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究

2018-01-20 15:04王山峰宋双双关浩杰
市场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互联网+

王山峰 宋双双 关浩杰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是农业资源的一次战略性整合,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让农民更好共享增值收益的重要手段。文章在总结当前国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借鉴,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3-55  -04

一、引言

2015年,“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和地方政府相继印发一系列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结合自身特色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已经探索出多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显著的成效: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多种功能得到拓展,农业新型业态持续涌现,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垂直一体化企业模式

《意见》指出:“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农村产业融合的引领示范作用。”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这些企业从单纯的农产品加工向生产、流通、服务等领域拓展,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中的枢纽部分,以农产品加工为依托,向前延伸产业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合作模式,建设优质、生态、标准化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等方式与农户签订长期合同,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民共享增值收益。同时,这些龙头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利用发达的物流网络,向产业链末端延伸,打通物流和销售环节。部分企业建设有配套的物流公司和直销门店,成功打造出一条“标准化种植—订单式收购—现代化物流—多渠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二)农业多功能拓展型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变迁的关键阶段,在资源环境硬性约束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的多功能性显得尤为重要。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合体,近年来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指导下,各地依托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民俗活动、特色美食等自然资源,以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等形式,将自然风景、民俗文化、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娱乐融为一体,已经建成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乡镇和乡村旅游示范区,逐渐形成农村第一、第三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农户以果园或花卉园为基地,建设配套的观光设施,到成熟季節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服务,达到“春季观花、三季品果”的农游一体化休闲观光效果;或以农家乐和民宿的形式,设计建造符合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组织游客品尝地方特色,感受地方民俗风情。不但充分利用了农业的经济功能,也使农业的社会、文化及生态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农业+旅游”的融合模式已成为发掘农业农村潜在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的战略举措。

(三)“互联网+” 引领型

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大力引进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促进先进技术渗透进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提升农业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现代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引进先进生产栽培模式、可普及 RFID和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饲养技术跟踪、质量全程控制等智慧农业手段,构建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测控体系,实现现代种养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精准化作业。另一方面,把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推进电商企业和物流公司“上山下乡”,打造配套的农村电商平台和物流配送系统,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同时,随着“网购”的迅猛发展,许多农户开始与电商企业合作或是经营自己的网店,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销售以扩大家乡土特产品销路,从而解决农产品销售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产品知名度低、销售难的问题。

(四)农业产业集聚型

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处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农业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结合国家“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意见指导,许多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区已初具规模。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商和经销商在某一区域高度集中,形成一个大规模、品类齐全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产业集聚产生的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各类农产品企业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企业实力由弱到强,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了生产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分工精确化、营销国际化的格局。一旦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集聚区将凭借品牌优势继续吸引新的力量加入,不同部门的专业化分工和服务得以明确和发展。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产业集聚会带来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业率,同时减少了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使得特色小镇成为农村产业融合的新载体。依靠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环境因素,在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农业新型业态,使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促进农村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农业新兴业态发展不充分、新要素、新技术扩散渗透层次低等较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我国虽然已有“三农”计划,但所投入的资金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经济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投入资金的缺乏,将导致一系列项目设施的滞后。例如农村水利设施的老化失修、配套不全、技术落后、设备报废等问题使农田灌溉、排水、除涝不能正常进行,盐、灾害不能得到防治。影响了农民旱涝季节的收入,产值不能稳定,以及落后地区的农业仍以人力劳动为主要劳动力,机械设备的缺乏使其较之机械化生产效率要远远落后。农机的装配滞后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影响农民受益,不利于农业粮食增产和农业生产机械化、高效化、系统化的形成。无论是水利设施还是机械化生产设备均源自于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这些技术并没有真正大面积地运用到农业的生产发展中。加之技术的运用主体也就是农民也没有接受系统化的培训,新的技术无法顺利地融入、运用和发展。农产品生产出来后销往各个地区需要流通渠道以及相应的流通设施,没有设施作为载体,农产品的销售就没有了道路。

(二)农村产业融合组织间利益联结不紧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

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之间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的现象,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低效率的合作和单一的利益联结形式仍然制约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

首先,不同主体之间合作效率低下。农户与企业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还处于比较松散的、不太规范的状态。“订单农业”合作形式容易受到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订单合同履约率低,原料采购随意,农户的利益常常得不到有效保障。其次,利益联结形式较为单一。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主要是 “合同式”和“相对稳定的买卖关系”利益联结形式。农民以生产要素入股,在融合项目中持有股份,共同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产业化利益联结形式并不多见,农民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不能更好分享农村产业融合的红利。

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均衡,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处于产业链末端,龙头企业与农户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的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参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在专业合作社中“一股独大”,并未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为农民制造更好的就业和合作入股的机会。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少,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多未形成规模,参与融合能力差。部分农民合作社内部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受限于经营者综合素质不强,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在实际运作管理过程中随意性大,有的合作社甚至存在“有組织无合作”“空壳化”的现象。

