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视角浅析《雷雨》的悲剧性

2018-01-21 16:27解梦周
牡丹 2018年2期
关键词:侍萍鲁侍萍周朴园

解梦周

《雷雨》是曹禺在1933年创作的多幕话剧,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作品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第二幕是全剧的重点场次,着重描写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分离三十年重逢时的思想性格冲突,其中还交织着周朴园和繁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还集中地塑造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命运。周朴园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品主要通过三条线索、三种矛盾冲突来揭露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虚假伪善和心狠手辣的反动本色。

《雷雨》,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不平静。它展示了一出人生大悲剧,体现了命运对人的摧残与捉弄。一是色彩鲜明的人物个性:专制的封建大家长,充满激情与热情的青年,被爱情害苦的女人,堕落的公子哥。二是跌宕起伏的情节:看似平静实则混乱的家庭,还有不为人知的身世之谜。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情与爱都荡然无存。曹禺以雷鸣电闪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家庭的种种,抒发了自己的愤懑,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本文将以周朴园为例进行分析。

周朴园是故事的核心,一切的悲剧皆因他而起。他是剧中的中心人物,这部话剧塑造了一个鲜明的新兴资本家形象。早年的留学经历让他有一定的自由平等思想,然而时代的影响、门第的桎梏,使他的封建思想始终占了上风。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和处理罢工的手段等。他放弃了侍萍,娶了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有意地将那个热情的自己抹去,将那段激情的岁月抹去。他放弃的不仅是侍萍,更是自己。他像一个懦弱无知的俘虏,被时代的黑暗面吞噬,从此踏上了归顺之路。于是,所谓的名利、秩序在他的内心扎根,人伦亲情在他眼中已是虚无。他卑微地跪在旧社会腐朽思想的脚下,静静地臣服。罪恶的因子流窜于他的血液,情感扭曲,人性淡漠。周朴园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鲁侍萍、繁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有着资本家有城府的一面:阴险,狡诈,虚伪。他的阴暗面是由儿子鲁大海透露出来的,这有些讽刺,就像周朴园所说:“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励罢工,反对我!”可笑吧,如此相近的血脉却活生生被分裂成两个人,命运血肉模糊。然而当他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他还是说了“你?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这种无情的话。丑陋的嘴脸一览无遗。他甚至为了利益,不顾工人的死活。他看起来如此十恶不赦,背弃爱情,不顾亲情,追逐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他贪婪、残忍、唯利是图,“只要能弄到钱”“什么也做得出来”。

鲁侍萍和繁漪代表了周朴园的两个不同时期。侍萍是一个窗口,展示的是周朴园年轻的历史;繁漪是另一个窗口,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而他与鲁大海、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在家中,他就是权威,不容他人置疑。他用伪善的面孔去尽力维护自己的秩序,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许是命运对他的惩罚,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让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当周朴园阴差阳错道出事实,本该在侍萍的无奈下了结的一切,却以三个生命的完结而终场。在那个电闪雷鸣之夜,一切真相大白,现实残酷地狞笑,唯有死亡是舒适的温床。四凤和周萍相继自杀,暗恋四凤的周冲同时触电身亡……

“周家有如一口大棺材,是个可以闷死人的地方。”有人如是说。周家也是一口枯井,埋葬着许多被命运作弄的枯骨。周朴园是一切的开始,是始作俑者。他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他遭受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痛苦。他尽力伪装的伪善面孔被无情揭开,他尽力维护的秩序被无情打破,一切都按着他不如愿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对他最好的惩罚。然而,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却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在老人身上,人们看不出强硬的个性,他的眼睛平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那是落寞,是悲哀。

周朴园的一生就像是一道灰,沉郁得让人窒息。那是一个大写的“悲”,压抑得连眼泪也流不出。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从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朱红色的大门,门里门外徘徊着两代人的感情纠葛和两个家庭之间的恩恩怨怨。三十年的爱恨情仇,三十年的煎熬折磨。有人苦痛悲哀,有人追忆过去,更有人悔恨终生。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遇上了错的人。这样的一个家庭注定是个悲剧,也注定走向灭亡!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以20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它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他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懣,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周恩来曾这样评价《雷雨》:“作品反映的生活合乎那个时代,这个作品保留下来了。这样的戏,现在站得住,将来也站得住。”

《雷雨》在这种社会现实下应运而生,周朴园成为毁灭一切的导火线。剧中充斥着矛盾:周朴园与家人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也代表着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对抗。于是,悲剧的意义就更加深刻和突出。剧本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有人说《雷雨》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成功地概括了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前后三十年的腐朽堕落的历史。曹禺的作品从不让人失望。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一场命中注定的雷雨,一场无法回避的悲剧,将人世间一切的丑恶揭露开去,但灰暗的色调终将抹去,雷雨过后,新的生活还要继续。《雷雨》,好一场雷雨,于黑暗中诉说了一个家庭的悲剧,毁灭了一个人性的扭曲,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它是一场暴风雨,是一场文字的雷雨,字字血泪,掷地有声!

猜你喜欢
侍萍鲁侍萍周朴园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如何看待《雷雨》周朴园其人
——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分析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雷雨》(节选)
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