钧瓷之崇高地位。但是宜兴均陶于运用拍打等日用陶工艺构筑造型和用独特配方釉进行釉装饰 ,运用胎体与饰泥的结合力,进行堆贴花装饰,在工艺和艺术语言的发展中,并没有一味追求钧瓷的审美感觉而去弱化陶的本质语言,而是不断强化陶的语言,强化宜兴地区的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的艺术语言。宜兴釉陶,清宫旧藏直接称为宜兴挂釉器,也说明了它的与众不同。这是十分可贵的,也说明宜兴均陶在艺术审美中有着自己的意境追求。

宜兴均陶施釉,是独特的生坯上釉,与需要上护胎釉的广均以及素烧后上釉的钧瓷相比较,由于宜均生坯强度大,可以泥坯上釉,有生坯上釉的泥性条件,釉浆与生坯的结合是泥与泥浆的结合,吸收后几乎是一体,釉和泥坯的融合吸收更为紧实贴体,而素烧后的上釉方法一般都需要补水来帮助釉与胎体的结合。更有趣的是,宜兴均陶釉的配制,是运用土骨、窑汗、河泥等当地材料土法配制,就是泥浆釉,(如一些土釉,基本直接运用富含磷、钾、硅的淤泥),明代青灰釉堆花大缸,清代铁红釉堆花大缸等,即使采用水塘中含钙量高的泥浆或者在添加一些太湖边含铁量高的泥浆,直接配制而成。宜均中灰蓝色釉最为著名,也是非常特殊,在两种泥浆釉基础上,添加“窑汗”(一种江浙皖交界丘陵地带馒头窑用松柴烧石灰的窑,窑顶上的结晶物)相关成分 。宜均釉烧成中造成的二液相分离中的乳光釉效果,粗看似有着禹钧的效果,细察釉中变化万千,历史上曾经作为名窑出现的欧窑、 葛窑,留下许多美誉。一些没有融化的窑颗粒,在灰蓝色的乳光中有白色小颗粒浮现;含钙高,使得釉的流动性强,釉色柔和变幻,蓝色的各种深浅层次形成在同一色调中流淌,而白色小点形成微妙的蓝釉层中的白色小肌理,有时陶工会故意抹一下釉浆,增加流动感。釉色肥厚丰腴,柔和厚实,变幻流淌,形成色调素雅变幻,釉层醇厚润泽的独特美感。

图4 -1 写意花鸟鱼兽贴花图案

图4 -2 写意花鸟鱼兽贴花图案

在宜兴均陶的釉色中,不但是有“泥”的韵味,更重在表现出陶的本质。

不同于钧瓷的还原烧成,宜均是氧化烧成,与广均的釉料配方相比,宜均重磷、 钾、钙等元素,而且陶土含铁量高,白色的小颗粒明显,灰蓝釉,月白釉,老红釉等等釉色没有广均那么艳丽,而是呈现内敛的柔和光泽,加上甲泥和白泥,一个色调深沉,一个细腻而灰白,作为釉色的底色,烧成的釉色没有冰冷华贵或艳丽质感,而是敦厚,稳重润泽含蓄和亲近的感觉,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过去在龙窑中烧成,更为和润,富有陶的质朴之感。宜均釉,属于乳浊釉,具有丰富的色相,流淌性强,釉层厚,这些特点,是运用当地材料配釉后形成的特色。在日本人间国宝加藤土司萌(1900--1968)的文章中,他用陶艺家的思考,写到:“宜兴丁山的海鼠釉极具特色。近年来,我国信乐烧也对此下了功夫,烧的不错。但是比中国的制品还差很多。大体上说,信乐烧使用比较白的胎土,在白胎上先涂一层铁彩后再施天蓝釉来呈现蓝白斑斓得釉色效果。中国的东西不然,在含铁甚高的素胎上挂一遍釉就搞定了”,(《支那与朝鲜之陶业视察》暂译名。)宜兴均陶的釉色,与其他单色釉相比,有时一眼就能区别,是在于釉的醇厚和润泽和丰富。

宜兴均陶在发展中没有一味模仿钧瓷,钧瓷还原烧成的铜红斑窑变以及坯体上釉留下的蚯蚓走泥纹肌理,这些被推崇的美感特点,在宜兴均陶中并没有效法,而是孕育自己的美感,将单色颜色釉陶的陶之本质美展露,在今天看来,这些几百年来陶工的坚持,也不啻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灰蓝釉色,只看一眼,我便被它表面那种充满张力和变化的釉色吸引了,白色和蓝色交织在一起,不同的厚度,不同的浓度,不同的纠缠程度,甚至不同位置的气孔和漏釉淀,都使得器物表面呈现不同的色调,就像是我喜爱的当代抽象艺术”,一位收藏家如此描述(见《宜窑逸色》序)他将上釉陶中的通常被认作缺点的漏釉,也就是一些缩釉,一些突出釉面颗粒小点,这些在瓷器中都是无法忍受的缺陷,他都认为美丽无比,而白色颗粒与蓝釉的交织,形成了丰富参差的视觉效果,让人着迷。也证明了宜兴均陶发展中,有意识地丰富强化这些釉色特点,强化这样自然美感的努力是有价值的,在中国陶瓷艺术的浩瀚中闪耀出自己的光芒 。

