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维
(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急诊科,北京 102300)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就是指由于持久并且严重的心肌缺血所造成的一种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肌损伤、缺血以及坏死等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改变[1]、心律失常、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升高、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较急,并且病死率较高,急诊抢救中,应给予早期诊断,早期对患者实施相关治疗,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2]。大量文献报道,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展开PCI术治疗,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较药物治疗者发生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以对急诊就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疗进行分析探讨,对我院收治的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确诊患者86例,按照是否急诊行PCI术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41~78岁,平均(55.6±11.2)岁,病程0.5~5 h,平均(3.2±1.1)h。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42~77岁,平均(54.7±12.2)岁,病程时间0.5~6 h,平均(3.4±1.0)h。两组上述指标数据对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的研究数据具有可比性,病情均符合诊断标准[3],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统一。
1.2 方法。急诊PCI适应证:患者发病12 h内,或伴有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病虽超过12 h,但伴有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发病12~24 h,但仍有临床和心电图进行性缺血证据。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符合上述适应证,观察组患者急诊行PCI治疗,对照组患者择期行PCI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结果的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判断标准:患者临床治疗结果依据心电图表现进行判断,以《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为标准进行。显效:患者无明显心绞痛,心电图结果证实ST段下落0.1~0.3 mV左右,T波倒置变浅超过50%;有效:心绞痛发生次数显著减少,ST段下落0.05~0.1 mV,T波倒置变浅幅度在30%~50%;无效:患者心绞痛反复发作,ST段、T波未改善,甚至是恶化;死亡:患者由于出现心绞痛而致使心力衰竭死亡[4]。
1.3 数据处理: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形式表示,采用t检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为:观察组显效23(53.49%),有效17(39.53%),无效2(4.65%),总有效40(93.02%),死亡1(2.33%);对照组显效14(32.56%),有效20(46.51%),无效6(13.95%),总有效34(79.07%),死亡3(6.98%)。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等指标比较: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体为:观察组住院时间(10.66±1.82)d,左室射血分数(61.87±6.12)%,左室舒张末内径(4.49±0.58)cm;对照组住院时间(20.16±1.18)d,左室射血分数(55.79±6.57)%,左室舒张末内径(5.56±0.67)cm。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具体为:观察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9(20.93%),再灌注心律失常24(55.81%),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6(13.95%);对照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4(55.81%),再灌注心律失常5(11.63%),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15(34.88%)。
曾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与梗死范围的大小、侧支循环产生的情况、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5]。有文献报道,心肌梗死急性期住院患者病死率在30%左右,住院90分钟内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可使病死率降低至4%左右。及时、完全、持续保证冠状动脉血管通畅、心肌充分灌注,能够有效挽救患者濒死心肌、冬眠、抑顿心肌,进而对心脏功能有改善作用,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6]。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就是指由于持久并且严重的心肌缺血所造成的一种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肌损伤、缺血以及坏死等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升高、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国内曾有研究显示,急诊PCI术治疗的患者,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也显著降低[7]。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较急,并且病死率较高,急诊抢救中,应给予早期诊断,早期对患者实施相关治疗,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大量文献报道,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展开PCI术治疗,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较药物治疗者发生明显降低。
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展开PCI术治疗,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较药物治疗者发生明显降低。这是由于,急诊PCI手术的治疗比较及时,能够为患者坏死心肌恢复争取宝贵时间,有效降低病死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曾有研究显示,急诊PCI治疗相对于保守药物治疗。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这是由于PCI术开通了梗死,从而造成相关血管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相关血管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与此研究结果相似。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较短;观察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与相关文献[8]报道相似,说明在急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PCI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值得对该项治疗模式给予更高的关注和更加广泛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