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36例临床观察

2018-01-21 06:36熊冠宇秦小永高会彦通信作者侯全云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11期
关键词:色斑白芷黄褐斑

熊冠宇,秦小永,高会彦,通信作者:侯全云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河南省中医药防治慢性病院士工作站,河南开封475000)

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沉着型皮肤病,多呈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也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边缘一般较清楚,无自觉症状,色斑深浅与季节、日晒、内分泌因素有关。精神紧张、熬夜、劳累可加重临床症状。中青年女性多见,主要原因是由于血中雌激素水平升高[1]。同时,黄褐斑发病还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等有关。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其他慢性病,如结核、癌症、慢性酒精中毒、肾病、肝病等,或涂擦不适当的化妆品及日光过度暴晒可加重黄褐斑,男女均可患病,但女性多见。

中医认为,本病涉及的脏器主要为肝、脾、肾,主要病机是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热,熏蒸于面,灼伤阴血而生;或冲任失调,肝肾不足,水火不济,虚火上炎所致;或慢性疾病,营卫失和,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面失所养而成;或饮食不节,忧思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而致病。本病病因病机复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其“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普济方》曰“肝肾阴血亏虚,水不制火,血弱不能外荣于肌肤,火燥结成翼斑”。由于黄褐斑大多发生于面部,临床表现为片状黄褐色色素沉着,严重影响患者外观,给患者身心造成伤害。近年来由于外部多种因素(生活、工作、环境等)不断改变,黄褐斑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笔者通过中医辨证,采用针刺(体针加面针)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开封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36例黄褐斑患者。其中男1例,女35例;年龄16~64岁,平均40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1个月;肝郁气滞型19例,肝肾不足型8例,脾虚湿蕴型5例,气滞血瘀型4例。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2]中根据典型的面部黄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沉着即可诊断。②中医辨证标准[3]。肝郁气滞型:多见于女性,面部黄褐斑色淡,弥漫分布,多伴月经失调,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神疲乏力,脘腹胀闷,口苦咽干,舌红苔薄,脉弦细。肝肾不足型:面部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状如蝴蝶,多伴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五心烦热,月经先期,舌红苔薄白少津,脉沉细。脾虚湿蕴型:斑色灰褐,伴疲劳乏力,纳呆困倦,月经色淡,白带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濡或细。气滞血瘀型: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有慢性肝病,或月经色暗有血块,或痛经,舌暗红有瘀斑,脉涩。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①体针选择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临证加减:痰湿内蕴加丰隆;肝郁气滞加太冲;肾阳不足加肾俞;肝肾阴虚加太溪。操作:体针选用0.30 mm×40 mm不锈钢毫针,穴位常规碘伏消毒后,直刺进针25~40 mm,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泻法1 min。②面针选用0.18 mm×7 mm针具浅刺或围刺,取色斑局部浅刺或围刺3~5 mm,沿皮斜刺入皮损处,根据皮损范围围刺1周,针尖指向色斑中心,一般不提插捻转,均留针20~30 min,面针起针后按压1~2 min,避免局部出血影响美观。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月经期暂停,休息2~3 d后可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

2.2 中药治疗 肝郁气滞型以疏肝理气、活血消斑为主,选用逍遥散加减。肝肾不足型以补益肝肾、滋阴降火为主,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虚湿蕴型以健脾益气、祛湿消斑为主,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滞血瘀型以理气活血、化瘀消斑为主,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临证加减: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者加牡丹皮、栀子;月经不调加女贞子、香附;色斑日久色深者加丹参、白芷、僵蚕;月经量少、色淡者加当归、益母草。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早晚饭后温服。2~4周为1个疗程。由于日晒与发病或病情加重有一定关系,故治疗期间应注意防晒,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及精神紧张。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断标准(2003年修订稿)》进行疗效评定[4]。基本治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有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60%~90%,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30%~60%,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

3.2 结果 基本痊愈12例,有效16例,好转7例,无效1例。

4 讨论

黄褐斑的病机关键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具体表现为脾气不足,肝气瘀滞,颜面气血瘀滞,不能上荣于面而导致黄褐斑的形成。因此,治疗原则应以疏肝、健脾、补肾为主,活血、理气为辅。“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基于本病血瘀的本质,针刺合谷、曲池能够调和气血;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有健脾利湿、调和气血的功效;三阴交、血海、关元调理冲任气血,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补脾胃,助运化,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治疗肝、肾、脾相关疾病。诸穴联用可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治疗效果[5]。针灸作为治疗黄褐斑的常用方法,优点在于能够调整全身的气血。局部取穴可增加局部刺激和微循环,促进表皮细胞新陈代谢,使色素消退。全身取穴可平衡五脏六腑,协同脏腑功能,达到整体治疗效果。

黄褐斑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总体符合“无瘀不成斑,有斑必有瘀”的中医理论。笔者观察黄褐斑患者大多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而且以气血瘀滞、经络不通、肝气郁结、久病必瘀为主要证型,故治疗原则以疏肝解郁、活血逐瘀、畅通肌表气血为主。《名医别录》有“白芷主治风邪”,白芷辛散祛风,芳香上达头面,引药上达病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芷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防止酪氨酸氧化形成黑色素[6]。茯苓、益母草、当归养血活血;珍珠粉润泽肌肤;僵蚕祛皮肤诸风,能祛黑;川芎、益母草活血祛瘀,疏通经络,促进面部微循环;柴胡、白芍、香附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白芷、当归活血养颜;丹参活血化瘀,可扩张外周血管,增加面部血液循环,增强养血活血消斑的作用。上述诸药标本兼顾,灵活用药,能够达到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化瘀消斑的功效,从而使面部皮肤得以滋养,祛瘀除斑[7-8]。

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皮肤病,而是内分泌失调的外在表现。所以治疗应辨证施治,标本兼顾,内调脏腑阴阳,外治皮肤表里,整体治疗效果明显。采用体针和面针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色斑白芷黄褐斑
五类栽培白芷与兴安白芷的挥发油成分及其化学亲缘关系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经典名方中白芷的本草考证△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巧手饰色斑
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人脸皮肤表面色斑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脸上色斑暴露健康隐患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小心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