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视域下社会主义本质论探析

2018-01-22 17:32唐圆梦
桂海论丛 2018年1期
关键词:两极分化生产力共同富裕

□ 张 华,唐圆梦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总结中国、苏联和其他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蕴含着共享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共享发展的首要前提;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共享发展的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目标。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共享发展的首要前提

邓小平认为,我们以前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到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当作社会主义本质而加以固守,试图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设意识形态上的社会主义,这是不现实的,因而他主张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建构以现代化产业为基础的现实社会主义。但也有人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所有社会形态的共性,不能以此作为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据。

社会形态的划分本应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作为依据,邓小平针对生产力落后而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长期困于一大二公生产关系的观念束缚,回归到唯物史观的第一原理——任何生产关系包括公有制在内都没有道义上的优先性,它们统统都是生产力发展的手段,都必须接受生产力发展的检验和审判。也即是说评判是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准,首先不是无剥削、无两极分化、绝对平等的道义和道德标准,而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一切空想社会主义、农业或小生产者社会主义、绝对平均主义、民粹主义的本质区别。而生产关系标准和道义标准,则是社会主义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国首先是要划清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而不要拒绝包括市场在内的发展生产力的手段。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符合中国发展的时代需要和中国人民的真实需求。如果以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这一唯一真理(价值)标准来检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经得起检验的“是”了。

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迈斯纳说,邓小平“回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正统观点上。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强调,高度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前提,而社会主义又被视为多少是大生产发展的自然产物”[1]。但他又问道:“‘社会主义’实际上已同现代化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等同起来……如果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发展生产力’,那么,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区别又表现在何处呢?”[2]邓小平继承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批判了“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伦理社会主义。他之所以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他强调社会主义要给予人民物质利益,要为实现共享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63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首要物质前提。只有当生产力获得充分发展时,才有可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供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这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共享发展的途径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提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旨在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本质区别,那就是没有剥削,没有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享发展和公平正义。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曾用平等的观念取代封建社会的特权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平等公正的向往与追求,相对于封建社会而言,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只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广大无产阶级并不享有真正的平等权,其倡导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并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在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下,在资本至上的逻辑下,资本家唯利是图,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尽可能榨取最多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与广大无产阶级之间并无平等可言,而是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非正义性暴露无遗。马克思曾多次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非正义,并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这种非正义的社会制度,建立一种更能凸显公平正义的新型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1985年3月,他在一次讲话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1111986年9月,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问中又指出:“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来越富,穷得越来越穷。坦白地说,我们不会允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3]172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论中。1993年9月,邓小平在与弟弟邓垦的谈话中又进而指出:“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4]邓小平的这些谈话一方面体现了他对社会上已存在的贫富悬殊现象的忧心忡忡和高度关切;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对共享发展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他深刻认识到阶级的分化和剥削的存在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只要出现两极分化,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并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导致社会混乱。因此,要想实现共享发展、共同富裕,要使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进而消除两极分化。而要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邓小平认为应始终坚持两个原则,即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的根本原则。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才能尽可能避免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发生,才能确保共享发展的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途径。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综合国力日渐增强。我国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要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包括对民主政治、公平正义、精神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多维度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另一方面,虽然我国GDP总量大幅增长,但是我国生产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等,因而要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关键在于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途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此来缩小城乡差距;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此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区平衡发展;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使各种产业得以平衡发展;“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从而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求生存和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决杜绝“血汗工厂”之类的无止境的残酷剥削,坚决杜绝克扣工人和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发生,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享发展;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总之,无论是邓小平还是习近平都充分认识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和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个人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有可能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目标

邓小平强调致富,并不是只让少数人富起来,而是要让广大人民共同致富,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目标。从经济伦理的视角来看,共同富裕是经济发达与社会公平相统一的产物,它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具有伦理意义[5]。“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统一,就是共同富裕。”[6]

首先,共同富裕就是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同创造劳动成果,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劳动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对此,邓小平曾多次强调这一点,他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3]149“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3]155“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3]172总之,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通过制度规范每个人的致富行为,首先让一部分人通过合法诚实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民致富。其次,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西方功利主义为价值导向,为了个人致富和追求经济利益,可以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而不择手段,唯利是图,这样必然导致西方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价值观的异化,从而出现资本家物质富裕与精神贫穷并存的局面。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这种生产关系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始终强调社会公正,虽然主张一部分人利用有利条件先富起来,但个人致富行为必须是在法律和道德许可范围内进行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通过制度规范个人的致富行为,让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既利人又利己,社会主义社会既讲物质文明,也讲精神文明,追求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再次,“共同富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中国式表达”。[7]在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又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共同富裕是实现共享发展的终极目标。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突出强调要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习近平总书记也同样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他指出,要真正实现共享发展,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教育公平;二是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三是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努力使全体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四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真脱贫,脱真贫,真正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既同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内在一致性,又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共享发展的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共享发展的途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终极目标。

[1]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杜 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590.

[2]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张 宁,陈铭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1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5]李安义,李英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再谈“共同富裕”内涵及实现方式[J].理论探讨,1996(6):53.

[6]武 晟.论邓小平以共同富裕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公正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5):30.

[7]吴向东.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价值维度[J].山东社会科学,2014(11):30.

猜你喜欢
两极分化生产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农村八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两极分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如何抑制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