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璘
摘要:数学阅读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數学术语与符号,并且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对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才能达到对书本的真正理解。此外,数学还具有一定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及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所以,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并且还必须勤思多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数学阅读的教学引起重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所以专家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如果要对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进行切实加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数学阅读”进行强化。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保证数学学习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基础。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任何学习阶段,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刚步入识字学习的阶段,在阅读时,由于储备的汉字较少,在进行数学阅读时很容易碰到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对阅读没有较高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帮扶式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数学题阅读时由学生自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教老师,在一段时间的坚持下,便会积累一些数学阅读中的生词,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一些数学问题中,有很多问题设置了“多少”、“左右”、“摆”等问法,对于这些常用的数学字词,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学生对问题前后以及平常所接触的一些题进行“猜题”,进而让学生将问题读出来,并充分理解问题所说的都是什么含义,进而帮助学生会读题、读懂题,有助于学生养成初步的数学思考思维能力,抓住题目的本质,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进而得到更大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阶段教材的编写中,相关专家根据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在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图文结合,做题时导致学生通常只是关注到图画的形式上,而忽略图片里蕴藏的意义,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时,应充分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培养,以此帮助其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带领学生进行读题时有意识地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训练学生手口一致的阅读习惯,有图的地方充分与文字结合起来,并且有意识阅读时还应帮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除此之外,教师更应该在培养学生在数学阅读能力时注重学生带着“疑问”阅读的习惯,虽然低年级的学生认知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此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结合这一特点,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解决问题的目的,有助于学生自主积极性的发挥。
例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有一道这样图结合的数学题(求加法运算),王阿姨身上有4张10元的人民币,图片给出一套衣服,上衣价格标注了18元,裙子标注了15元,问王阿姨的钱够不够买这一套衣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阅读时,“够不够”这个词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对给出的图片,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时明确图画的意思是什么,阿姨总共有多少钱?她想要买的衣服又是多少钱?够不够买呢?这些疑问都是学生在阅读时要明确的问题,进而带着问题让学生再回到阅读中,找到对应的数字进行运算。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在较长的课堂训练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数学阅读能力,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多角度提高阅读能力
(一)在质疑中阅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刚开始阅读数学课本时,学生可能会走马观花的浏览,根本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老师可以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教材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加工”。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先是引导学生根据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通过猜测、验证,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教师通过连续追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追问一:请再读这句话,猜想中说的可是“数”,而不是“整数”。可我看到你们验证时举的所有例子都是“整数”。我们还学过什么数?以它们为例,猜想也成立吗?(学生举例验证)
追问二:翻开书,书上有“在一个分数里”。请问: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分数?你们举的例子都是“真分数”。那么对于“假分数”和“带分数”,这句话也成立吗?(学生举例验证)
追问三:在猜想论证中,既需要“证真”,也需要“证伪”。证伪,则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证明猜想错误。请思考:
1.“性质”要求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如果“不同时”会怎样?
2.迄今为止,除了乘除,我们还学过加减,如果把“同时乘或除以”改成“同时加或减”,又会怎么样?
3.“性质”中要求“不为0的数”,如果为0,会怎样?
通过这样的质疑、追问,学生观察得更仔细,思考愈加周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二)多感官参与阅读
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充分协同参与。一是提倡学生逐字逐句默读,反复咀嚼;二是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把重要内容做好记号,如用“曲线”标明重点词语,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表示注意等;三是引导学生用提纲式标题摘录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比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仔细阅读书上的画图步骤,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画图的步骤,使学生初步感知平行线的画法;再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互动交流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易错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三)在比较中阅读
数学内涵的真正获得离不开比较、辨析活动。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
比如,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25×30”,然后请学生翻开书本进行阅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看数学书上的计算方法与原来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0乘25这一步为什么竖式中不写出来? 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上一个0?你喜欢哪种方法?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在关键处的激疑点拔,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新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 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维度、多策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