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雪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刑民交叉案件是司法实践的产物,司法实务和理论界都对其有较为系统的概念界定。一是法律关系的因素,所谓刑民交叉案件,指既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又涉及民事法律关系,且互相之间存在交叉、牵连、影响的关系。二是法律事实说:刑民交叉案件是指法律事实上存在交叉的刑事、民事案件。刑民交叉案件本身不是一个可以统一案件的具体类型,而真正值得研究的是基于统一法律事实而产生的在程序上关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共同产生的冲突或竞合来研究此类案件,而非单一的从诉讼主体、诉讼标的存在牵连关系而就认定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交叉而称其为刑民交叉案件。
司法实务中对于案件的类型化分析使得不同的案件适用不同部门法以及不同程序选择,对于刑民交叉案件,具体的审理程序模式选择在司法实践中盛行三种处理模式。
被害人在遭到犯罪行为侵害后对其造成的直接物质损失可以在刑事诉讼程序进行过程中向被告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同一审理组织在对被告人的公诉案件审理结束之后,在对被害人所提出的民事赔偿请求处理后,对公诉后的裁判结果与民事诉讼问题在一并作出裁判。
民事赔偿和刑事公诉都是有一个犯罪行为的发生而产生的针对一个案件中的两个请求的两种诉讼,但是这两种诉讼都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前者不应该依附于后者来进行,因此就应该在制度设计上就将两个诉讼进行分离。这个模式的思路主张主要是借鉴“英美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彻底分离”。
“先刑后民”模式是在司法实践中遭遇不可避免的困境并且急需理论与实务对其提出建设性的突破,而法学理论界所提倡的借鉴英美法中的“刑民分离”又过于超前,在我国不具有可操作性。“先民后刑”模式则是在这两者之间居于过渡模式。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第4项中是若交通肇事单纯造成财产损失时,需要首先进行民事赔偿,才能具体确定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先刑后民”是国家行使刑罚权减少犯罪,针对刑事判决决定民事赔偿数额,满足被害人需求。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符合诉讼经济,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也可以使罪犯得到公正裁决,但是依然具有不可忽略的缺陷。
公权张扬,私权受损。在刑事诉讼中国家公诉机关来替代被害人进行对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追究,被害人对被告人民事责任的追究要依附于刑事裁判,并且是国家强制性的要求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交叉进行时是由国家规定模式固定化,从而剥夺了当事人对民事赔偿的程序选择权。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刑事审判结束之后才会进入到“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会以自己生活窘迫而无法达到被害人提出的高额赔偿请求,而被害人为了抚慰自己精神就会提出高额的物质损害赔偿,双方很难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即使双方达成一致,民事赔偿的执行“执行难”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的大问题,使得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成为了“空判”。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应负担起被告人不愿支付或者不能充分支付赔偿的代为补偿义务,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先民后刑”因为与被告人的量刑以及他们悔罪有关,因此就会更能达到我们所追求和谐社会的社会效果。被告人在民事赔偿中的积极赔偿行为,作为一种体现被告人认真悔过,弥补犯罪过失,可以将其视为“从轻量刑情节”。积极的赔偿也可以减少被害人的损失,减轻被害人身心及其近亲属的痛苦,从而化解较为尖锐的矛盾。
公平正义是达到社会公众所接受的公平即可。一个被告人积极履行赔偿义务和另一个即使有赔偿能力也逃避赔偿义务的人,我们当然可以认为前者对于后者而言社会危害程度较低,具有悔罪的表现,进行相应的从轻处罚;而相对的也可以对后者进行相应的从重量刑,以示对其拒绝履行赔偿义务的惩罚。
简单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此类案件的处理程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而是多类型案件类型化分析后从而多模式选择,为此类案件的处理可以根据不同案件的分类从而进行不同模式的选择,达到处理案件更为公正、更为符合社会效果的法律制度设计。
[1]何帆.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毛立新.刑民交叉案件的概念、类型及处理原则[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9(5).
[3]洪锡雷.刑民交叉案件的语义分析和处理模式考察[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