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系肿瘤研究室,江苏 扬州 225000
近年来,全球恶性肿瘤的总体发病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1],其中以消化道肿瘤尤为突出,我国恶性肿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2],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
刘延庆教授躬耕杏林数十年,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有丰富经验,特别是对运用中医药治疗肿瘤有个人的独到见解。现将刘延庆教授对消化道肿瘤的认识和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中医认为正邪和虚实[3]是造成肿瘤发生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医宗必读》曰:“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外证医案汇编》云:“正气虚则成岩。”可见正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与防治肿瘤的根本动力。当机体正气不足,难以御邪时,易被邪气所侵,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谓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认为肿瘤辨治的一般规律应为:“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浸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即在采用扶正和(或)祛邪的原则治疗肿瘤时,既要注意在疾病变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一般证候,又要注意在不同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特殊证候,权衡机体与肿瘤之间的关系。
刘延庆教授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正气虚损和邪毒内侵关系较密切,并提出了“癌毒[4]”的观点。癌毒是导致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既不同于六淫邪气,也不同于一般的内生五邪和气滞、血瘀、痰结等诸邪,而是由于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了五脏六腑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运行失常,从而引起气滞、血瘀、痰结、湿浊、热毒[5]等病理变化,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凝聚、邪毒蕴结、正气亏虚,进而产生的一类特殊毒邪。此外,中医学认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联络,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脾主升清,若升清不能,则气血生化无源。而消化道的恶性肿瘤多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毒邪入侵。因此刘师提倡用扶正抑癌的原则来治疗消化道肿瘤。
2.1 扶正抑癌 在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上,中医药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促进手术恢复,防止或延缓肿瘤的复发和转移;②减少放化疗产生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③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其生存期[6]。刘延庆教授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方面常用黄芪、熟地、当归、萸肉、丹参、红景天、墨旱莲、半枝莲等中药扶正,提高人体的正气以抵抗外邪;石上柏、半夏、南星、莪术、三棱、红豆杉、白毛藤、野葡萄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苦参、全蝎、乌梢蛇、白花蛇等中药抑癌,直接攻毒以达病所。对不同的肿瘤患者,又按照中医学“三因制宜”的原则,辨证论治,临证加减。刘延庆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发现,胃癌早期多属血瘀热毒,常加用丹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姜黄、蜂房、地鳖虫、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期多属阴虚有热,常加用蒲公英、夏枯草、重楼、女贞子、旱莲草、玉竹、赤芍以清热滋阴;后期则多属气阴两虚,常加用黄芪、太子参、白参、石斛、玄参、鳖甲、山慈菇以滋阴益气。而大部分肝癌的患者表现为气滞血瘀,早期以气滞为主,随着病情进展,血瘀征象加重,故刘延庆教授在治疗中注重理气兼活血,常应用三棱、莪术、丹参、赤芍、平地木、三七、王不留行以理气活血,祛瘀生新,恢复气血运行。
2.2 注重兼证 肿瘤患者除重视扶正治疗外,还应当注重兼证的治疗。《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顽痰、逆气。”故久病瘀血,舌苔瘀紫者,常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顽痰盛者,常用海蛤壳、瓦楞子化痰消积;气逆上冲者,常用旋覆花、代赫石降气镇逆;热盛津伤者,常用白花蛇舌草、菝葜、半枝莲、山慈菇、白英清热解毒,和胃降逆。食管癌患者因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常有呃逆呕吐、嘈杂反酸等胃气上逆的症状。因此刘师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将“化痰下气”贯穿始终[7],善用陈皮、青皮、木香、厚朴等理气行气的药物,使气机升降和顺,推动水湿运行,则痰无以为生。同时配伍锻牡蛎、海螵蛸、桑螵蛸等制酸止呕。若心烦则加焦山栀、川连;失眠则加酸枣仁、合欢皮、首乌藤、茯神;因化疗药物的使用,纳谷不香则加焦楂曲、炒谷麦芽、鸡内金,皮肤瘙痒则加地肤子、赤芍[8]。
此外,针对血液高凝状态,多用三七、蒲黄、茜草、赤芍、生地等凉血活血;针对白细胞数目减少,给予红景天、当归、熟地、何首乌等补气补血;针对胆红素、转氨酶升高者,酌情加大黄、茵陈、贯众、五味子、鸡骨草等降酶保肝之品。
