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考与建议

2018-01-22 18:40任俊英
农村.农业.农民 2018年20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任俊英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任务仍非常艰巨。

脱贫攻坚取得的主要进展

近年来,河南积极实施精准扶贫,聚焦重点片区、重点县村、重点人群,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关键环节,全力推进,全省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面貌不断改善。

全省脱贫人口显著增多。作为全国贫困人口较多、脱贫任务较重的省份,近年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南省扶贫开发条例》,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有力促进了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至2017年底,河南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2013年698万人减少到221.4万人,累计减贫476.6万人,年均减少95.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8.79%下降到2.57%,551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行列,兰考、滑县先后脱贫摘帽。

资金投入逐年加大。2017年,河南全省投入各级专项扶贫资金132.63亿元,较2016年增长240.3%。全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235亿元,较2016年增长87.3%。至2017年11月底,全省扶贫再贷款余额125.7亿元,使用量居全国第三位。

贫困群众的收入和基本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帮扶领域的不断拓宽,贫困人口的基本保障得到明显改善。至2017年11月底,全省135.8万名贫困劳动力中,转移就业101.1万人。产业方面,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4万个,覆盖贫困人口71.3万人。教育方面,累计投入8亿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13.5万人次。医疗方面,在全国率先建立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实际报销比例提高10.89个百分点;“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就医结算服务,惠及贫困患者138万人次。住房保障上,全年改造农村贫困家庭危房8万多户,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5.21万户危房改造任务。农村低保标准2017年提高到年人均不低于3210元,实现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惠及320万农村低保对象。

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率大大降低。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中部省份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深度贫困地区重点扶持的要求,河南省将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4个国定贫困县(卢氏县、台前县、淅川县、嵩县)定为深度贫困县,将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1235个村确定为深度贫困村,将它们作为攻坚重点。2017年12月,河南省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重点从财政投入、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9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给予重点倾斜。

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河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从提升扶贫质量,打好打赢深度地区脱贫攻坚战角度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精准动态识别能力仍需提升。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和监督机制的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为完善脱贫攻坚数据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各地都在强调精准识别的动态性,但由于识别过程的复杂性和高成本投入,使得一些地区很难做到建档立卡农户的动态调整,再加上个别干部存在的人情扶贫、选择性扶贫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识别精准度和认可度。

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对扶贫投入的资金大幅增加,但由于在现行的扶贫资金管理体制下,资金的使用途径往往被严格限定,“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造成扶贫资金的投向与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扶持资金与产业发展错位,急需扶持产业的资金得不到满足。同时,项目安排“碎片化”和资金投入“撒胡椒面”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扶贫项目因为投入金额有限和地方配套能力不足而难以解决。资金不足导致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标准较低、质量较差,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开发类扶贫产业存在“重前轻后”。目前,精准扶贫政策框架体系已经形成,保障类扶贫的政策效果和手段良好,对总体减贫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开发类扶贫产业过程中,一些地方往往注重对产业前端基地建设扶持,重视项目的促成、落地,而在产业发展中后端的产品加工、结构调整和市场拓展方面扶持力度不够,对项目建成后的后期发展缺乏跟踪,开发类产业扶贫手段需进一步加强。

参与产业扶贫的市场主体积极性不够高。从现实看,政府主导的脱贫攻坚,尽管各级政府发挥的作用显著,但由于受以往各种惠农政策、“输血式”扶贫影响,过于强调政府的责任,往往存在由“政府包揽”直接推进问题,市场主体跟进不够。一些市场主体投身扶贫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较少。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在发展扶贫产业时被动参与,内生动力不足,政府、企业、贫困户等共同参与的有效合力尚未形成。

深度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仍然艰巨。除了4个深度贫困县外,当前全省贫困县中贫困人口大于4万或贫困发生率高于5%的县还有14个,非贫困县中贫困人口大于2万或贫困发生率大于3%的县还有12个。深度贫困地区不仅表现为某一时间点上的收入水平低下与物质匮乏,更表现为相当时间段上贫困的“顽固性”,具有长期性和代际性的特点,难以在短时期内摆脱贫困,或脱贫状态不稳定,容易再次返贫。

加快推进脱贫攻坚的对策建议

当前,河南省脱贫攻坚已经由全面推进帮扶向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进入到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目前剩下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因此,要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必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强化攻坚措施,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党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要求之高、把关之严前所未有,是一项极其重要、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上来,统一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来,统一到党的宗旨上来,坚决把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履行好、落实好。

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增加投入是脱贫的重要保障。一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要着重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新增的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应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各部门安排的惠民项目也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要通过各种措施,形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二要加大转移支付规模。各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转移支付规模,省级财政、对口扶贫地区也要相应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三要调整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能,撬动私募、众筹、慈善等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四要探索改善资源分配和利用方式。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基金化管理试点,实现扶贫资金专业管理、精准投放、循环使用、收益持续,解决好谁来用、怎么用等问题。要探索金融部门进一步参与和支持脱贫攻坚的政策、产品及其组合,推动金融扶贫政策和产品更加切合精准扶贫的实际和需要。

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实施产业扶贫,一要科学制定扶贫规划。根据贫困地区特点、基础条件和贫困人口情况,注重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相衔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户一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差异化发展。二要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分析市场供需变化和产品价格走势,选准发展前景好、预期收益高和区域性、特色性显著的产业项目,着力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区域性公用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要合理选择产业项目。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并且要把产业发展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四要把共享理念贯穿到扶贫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引导贫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加强合作,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订单帮扶等模式,让贫困户直接融入产业发展链条中去,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分享产业经营红利。同时,还要坚持政策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多方发力,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扶贫要同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贫困既是一种物质现象,也是一种精神现象。个别贫困人口越扶越穷,其原因是穷在了志上,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与信心,以至形成了一种无奈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扶贫重在扶志和扶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只有从思想观念上立志、有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引导,激发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充分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和内生动力,努力实现从自卑到自信,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积极整合扶贫力量。精准扶贫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资源,如果仅仅依靠国家投入,不仅成本巨大,而且难以持续。当前各方面的扶贫力量比较繁多,有中央部委层面的,有地方层面的,也有机关的、企业的、科研院所的、社会团体的等。如果各行其是,势必会力量分散,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各级政府要建立一个整合平台,既将国家、社会的资源聚合起来,又将农民所想、市场所需和各方所投有机联结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到一块,使外部资源与内部要素有机结合,发挥集中优势、整体效能,从而实现扶贫资源规模的效应。

建立扶贫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对扶贫工作要采取扁平化管理方式,切实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扶贫资金的覆盖面与受益面。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约束和退出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干部树立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政绩观,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来。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体制,项目审批和管理监督要下沉到县,把钱用在刀刃上。拓展金融扶贫的渠道和方式,鼓励金融扶贫创新,让贫困地区老百姓享受到方便快捷、成本低、服务优的现代金融服务。要把从严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工作报告制度、责任制度、考核制度、督查巡查制度,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要坚持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脱贫计划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既要切实完成年度减贫目标任务,又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严肃处理,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要依法从严惩处。要把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平台,选派专职工作队伍充实到贫困地区所有贫困村,确保不脱贫不脱钩。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