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云,欧红玲,白静,王岩,李晓宁,王欣茹
火箭军总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088
目前HBV感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问题,人感染HBV易发生慢性化,主要机制为免疫系统对HBV抗原产生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机体对获得HBV病毒的清除同HBV特异性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存在紧密的联系。可是唤醒机体中相应细胞所需未致敏的T淋巴细胞在相同时间内受两个信号刺激,第一个即外源性抗原肽经抗原递呈细胞(APC)予以处理之后同MHC I类分子整合于APC表面,由T淋巴细胞的T细胞受体予以识别;第二个信号即APC表面呈现出的协同刺激分子 (像 CD80),由T淋巴细胞的CD28分子予以识别。仅在T淋巴细胞于相同时间内受到APC供以的两个信号一起刺激时,特异性免疫应答才可以激活[1]。然而,于慢性感染人员机体中,机体免疫反应不足以有效地清除病毒,与机体免疫应答状态相关。DCs是功能最为突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的功能不足属于免疫耐受出现的关键原因。
DCs属于机体中最关键的专职APC,表达大量可以对外源性抗原予以识别的受体,进而对黏膜上皮表面产生的危险信号予以检测,接着予以捕获和加工众多抗原同时将其提送至初始型T淋巴细胞,进而激发后者进而增殖以及活化,被视作属于唤醒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同时对其予以调控以及维持的关键环节[2]。DCs在肿瘤免疫以及抗感染免疫等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DCs来自骨髓CD34+细胞,数量相对较低,人外周血细胞数量内所占有的比例不足1%,小鼠脾细胞内占有的比例在0.2%~0.5%之间。在人以及鼠当中,大体存在两种类型的DC,也就是传统树突状细胞(cDC)以及类浆细胞树突状细胞(pDC),前者来自骨髓,后者来自淋巴。相关研究显示,骨髓前体细胞以及淋巴祖细胞都可以出现以上两种细胞亚型,可是骨髓源属于关键来源[3]。DCs属于一类存在分支以及树突状形态的细胞,其彼此交错,伸展至淋巴细胞内,可以把抗原递送至相邻的T细胞,具有启动初始免疫应答的独特作用。DC具有3个分化时期,分别是前体阶段,未成熟DC(imDC)以及成熟DC(mDC),未成熟或亚成熟DC来源于CD34+的造血祖细胞,经过抗原摄取、炎症因子活化等一系列过程,进而转变为更有利于抗原递呈的成熟DC。成熟DC将抗原呈递给CD4+的Th细胞,激活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进行特异性的免疫应答[4]。同imDC进行比较,mDC存在很大的标志性分子CD83,共刺激分子(像CD54以及CD86等)以及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表达,胞饮吞噬作用降低,其处理抗原的能力下降甚至丢失[5],即mDC的抗原递呈能力和体外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均相对强大,可是其抗原摄取能力不足。资料表明,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病毒的清除有赖于成熟DC所激发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此外,发现HBV可以感染单核细胞来源DC并导致共刺激分子表达降低,证明T、B细胞的低反应性与DC功能损伤相关[6]。总之,DCs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淋巴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其关键的功能在于间接激活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此过程是利用唤醒初始型T淋巴细胞活化增生得以达到的。最近几年,DCs同HBV免疫耐受机制所存在的联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
DC功能不足属于造成慢性HBV患者免疫耐受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DCs不成熟,也就是不可以有效的把HBV感染的抗原信息递送至初始型T淋巴细胞,此外DC低表达CD80和CD86等共刺激分子,不切实的给初始型T淋巴细胞的活化供以共刺激信号,造成其不可以切实的进行活化,出现针对于HBV的整体又或者较大部分免疫耐受状态,结果出现HBV的长期携带状态[7]。众所周知,IL-12和IL-10为DC分泌的重要细胞因子,可以诱导Th1或Th2参与的多种抗细菌或病毒免疫应答。IL-12诱导T细胞分泌IFN-γ,驱使Th1分化;IL-10促进Th2分化。二者平衡调控机体抗HBV病毒反应,抑制病毒复制,保护肝损伤[8-9]。来自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DC的体外研究已经发现低表达共刺激分子及细胞因子,表明其较低的共刺激能力[10]。
近来,众多研究显示,于慢性HBV感染患者体内,机体T淋巴细胞自身没有出现较大的损伤,它的功能不足以及失常的关键原因是因为其上游的DCs抗原递呈功能以及免疫调节功能遭到破坏,造成T淋巴细胞等免疫功能有所降低[1]。故而,于慢性HBV患者体内,保证DCs的成熟状态,打破机体的抗HBV免疫耐受状态,是有效清除病毒的先决条件。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中,DCs功能障碍除了与其成熟状态相关外,还与细胞自身受HBV感染相关。HBV最初感染肝细胞,但体内外研究表明,HBV同样可以与DCs相互作用。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来源的mDC中已经发现有HBV存在。体外实验证明外周血DC中存在的HBsAg可导致mDC功能受损,且导致病毒载量降低。此外已经证明mDC和pDC内均可以检测到HBV DNA,这可能与病毒黏附到细胞表面或DC的摄取相关,但是,在DCs细胞内并没有检测到HBV RNA复制的中间产物,表明HBV并没有在DC细胞内进行复制。同样,病毒感染DCs可以下调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降低细胞因子的分泌、破坏抗原递呈功能,不能有效地激发抗HBV细胞免疫应答,导致病毒持续感染[11-12]。目前HBV感染DCs的具体分子机制以及感染HBV的DC是否能被CTLs所清除还未明确,但已证明由此可导致DC功能紊乱并诱导T细胞对HBV的免疫耐受并导致DC功能紊乱[13]。
