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2018-01-21 23:06程晓波陈正权周小玲黄定桂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6期
关键词:穴位护理临床

程晓波 陈正权 周小玲 黄定桂

(1.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重庆 400000;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成为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1],而致残率高,约 70%~80%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2]。由于脑卒中患者病症的特殊性,多数患者预后较差,容易发生失语、瘫痪等其他后遗症[3]。所以应用合理的护理技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抢救和预后护理有十分积极的作用[4]。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是依托于中医理论整体观发展起来的护理模式[5],其以辨证施护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次研究中,选择本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以及预后中的效果,分析抢救成功率和预后影响,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修订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6]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 纳入标准 :发生脑卒中后14 d内,诊断有意识障碍、半身不遂、高热、眩晕的患者;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脑卒中诊断人院时经神经系统、CT/MRI检查明确;基础疾病及神经系统症状控制稳定;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脑血管疾病既往史者;临床诊断有精神症状及精神病史者;其他原因不能参与及配合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本院脑病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6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性21 例,女性 22 例;年龄 46~72 岁,平均(59.40±11.60)岁;脑梗死28例,脑出血15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 20 例;年龄 45~72 岁,平均(58.70±13.30)岁;脑梗死26例,脑出血17例。两组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为脑卒中急性期,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具体方式如下:1)意识障碍[8]。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0.9%氯化钠注射液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2)半身不遂[9]。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3)眩晕[10]。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避免光刺激。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4)高热[11]。定时观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需要对患者进行温水或中药擦浴,并在头部进行冷敷,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将患者体温尽可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观察组在使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护理,具体方式如下。1)意识障碍。对患者应用中药药枕疗法,将自制药枕组方(大黄、胆南星、天麻、菖蒲等12余种中药各30 g,研为细末,装枕芯)微波炉中火加热3 min,温度50℃左右,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辛香味对患者头部穴位如风池穴、哑门穴、大椎穴等进行刺激,达到醒脑开窍作用,每次治疗时间不超过2 h,早晚各1次。同时采用点舌疗法,将1/2粒安宫六黄丸加入温开水调成糊状点舌,点舌要连续进行,保持舌面湿润为度,连续点药3~7 d。2)半身不遂。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采用点法、揉法等,每穴刺激 1~2 min,每日1次,每次约20 min;上肢取穴:肩髃、曲池、合谷等。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同时根据医嘱对患肢进行中药熏洗,采用中药党参、黄芪、当归、苍术、丹参、牛膝、川芎等,将毛巾浸入药液中同煮15 min,煮沸后调至保温状态,用长镊子将毛巾捞起,拧至不滴药液为宜,待温度适宜后再敷于患肢,以达到益气活血、通经活络的目的[12],每日1次,每次30 min。根据医嘱给予艾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3)眩晕。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采用按法、揉法、拿法,取百会、太阳、风池等穴,时间为30 min,每日2次。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肝、脾、肾、心、交感等,每日按压 3~5次,每次 3 min,每周 2次,双耳交替。取患者双足涌泉穴进行穴位贴敷,将吴茱萸研磨成粉剂,用白醋调成糊状贴敷于穴位上,贴敷时间6~8 h,每日1次。4)高热。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采用按法、揉法对合谷、曲池等穴进行按摩,每穴2 min,每4小时1次;采用揪法对大椎穴进行按摩,以出痧为度。

1.4 观察指标 1)护理满意度。由本院自主制定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作为主要调查方式,其中包括护理质量、预后、康复效果等20个问题,每题5分,满分100,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护理满意度越高。分为非常满意(≥85 分)、一般满意(≥70 分,<85 分)、不满意(<7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13]中的计分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严重。3)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 ADL指数[14]进行,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 、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项内容,每个项目最低0分,最高1分,总分100分。ADL根据其缓解程度 [有效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分为显效≥80%;有效≥60%,<80%;无效<60%[15]。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1。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无死亡患者,抢救成功率为100%;在对患者进行预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NIHSS及ADL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NIHSS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NIHSS及ADL评分比较(分,±s)

?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脑卒中在中医中属中风病范畴,患者主要表现为偏瘫、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16]。由于老年人体虚血弱,气运亏损,元气损耗,而气虚会导致人体内运血无力,血流受到一定的阻碍,影响血液循环,就会导致脑脉瘀滞不畅;阴血亏损则会导致患者体内阴阳失衡,阳气过盛,内风挟痰浊上扰清窍而突发中风[17]。而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脑卒中发病时,患者身体机理会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变化,导致患者脑能量代谢出现障碍,发生脑水肿,出现大量自由基,对患者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最终影响患者神经功能[18]。

