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中医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学院学工部(处),云南 昆明 650500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的德育,是指教育者参照社会需求,将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轨迹之中,体现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技能实践、心理健康、文明修身、诚信感恩、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其中,职业教育是大学德育教育的一大重要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发展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是连接大学学习与社会需求的一座重要侨桥梁,引导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实现合理就业、立足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校职业教育的逐渐完善改善了大学生整体就业情况,但就业环境的严峻又进一步敦促着高校优化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教育体系。
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1]显示:近3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月收入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且高等教育在毕业3年内回报明显。由此可见,当前高校的一系列职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报告中也表明:在本科毕业生就业中,就业起薪低、工作稳定性下降,就业方向不合理,自主创业存活率低,创业效果不佳等问题较为显著,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仍不容乐观。
在“应试教育”仍普遍存在、“素质教育”被大力倡导的今天,高校作为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启蒙地,其职业教育发展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2];②高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单一、力量薄弱,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够理想[3];③职业教育缺乏创新性、实践性,仅仅归结为一门课程或工作任务来完成[4],缺乏吸引力;④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学习意识淡薄,对职业规划缺乏强烈的主动性及科学的持续性,创新创业观念不强,没有将创业就业思想引导与专业课程建立关联[5];⑤“短期速成”的侥幸心理使学生对职业环境、需求的了解极度缺乏且不够真实,无法在进入社会后较好完成职业需求和自身需求匹配,容易产生抱怨、自责,甚至自卑的心理。
德育答辩是云南中医学院较为有创造性、有特色的一项德育教育工作举措,旨在让学生从思想政治、理想信念、职业发展、心理变化等多方面对大学四年的成长进行反思,将反思撰写成论文,参与答辩以检验德育教育效果,也便于与老师同学共同分享、相互学习。笔者在整理了云南中医学院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论文后,随机选出涵盖了“医、理、工、管”等四类专业的95篇德育论文进行精细研究,发现关于职业意识及教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3.1 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专业就业前景了解不够,多表现出“临时抱佛脚”或“后知后觉”式的职业规划意识。95篇德育论文中,仅15篇明显提及了职业规划、发展等意识,其中只有3篇详细谈及职业规划在自己大学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针灸推拿学、护理学等专业就业前景较为明晰,几乎所有学生都提及专业学习及收获,对专业的理解相对准确,对未来职业选择明确、满意度较高。但有部分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应用心理学等,学生大多在入学时感到迷茫,对专业满意度差,约半数同学未提及或仅粗略提及专业,表现出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和兴趣去了解本专业的就业需求及就业前景,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也无清晰想法,虽有短期实习经历,但未能缓解部分学生在择业、就业及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犹豫和迷茫。同时,很多大学生表现出“临时抱佛脚”或“后知后觉”式的职业规划意识,缺乏职业规划的阶段性、持续性指导,多在进入大三、大四后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易陷被动困境,毕业前夕担负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
3.2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极度缺乏 我校属于中医类院校,与医学相关性较强的专业的学生受传统文熏陶较重,且由于就业前景较为清晰,该类专业学生大多还是以医道传承思想为主,几乎未表现出有创新创业思想。95篇论文中,仅5篇提到了创业经历或思想,有1位同学通过创业提供了4个兼职岗位,1位同学创业失败,1位同学参加过创新创业比赛,其余2位同学认为在积累工作经验后有创业可能。这5位同学来自市场营销、食品科学与工程、中药资源开发等所谓的“边缘”专业。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意识仍然极度缺乏。
3.3 大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参与实践锻炼的途径较为单一,学生对于职业准备的理不够丰富 95篇论文中,几乎每篇都提到“实践”一词,但我校大部分学生的实践经验可简单总结为“班委”、“团委”、勤工助学经历、社团或志愿者活动经历,或参与发传单、促销、服务员、家教服务等简单校外兼职,与社会的真实历练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只有极少数大学生会通过投简历等模拟就业的方式去寻求一份与自己专业或职业规划匹配的工作,由此可见我校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途径依旧较为单一。
其次,毕业前实习也是大学生德育论文中几乎都提及的内容,但因学生在不同岗位对实习的收获程度不同,医学相关专业实习期长、实习目标明确,学生收获和感悟相对较多,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的基础也较为扎实。然而,与医学相关性较弱的专业,实习期相对较短,实习地点、岗位也各不一样, 导致学生在实习后收获因人、因岗而异的情况较为明显,更有一部分学生,大学四年未接触过社会工作,实习时也选择留在学校的一些行政部门或实验室,由此获取的职业准备、职业经验也不够理想。
3.4 学校职业教育不够深入学生心,就业指导的实际作用偏弱 在德育论文中,我校大多数学生都描述了在对专业授课教师或实习带教老师指导下取得的进步及获得的成长,但是,95篇论文中仅7篇明显提及老师在职业生涯设计及就业方面给予的指导和鼓励。另外,在谈到就业时,大多数同学感受到的是就业的压力、选择的迷茫、竞争的剧烈,很多招聘信息、简历制作及面试经验也是来自高年级同学的建议,可见,我校在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的全方位教育和服务上还有待加强。
另外,我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连接机制也有待优化和完善,我校给予学生的实习机会太少,实习岗位接触面比较单一,也导致了就业指导的实际作用停留在经验口述上,对于学生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偏弱。
4.1 重视大学生职业教育相关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比重,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 高校应该就大学生职业教育相关课程对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性提高重视,规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增加职业发展相关教育必修课程比重,同时再以多种形式选修课程加以辅助,充实课堂内容,借助课程 “载体”使学生从学习中充分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制定详细合理的职业规划,建立“职业生涯档案”,记录学生课堂知识的领会、心理测评的结果、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等,并给予具体指导,每个阶段适时制定并结合实际合理微调,便于老师、学生清晰认识自己的职业发展过程,使学生每一阶段的职业教育进展能“有迹可循”,以此来直观地观测其计划与效果是否达成一致。
4.2 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组成应有合理结构,包括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及外请专家[6]。专职人员主要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专职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人员,负责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和设计。兼职人员一般由学生辅导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指导,这部分人员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保障。针对不同类型、方向的专兼职教师,也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7]。至于外请专家,一般负责通过系列讲座报告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如杰出校友、企业家代表、实习单位带教老师等,同时,应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与外请专家、学生与外请专家间的强沟通合作。
4.3 创新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借助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推进实践指导 创新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如采取典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多元化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讲授与训练相辅相成[8]。其次,要从入校时就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参加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比赛,通过“以赛促学”模式培养创新创业思维,鼓励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就业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8-9]。
另外,学校还应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指导教师、专属平台与资金支持。最后,高校要积极与各类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10]。一方面,增加学生到企业 “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就业环境,改变目前实习教学弱化的状况,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建立创业园区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使大学生可以在高校与企业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项目设计及孵化,从而促进知识成果的转化。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了解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企业人才需求方的实际差距,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4.4 提高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强化学生的责任、能力、执行意识,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职业教育应从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开始体现其重要性,不仅在日常教学中强调职业规划意识的重要性,更要在日常的交心谈心、走访宿舍中慢慢渗透,以此提高大学生的重视程度。另外,要强化学生的责任、能力、执行意识[11]。在学习工作中培养端正、严谨的学风、作风、行风,这样做可以行之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执行意识,对他们在职业发展及创业就业中有较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