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

2018-01-21 06:36高国财葛国岚孟言哲董博涵通信作者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11期
关键词:食量厌食症儿童医院

高国财,葛国岚,孟言哲,董博涵,通信作者:韩 雪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450003)

小儿厌食症是儿童常见病之一,好发于6岁以下的儿童,临床上常表现为食欲减退、食量减少,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1-2]。厌食是儿科临床经常遇到的主诉之一,临床确诊是否为厌食症,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检查。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病因素可能与儿童年龄小、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酶活性不足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治疗主要有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补充微量元素及抗幽门螺旋杆菌等方法[3-4]。本病若能及时治疗,则预后较好。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5-7],但临床实践过程中常因患儿厌食药物,依从性差,无法有效的配合药物治疗。笔者运用掀针治疗肝脾不调型小儿厌食症62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的62例厌食症患儿,其中男39例,女23例;月龄15~63个月,平均(32±4)个月,以22~40月龄段人数最多,计41例;病程3~37个月,平均12个月;病情评估:轻度12例,中度44例,重度6例。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小儿厌食症诊疗标准[1-2];②年龄1~6岁,病程在3个月以上;③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如慢性贫血及心、脑、肺等其他系统疾病;②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厌食症;③依从性差、不能完成全部治疗的患儿。

2 治疗方法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开胃。取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期门。操作方法:选择合适的体位,选取穴位并定位,使用一次性无菌揿针(苏州环球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0.22 mm×1.50 mm,苏械注准20162270591),常规碘伏消毒埋针部位后,用镊子夹持揿针尾部的胶布,将针尖对准相应穴位按下揿针并固定胶布,术者用手指以适当的力量按揉埋针处约1 min,以刺激穴位,按压频率每日5~6次,每次按压10下,两次间隔2 h以上。每次留置3 d,每周埋针1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拟定疗效标准。治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伴随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95%;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70%≤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95%;有效: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的3/4,30%≤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70%;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30%。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2 结果 62例小儿厌食症患儿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6.43±0.87)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为(1.26±0.54)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儿中,治愈31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3%。

4 体会

小儿厌食症相当于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消化功能紊乱等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9]。本病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可累及机体代谢,导致体格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10]。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由来已久,但由于发病率较低,并无专门的论述,也不作为独立的疾病存在,多数将其作为一种症状,归在“积滞”“疳证”等条目下论述。如宋·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称其“不能食”“食不下”“不化”,清·张璐《张氏医通》称为“不能食”“恶食”等。本病的病机可归纳为喂养不当、他病伤脾、药物碍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等因素。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脾主运化,胃司受纳,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若脾胃不和,纳化失职,则造成厌食。故前人在治疗本病时总不离脾胃二脏。临床实践及观察表明,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已经由脾胃为主,发展为亦与肝有密切相关,并尝试使用除中药以外的其他方法,如针灸、推拿、耳穴等,均取得一定疗效[11-12]。

揿针是皮内针的一种,其操作方法更为简单,对患者的创伤更小。其作用机制为以微型针刺入皮下并固定于相应穴位,给予皮下穴位以微弱而持续的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效果。近年来,掀针作为一种现代针刺方法,因其安全、便捷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本研究治疗小儿厌食症,选取的穴位为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期门。中医认为足三里乃胃经合穴,可健脾开胃;三阴交为三阴之会,具有健脾益气之效;脾俞、胃俞是脾胃二经的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的部位,可联系脏腑内外,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故取脾俞、胃俞调整脾胃功能。另外,本病的主要病位虽在脾胃,亦与肝密切相关。多数学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提出“从肝论治小儿厌食症”的观点,认为“肝郁于脾,胃纳失司”是厌食症的主要病机之一。脾胃之升降纳运功能有赖于肝木的升发疏泄,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与胃生理上相互促进,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应以疏肝和脾、开胃助运为法,取肝之募穴期门,以健脾疏肝,和胃消食。以上5穴同用,共奏疏肝运脾和胃之功效。此外,在治疗厌食同时,嘱家属诱导患儿配合饮食调理,纠正不良习惯。

猜你喜欢
食量厌食症儿童医院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弱弱虎”健身记
探讨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妙手仁心 洞察细微——访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
食量与健康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厌食症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