此病病性为虚实夹杂,由患者血气逆乱所导致,上冲犯脑[19]。故中医学认为,应用穴位按摩、点舌疗法、中药熏洗、艾灸、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

穴位按摩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应用主要依托于经络腧穴学,辅助按摩施治手法,通过对机体特定穴位的刺激,起到驱邪扶正、通经活络的作用[20]。按摩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综合系统的改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21]。

点舌疗法是将药物加温水调成稀糊状点舌,舌下吸收效果好,作用快,有利于患者神志早日恢复。研究表明安宫六黄丸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既可以兴奋呼吸循环中枢保护脑功能,又可解除患者烦躁谵妄的精神症状,减轻脑细胞受损,帮助脑细胞恢复功能[22]。中药熏洗,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行气和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23],能够对患者的关节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患者肌肉萎缩。艾灸是采用艾叶制成艾条以及艾柱,在相应穴位处进行熏烤,以达到保健治疗作用。通过局部刺激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艾灸的应用可促进脏腑协调,达到通经活络的作用[24]。

耳穴压豆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均可对应耳部相应位置,耳与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相同。耳穴压豆的应用可以通过对耳部相应穴位的刺激,起到通经活络调理脏腑的作用[25]。

中药穴位贴敷主要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理论为依据,药物研磨贴敷于穴位,对相应穴位产生一定的调节刺激作用,同时药物通过穴位渗透进入体内,机体吸收药物产生药效,以达到通经活络之功效。通过对患者足底穴位进行贴敷,能够帮助患者改善机体运动功能,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影响,使患者在预后也能够保持正常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6]。

中医特色护理具有安全、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在临床广泛使用。 各种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单一应用以及联合应用均为广大脑卒中患者带来显著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研究。

[1]中国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10.

[2]高霞.脑卒中患者上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1):23-25.

[3]钟绍敏,吴斌,吴怡,等.中医护理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84-186.

[4]刘梨,张月娟,廖若夷,等.脑卒中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5,52(6):654-659.

[5]胡力云,郭红,吕露露,等.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6):739-741.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

[8]荒木栄一,曲娟(译),陈谅(校).疑为脑卒中的症状要点之二——语言障碍和意识障碍[J].日本医学介绍,2006,27(3):102-105.

[9]赵欣.中风病恢复期的辨证施护[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4(8):119.

[10]何晓军,张沙丽,马敏敏,等.Post-stroke dizziness and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192.

[11]关晖.冰冻护理垫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作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228-229.

[12]肖利亚,曹亚芬,倪春芳,等.中医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1):78-79.

[13]Candelise EL,Bogousslavsky EICJ,Hennerici EICMG.Stroke scores and scales[J].Cerebrovascular Diseases,1992,2(4):239-247.

[14]李奎成,唐丹,刘晓艳,等.国内Barthel指数和改良Barthel指数应用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8):737-740.

[15]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56-857.

[16]张丹,王芳,李敏,等.中医延续护理对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8):548-550.

[17]邹素华,吴小青,郑秋霞,等.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防治脑卒中急性期并发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6):1081-1082.

[18]赵丹,王芳.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5,12(7):501-502,505.

[19]高静佩.中医护理在脑卒中康复期的应用效果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6,9(6):745-747.

[20]陈怀月.中医特色护理在脑卒中便秘患者的应用进展[J].中外医疗,2017,36(14):193-195

[21]Chern CM,Wang YH,Liou KT,et al.2-Methoxystypandrone ameliorates brain function through preserving BBB integrity and promoting neurogenesis in mice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Biochemical Pharmacology,2014,87(3):502-514.

[22]张广清,林美珍.中医护理临床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53.

[2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95.

[24]吴焕淦,严洁,余曙光,等.灸法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6.

[25]毛俊莉,赵菊伟,姚乐波.耳穴压豆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头痛头晕症状中的应用护理[J].医药前沿,2013,6(20):279-280.

[26]Lau CG,Tang WK,Wong KS,et al.Predictors of the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of the family caregivers of Chinese stroke patient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2,19(4):285-293.

猜你喜欢
穴位护理临床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夏季穴位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