(三)农业新兴业态发展不充分

在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下,我国目前有多个地区对“互联网+智慧农业”进行因地制宜的探索。农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态势良好,但其仍处于初级阶段,新技术应用成熟度较低、使用标准规范缺失、农业使用者素质亟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制约着智慧农业的发展。广大农村缺乏发展物联网的基本通讯设施,物联网平台的应用和研发有待突破。农业从业者普遍较低的综合素质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技术使用和智慧农业推广的需要。农村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仍存在,真正实现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广泛应用还有待提高和发展。

休闲农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现在很多地区千篇一律是一些静态农业的展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乡土风俗、历史人物等涉及不多,其特色内涵、农耕文化、民族特色等有待进一步挖掘。同时,少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项目个性彰显不力,同质性强、严重雷同、缺乏深层次开发和特色品牌打造。此外,人文艺术、先进科技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不够,农业园区、都市农业、会展农业等创意农业不多,仍处于创新摸索阶段,一般规模较小。

(四)新要素、新技术扩散渗透层次低

随着农业4.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农业正在崛起,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科技成果通过一套完整的体系有效地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科技支撑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生产方面的科研投入较少,科研单位、学术院校、创新团体和个人等良莠不齐。相关专业性人才的缺乏,资源配置不合理,产学研对接不畅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要素、新技术向农业的渗透。同时,作为创新成果的接收者,传统农民低下的综合素质和粗犷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推进农民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迫切需要构筑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平台,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此外,随着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大途径,农村似乎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掉了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6月在京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7%,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4%,远低于城镇网民的73.3%和69.4%。可以看出农村网络覆盖率和使用率较之城市都还较低,需要进一步挖掘农村互联网市场的潜力。

四、新时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地方政府基础作用,完善农村发展外部环境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地方政府应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机制保障,为各参与主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深度融合。首先,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跟得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基地的灌溉、排水、除涝系统,联合企业为农民提供机械化设备装配服务。推进农村互联网普及计划,提高农村网络使用率。建设地方的互联网通信体系和物流配送系统,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构建,扩大农产品销路。其次,加大对农业从业者的扶持和补贴力度,避免劳动力外流。同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鼓励返乡创业者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三,与国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养农村发展高素质、专业型人才队伍。推进建设科研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打造新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四,创新农业发展投融资机制,积极开展产业链融资、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PPP融资项目等的试点,引导金融机构提高贷款对存款的比例,扩大信贷投放。加强涉农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放款担保条件,提高担保额度,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担保服务。

(二)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构筑不同主体间互利共赢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往往经营理念新,生产经营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力军,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首先,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对具有产业领军作用、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打造高标准、高水平、行业领先的产业化示范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多方展开合作,拓展经营领域和服务内容。支持各类行业协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以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合作组织构成农村产业融合的主体。

再次,积极搭建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分享增值收益。使他们既成为生产者,又成为经营者,为农民更好分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红利”创造条件。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契约形成要素、产业和利益紧密联结,涉及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三)多要素发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竞争力

新时期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各地区应结合资源禀赋,多要素协同发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加强特色农业的品牌化建设。以乡村旅游为例,现今各地区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同质性比较严重,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人文、科技等新的元素,强化农事景观、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促进提档升级,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以特色取胜为战略,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打造,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要素流动、资源整合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打造一系列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其次,打造品牌运营核心企业。借助“互联网+”,结合产业扶贫,以集群化打造全产业链,以品牌化打造全价值链。促进同一地区生产服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以契约签订为保障,以农产品区域品牌为纽带,以要素集聚为手段,构建专业化和区域品牌化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分工、多元化联合、标准化生产,实现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社规模化的产品供销、作业服务。同时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第一动力,促使产品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保障产品品质,打造品牌优势,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发展。

(四)新技术渗透,创新驱动农业新型业态发展

农业发展新业态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标志,其发展壮大有利于创造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集约配置,构建新的产业体系。新时期农业新型业态打造,要敢于把新理念、新技术引入农业,将工业技术、管理模式、服务内容向农业领域渗透延伸,实现多产业融合,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

首先,推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智慧农业科研投入。同时,建立多层次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信息技术支持和推广应用,形成特有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以加快转变农业生产和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积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探索建立电子商务实践基地,引导中小电商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聚集发展壮大;建设县市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站,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開展农特产品网上直销,拓宽销售渠道;搭建城乡仓储物流配送平台,打造“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络,全面开启电商与三农的无缝对接。第三,创新应用科技、人文、节庆等创意元素,因地制宜发展农田艺术景观、农业节庆活动和农业科技创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体验,购物消费。此外,利用先进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和发酵工程等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促进转基因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非化学害虫控制和生物农药等生物技术的应用,积极发展生物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02):24.

[2] 赵海.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探讨[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5,(06):43.

[3] 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5,(02):43-44.

[4]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新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15,(07):48-49、58.

[5] 方姝亚.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探析[J].当代经济,2016,(11):52-53.

作者简介:

王山峰,男,河南南阳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宋双双,女,河南信阳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关浩杰,男,河南长葛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问题。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旅游经济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