DC属于当下已知的功能最突出的抗原递呈细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特异性T细胞免疫功能失常同DC成熟和功能紊乱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研发能够提高DC功能同时还可以促使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疫苗存在很大的记录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抗病毒效用。HBV S蛋白 (HBsAg)属于乙肝病毒包膜蛋白的关键组分,利用对抗包膜蛋白特异性CTL应答予以诱导的免疫治疗方法存在很大的可能可以控制慢性HBV感染,其被大量的用在乙肝疫苗的研究方面。
通过生物免疫技术,在体外细胞培养条件下可得到众多携带HBV信息同时功能稳定的DC,把此部DC回输至慢性HBV携带人员,能够毫无阻碍的突破机体免疫系统于HBV的免疫耐受的局面,使得机体免疫功能得以恢复,再次唤醒抗HBV的免疫反应,切实的阻碍病毒增值又或者清除病毒[7]。目前已有临床研究显示,体外诱导的DC,通过HBsAg致敏之后的抗HBV-DC静脉回输,能够显著降低体内HBsAg含量。体外研究也已证明转基因小鼠体内HBsAg融合DC可打破CTL抗HBV免疫耐受,诱导免疫应答[14-15]。HBsAg致敏的抗HBV-DC静脉回输治疗通过扩增自身来源的PBMC,不会产生不良排斥反应,为这类患者的治愈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DCs功能的调节对自身特异性抗病毒免疫至关重要。B淋巴细胞出现的免疫球蛋白的类别由DC予以调控,它在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DC针对B淋巴细胞的发育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DC属于免疫反应的效应子以及调节子,能够介导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的应答。但有关DCs与HBV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HBV感染DCs是其细胞本身功能缺陷的结果,还是宿主本身为保护肝细胞大量受损而激发的免疫反应,或者二者兼具还不得而知。虽然DC疫苗研究为慢性HBV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取得一定进展,体外研究也已经证实可以通过促成熟因子使DC功能得以纠正,但仍需要深入研究打破DCs免疫耐受机制,完善DCs免疫治疗方法,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抗病毒及抗肿瘤治疗服务。
[1]陈松,卢利莎,王伟强,等.脂多糖通过调控树突状细胞存活和分泌细胞因子促进CD4~+T细胞增殖[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6,32(9):1153-1157.
[2]孙得胜,欧阳瑶.树突状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5):517-520.
[3]Watowich SS, Liu YJ.Mechanisms regulating dendritic cell spec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1mmunol Rev,2010,238(1):76-92.
[4]杨峰,李爱梅,景德怀.VEGF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内DCs的浸润密度的相关性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1-4.
[5]Rulle S,Ah Kioon MD,Asensio C,et al.A neuropeptide with immunoregulatory properties induces semi-mature tolerog enic dendriticcells[J].Immunology,2012,136(2):252-264.
[6]Nahid MA,Yao B,Dominguez—Gutierrez PR,et al.Regulat ion of TLR2--mediated tolerance and Cross-tolerance through IRAK4 modulation by miR-132 and miR-212[J].J Immunol,2013,190(3):250-263.
[7]陈伟霞,王磊,刘洋,等.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树突状细胞亚群的表达差异[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3):458-461.
[8]程兆晶,周宝桐,张丽帆,等.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干扰素α功能初探[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4,8(2):17-21.
[9]赵小瑜,周妮,汤永志,等.HBV相关肝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 PD-1、Tim-3表达及意义[J].医学研究杂志,2017,46(5):51-54.
[10]Xiuxiu Sang,Ruilin Wang,Yanzhong Han,et al.T cellassociated immunoregulation and antiviral effect of oxymatr ine in hydrodynamic injection HBV mouse model[J].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2017,7(3):311-318.
[11]姜晶,曲凯歌,杨桂连,等.树突状细胞在诱导调节性T细胞中的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3):406-408.
[12]牛志立,魏新素,张平安,等.树突状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与慢性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25(3):315-317.
[13]Krishnadas DK,Ahn JS,Han J,et a1.Immunomodulation by hepatitis C virus—derived proteins:targeting human dendri tic cells by multiple mechanisms[J].Int Immunol,2010,22(6):491-502.
[14]张瑞昊,任慧英.树突状细胞应用的研究进展[J].考试周刊,2016(8):142-143.
[15]徐灵芝,杨平常.树突状细胞活化或耐受诱导物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6,32(5):70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