2.3 调节体质 对于晚期体质较弱的肿瘤患者,在运用地龙、僵蚕、全虫等虫类药时,减轻用量,合理配以扶正药物,做到扶正与抑癌共治之。在癌症的转移防治中,中医学认为要“先安未受邪之地”,即认为癌症最易攻击人体虚弱的部位。因此刘师在治疗原发肿瘤的同时,常会兼顾对转移部位或疑似或可能转移部位的治疗,加强人体对肿瘤的防御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例如食管癌患者易出现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肺转移。故淋巴结转移者为痰湿流注,治当加百部、海藻、地龙,加强化痰祛湿的作用;肝藏血,肝转移者多见血虚,治当加白芍、当归、萸肉,加强补肝血的作用;肺主气,为储痰之器,肺转移者表现为痰湿不化、气阴不足,多用黄芪、百合、麦冬、白英、煅海浮石,加强化痰散结、补气养阴的作用。若患者多脏腑转移,则提示元气大虚,多用十全大补丸以大补元气。刘师在对食管癌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外,对体质较差、气虚乏力的患者常建议患者进食鳝鱼汤[9],调补气血。
2.4 特殊用药 在治疗肿瘤中,刘延庆教授习惯使用红豆杉、红景天两味药。原菲等[10]通过对红豆杉多糖成分进行分离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姜建伟等[11]研究表明红景天的抗肿瘤机制虽尚不清楚,但对肿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整个消化道肿瘤在扶正抑癌的同时,还要注意对脾胃功能的调治,加陈皮、茯苓、霍香、佩兰、草果、苍术、白术、生苡仁、姜半夏等以健脾益气。
对于肿瘤患者,刘延庆教授常嘱患者另服三七粉,晨服 3 g。三七中的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PNS)可通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或转移,诱导肿瘤细胞调亡,增强和刺激机体免疫功能等起到抗肿瘤的作用[12]。可燕等[13]通过裸鼠尾静脉成瘤实验表明,三七根和三七花总皂苷具有抗肿瘤细胞诱导血小板聚集的能力,具有潜在的抗肿瘤血行转移能力。《本草纲目新篇》记载:“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气补血药中则养神”。王珍等[14]研究表明,三七素可能影响大鼠的凝血系统、血小板聚集和纤溶系统,以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促进血小板第 I 相和第 II 相的聚集,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形成血栓而达到止血的作用。
2.5 饮食调畅 对于消化道肿瘤的患者更要注意饮食的调控。刘师认为肠癌的发生也多与肆食油甘肥腻有关,结直肠癌患者在饮食上应当注意清淡,不要摄入过多的高脂饮食,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白菜、萝卜等,可刺激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此外,刘延庆教授认为从情志入手,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可改善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适量适宜的运动,加上合理的膳食,能够提高机体对疾病和外界环境的抵抗和适应能力。
患者,男,68岁。2016年3月2日因上腹部饱胀不适于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胃镜病理示:(胃底)腺癌,(距门齿40 cm)腺癌。遂于2016年3月8日在该院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全胃)腺癌,低-中分化,侵及全层,可见脉管内癌栓,上下切缘未见癌累及,第12组淋巴结、胃大弯淋巴结(0/2,0/7),胃小弯淋巴结(10/20)。术后全腹部CT平扫:1、胃癌术后改变,吻合口下方壁稍后;2、肝脏钙化灶;3、左肾上腺稍粗;4、双肾小囊肿;5、肠系膜周围淋巴结增大;6、前列腺增生、钙化;7、盆腔少许积液;8、L2椎体压缩性改变;9、两肺少许陈旧性病灶。2016年4月6日予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化疗一周期,后因替吉奥过敏,4月28号改予卡培它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一周期,过程顺利。2016年5月19日复查胸部CT示:1、胃癌术后改变,吻合口下方壁稍后;2、肝脏钙化灶;3、左肾周围渗出;4、双肾小囊肿;5、左肾上腺稍粗;6、肠系膜周围淋巴结增大;7、前列腺增生、钙化;8、盆腔积液;9、L2椎体压缩性改变;10、两肺少许陈旧性病灶;11、肺气肿,肺大疱。较前片左肾周围高密度影为新增,盆腔积液增多,且肌酐偏高考虑为肾功能不全,经肾内科治疗后好转,后停止化疗。癌胚抗原:5.54 ng/mL糖类抗原199:19.9 U/mL。
患者此时为胃癌术后化疗后,病情稳定,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咯痰,无胸闷心悸,无腹胀腹痛腹泻,稍乏力,纳谷尚可,二便调,夜寐尚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遵“扶正抑癌”原则,拟健脾益气,化痰利湿为治法,处方:黄芪30 g,熟地15 g,当归10 g,五味子6 g,枸杞10 g,山萸肉10 g,藤梨根30 g,白毛藤30 g,鸡血藤30 g,野葡萄根30 g,黄精15 g,石见穿30 g,制南星15 g,大贝母15 g,菟丝子15 g,淫羊藿15 g,枳壳10 g,苏梗10 g,炙甘草3 g,红景天15 g。14 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2 次温服。患者坚持服用中药至今,以上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未诉特殊不适。2016年8月11日查胸、腹部CT示:胃癌术后改变,胸、全腹部未见明显转移征象。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CA50正常。患者目前病情稳定,至今已近1年。
按语:刘延庆教授将 “扶正抑癌”贯穿胃癌治疗的始终,在健脾益气、化痰利湿、解毒散结的基础上,依据患者的不同治疗阶段,按照整体观念以辨证施治。初诊扶正固本为主,兼予解毒抗癌。黄芪、熟地补气健脾,当归、山萸肉扶助正气,枸杞、菟丝子滋补肝肾,枳壳、苏梗顺气化痰;白毛藤、野葡萄根解毒抗癌,藤梨根、石见穿、淫羊藿祛风除湿,五味子养阴固精,鸡血藤活血化瘀,黄精补脾益气,制南星、大贝母散结消肿,枳壳理气宽中,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既能针对疾病的主要病机,又能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以上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患者至今服药已近1年,目前病情稳定,精神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