泥韵陶润,在宜兴均陶艺术中成为相辅相成的重要审美特质。

泥韵陶润的美感,又源自宜兴窑体系自身,是顺应规律的自然产物。

宜兴均陶艺术在宜兴窑的体系中,与紫砂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紫砂的许多工艺工序和制作工具,在宜兴均陶中都能寻找到雏形。在宜兴蜀山窑遗址考古发掘中,明代末年龙窑烧成中,上釉陶与紫砂器共烧,有些胎土也是混杂的,明代月白釉香炉残片,月白釉执壶残片,残片里面指爪痕迹明显,如果紫砂创始的传说成立,也就是寺僧“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捏筑为胎,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清 吴骞《阳羡名陶录》,(到底是哪座寺庙,又是何人创始,值得研究和探索)。寺僧做出了第一把紫砂壶,那么均陶的初创时期,也孕育了紫砂艺术。紫砂从日用粗陶中精雅化,成为茶与生活艺术的典范,而均陶艺术始终没有脱离民间,同时也创造出雅致文化的高峰。宜兴均陶艺术,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面貌。紫砂与宜均,在宜兴窑体系中,应该是并置并重的重要门类。在宜兴均陶的起源历史研究中,应该结合紫砂相互佐证。宋代以来宜兴地区烧造日用陶器,应该是宜兴均陶的萌芽时期,也是宜兴窑走向陶业专攻的初创。这是一个大课题,在此不再深入。但是说明一点,日用陶的生产是今日宜兴均陶得以成熟长大的母体,宜兴均陶土里生土里长,毋庸置疑!

宜兴均陶艺术,缸瓮盆等均陶民间日用陶器作品,质朴旷达,上面的堆贴花装饰夸张写意,题材通俗抒情,表现出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寄托,表达淳朴感人;而宜兴均陶中,书斋文房陈设器,端庄静谧的造型,飘逸变幻之釉色,表达出静谧以及雅逸之美,这种美感基本可以归于明代晚期文人文化的美感范畴,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同样催生了紫砂艺术。

故宫藏品,文献记载以及出土,可以证明宜兴均陶陈设品的创作,基本可以考虑在明代中晚期之后。具体有作为书房雅供的橄榄瓶、梅瓶、洗、花觚、琮式尊,当然也有书斋常设的茶壶等。其中的筋纹器 、方器等等,只能用泥片成型工艺来制作,装饰上也有着中国传统装饰的各种陶瓷“耳”。色调基本在冷色系列,从白到绿、蓝,安静单纯,造型主要从玉器、三代青铜器以及宋瓷中演绎,雅致古朴。宜兴均陶单色釉陶,与明清丰富多彩的瓷器丰富比美,中国陶瓷百花争艳的时代,这些素静的单色釉,传承着简雅和单纯,传递着宋代以来冲淡自然的美感 。宜兴均陶中陈设器曾经创造的雅致美感,与众不同。

宜兴均陶泥韵陶润的审美特质,来自于宜兴陶器艺术体系自身的发展和孕育,宜兴陶工的创造和革新,遵循了陶瓷发展的规律,其造物思想蕴含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华。

中国古代《考工记》中评价器物的标准,是:“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为良”。天时地利是自然的赋予,宜兴均陶艺术在太湖之滨,,有着千年不断的窑火,这是“时”,有着优质的陶土,是地利和美材,但是,更重要的是有巧思的陶工,能够顺物自然,匠心独运,使得均陶艺术之文和质都充盈丰厚。宜兴均陶在工艺中运用泥片拍打等成型方法,装饰上用精制色泥堆贴花,将陶泥的韵味和陶的质朴雅致作为追求的意境;釉色基本以地产材料配制,单色为主,没有可以追求铜红窑变的固有钧瓷审美,而是另辟蹊径在大自然中寻求材料,将单色釉陶的釉色发展出流淌变幻,雅静静谧的抽象美感和窑火烧成的天然美感,这些是陶工几百年摸索探寻而成。朴素和雅致的艺术风格,从文化属性区分,属于民间文化和文人文化,但是,从陶瓷艺术审美角度去考察,他们都来自宜兴窑体系自身的自觉发展,来自合乎天时地利材美工巧的中国传统工艺思想,蕴含着宜兴陶工对于自然和工艺的尊重和理解。

图5 清代 淡蓝釉抽角双耳瓶

宜均陶工之工巧,总体表现为顺物自然的思想。宜兴均陶艺术美感,来自民间的质朴和敦厚,来自文人艺术的静谧高雅,蕴含顺物自然的工艺思想,在美的呈现中,毫无造作,自然天成。

泥韵陶润,朴雅天成,宜兴均陶艺术基本的审美特质,是均陶艺术值得研究和传承的艺术财富。

猜你喜欢
泥片釉色宜兴
如意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宜兴釉陶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泥片成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及艺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