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兰
我国园林设计建造艺术从商代开始萌芽,秦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除建造宫室外,还建造供娱乐休闲的宫廷园林。唐宋园林建造的規模比以往更加宏伟,但私家园林从六朝到唐宋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古代园林设计营造是达官贵人享乐生活的需要,然而经过历代造园工匠师的创造,设计营造诗意优美的环境,积累了丰富、宝贵的造园经验,形成了独具中国人文特色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质量、数量、规模都超越任何朝代。人们以绘画诗文作为蓝本来进行意境设计,创造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园林。
一、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鼎盛时期,这时期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多与皇家休闲离宫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离宫建造在城市郊区,建设在城内的园林宅园规模很宏伟。其总体布局因地制宜,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巧夺天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富丽堂皇、豪华宏伟。绘画和文学艺术成了园林艺术的蓝本,所建之园步移景迁,充满诗情画意。
明、清皇家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同时花费巨大的人力与财力不断地建造供享乐休闲的皇家园林,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而达到高潮。皇家园林集中于政治中心北京,有御苑如故宫御花园、乾隆花园及三海,也有建在郊区的离宫如颐和园、圆明园等。还有行宫,其中承德避暑山庄规模巨大。包括北海在内的西苑,是明清时代皇城内规模最大的园林。追溯西苑历史,它曾是辽代的“瑶屿行宫”。元世祖以它为中心,修建大都,在太液池的两岸建造宫殿,将宏伟的宫阙和秀丽的水上风光有机结合,这里成了皇城后花园。明、清两代皇家就是在此基础上营建水榭亭台,堆山理水,景色更加优美宜人。
西苑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园林典范。水作为园林主体,以俊美的琼岛作为中心。长桥卧波,湖岸蜿蜒,一洗宫廷庄重、呆滞之感,使人仿佛进入仙境。
明、清的离宫主要在政治中心北京西郊。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水道纵横交错,经过历代的不断开拓营造而越发精美,禅林佛寺,点缀其间,一直成为贵族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又经过明、清两代不间断的大力兴建,涌现出畅春园、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颐和园等闻名遐迩的园林精品。
颐和园在北京西面,四周玉泉山泉水汇集成翁山前的西湖,翁山前有长堤直延,盛夏湖中遍开莲花,山上建有圆通寺,西山若隐若现,湖光山色,使人流连忘返。清乾隆时期建造了以翁山西湖为主体的清漪园大规模工程,并将翁山改名为万寿山,西湖名为昆明湖。工期长达15年,大兴土木,在后湖建造仿江南的临水街市,已达今天规模。
颐和园作为皇帝的离宫,集南北园林和建筑之长,精心设计。按使用功能不同而划分政治活动区:仁寿殿;生活区:乐寿堂、玉澜堂以及德和堂等,还有游览区:万寿山、昆明湖。政治活动区使用庄严的殿堂形制又不失活泼气息,装饰富丽奢华,设置假山,遍栽花木,与园林相映成趣。万寿山和昆明湖是全园的主体,利用天然地势精心营造。昆明湖北岸的万寿山从前山下到顶设置了气势恢宏的建筑群,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层层叠叠。在主体恢宏建筑的两旁设置了风格不同的楼台阁宇,登上高楼全湖美景尽收眼底。这些华美的殿宇,以完美的形制和华丽的色彩与山势和葱郁的绿植相辉映,构成了壮美的景色。万寿山前水域辽阔的昆明湖,让人心旷神怡,遍栽桃柳的长堤将湖面空间划分为三部分,风格各异的桥互相连接,形态和色彩极具变化。利用借景的造园手法将西边的玉泉及西山诸峰揽进园来,扩大了视野,使景色更加壮美。颐和园的后湖后山保有参天古树,曲径通幽,宁静优雅。湖滨和环山设置了很多精美的亭台楼榭及精美庭院。其中后湖谐趣园最为突出,湖水清澈,曲折的游廊通往各处亭榭,颇具江南风情。
遭八国联军破坏而成废墟的圆明园,是清代园林的杰作。圆明园自康熙年间开始建造,建造共延续150多年,共有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三部分,五千多亩的园区,景点共有一百多处,不愧为“万园之园”。其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建筑艺术和技术水平上都超过颐和园。圆明园建筑布局合理生动,形式丰富。圆明园还建造了西式建筑群,并覆以中式的彩色琉璃屋顶,楼前装置了人工喷泉,将中西建筑形式有机融合,或庄重富丽,或清幽淳朴,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清代皇帝的另一行宫就是位于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每到夏季,清朝皇帝会在这里避暑,进行政治活动。在康熙和乾隆的前后八十年间,他们修建了宫廷、狩猎的围场、庙宇等活动场所。这里重峦叠嶂,群山环抱,恢宏广阔,富有天然野趣。宫殿区,以澹泊敬诚殿为中心,全部采用木结构,原木不加彩饰,庄严凝重又古朴。山庄的湖区风景,营造江南景色,平原区的万树园,绿草成茵,古木成荫,麋鹿成群,颇具野趣。山庄外东面和背面的山麓中建外八庙,风格独特的庙宇形成的建筑群甚为壮观。
二、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
明代和清代是我国园林设计建造艺术的鼎盛时期,这时期除统治者建造了规模恢宏的皇家园林,商贾巨富和士大夫为了满足享乐生活,在城市中建造了以山水画为蓝本,富有山林野趣的宅院,满足游憩、宴客、居住等需求。宅园建造因地制宜,叠山理水,水榭亭台颇多,配置花草树木创造“城市山林”的意境。明清时期的园林比较集中在北京、苏州、扬州、杭州、南京等城市。其中江南的私家园林最具典型。江南的私家园林大都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商贾和地主建造的,比起皇家园林规模小得多,正因为这样,私家园林更讲究细节的处理和建造的玲珑精致。明清私家园林建筑形式与室内陈设协调统一。室内都会陈设精致家具、工艺品和中国字画。这种室内陈设凸显了我国园林建筑的独特性和欣赏性,营造出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江南私家园林是由建筑、山石、水体、花木组成的精美艺术品,它再现了自然山水的美,巧夺天工而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迹。清代的私家园林多集中在繁荣的城市或近郊,数量远远超过明代,而且逐渐显现出造园艺术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北方、江南、岭南三大园林体系。江南私家园林集中在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扬州、苏州、无锡、南京和杭州等地。如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景、小盘谷、片石山房、何园和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无锡的寄畅园。江南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树木生长旺盛,对优美的园林格调产生影响。江南建筑轻盈空透,翼角高翘,使用了大量花窗、月亮门和廊道,空间层次变化多样。江南园林叠山用石喜用太湖石和黄石,或聚垒或散置,都气势连贯,可造峰峦、丘壑、峭崖、洞窟和曲岸等各种形态。植物配置做到四季常绿,四季有景,季象不同。建筑色彩古朴典雅,粉墙黛瓦,自然原木,格调清新。
明清时期造园理论也有了重要的发展,明末《园冶》一书是明代江南的造园艺术的总结。《园冶》系统地论述了造园中的空间处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等许多具体的方法。书中的“因地制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主张和造园艺术手法,为后来的造园艺术提供了具体、可践行的理论基础。
三、结语
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造园手法和所呈现的自然美是其他朝代望尘莫及的。皇家园林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巧夺天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富丽堂皇。绘画和文学艺术成了皇家园林艺术的蓝本,所建之园步移景迁,充满诗情画意。和皇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规模要小得多,所以它更讲究细节的处理和建造的玲珑精致。总之,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