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荣
(大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辽宁 大连 116000)
脑卒中也称之为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特点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脑出血,由于起病突然,发展速度快,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1]。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逐渐上升,存活下来的部分患者也会遗留肢体及其他功能障碍,出现偏瘫表现。因此,脑卒中之后的积极治疗与护理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探讨康复理疗训练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价值,现总结干预方法与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头颅CT等手段证实为脑卒中[2],存在一侧肢体瘫痪,排除有明显的精神和意识障碍的患者。通过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最小的为44岁、最大的为78岁,平均年龄为(58.3±6.1)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最小的为42岁、最大的为79岁,平均年龄为(58.9±6.5)岁。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基线资料实施处理,对比差异小,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一般护理干预,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指导、心理指导和生活方式指导等。研究组45例患者则采取康复理疗训练干预,具体方法为:①综合康复理疗:根据病情选择低频脉冲对病变区域进行治疗,每次的时间控制在20~40 min,每天治疗1次;同时使用多功能电脑中频电疗对患肢进行侧记,每次20~40 min,每天1次;合并存在肩背部疼痛、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采用温热磁疗或者超短波疗法进行改善,每次20~25 min,每天1次。②肢体按摩:结合患者的肌肉痉挛状况进行肢体按摩,防止痉挛加重。按摩从肢体远端逐渐推移到肢体近端,结合揉法和按法进行,平稳轻柔,以患者的实际耐受度为准,防止由于力度过大导致痉挛性收缩。单侧肢体重点对阳溪、阳谷、缺盆、尺泽、少海、合谷等穴位进行按摩;下侧肢体的主要对环跳、太溪、足三里、阳陵泉以及太溪等进行按揉[3]。③肢体功能锻炼:结合患者的生理状态循序渐进的开展躯干、髋关节以及膝关节控制锻炼,同时开展平衡功能锻炼以及日常生活活动锻炼等,加强四肢的协调性、提高手部的灵活性。
1.3 评价指标
1.3.1 肢体功能:连续治疗3个月后,应用FM运功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肢体功能越好[4]。
1.3.2 心理社会功能:使用SF-36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主要指标有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以及总体健康。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或t值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评价:研究组45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FM评分为(46.07±5.89)分和(75.84±6.33)分、下肢FM评分为(42.85±5.47)分和(71.85±6.68)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FM评分为(45.94±5.53)分和(66.06±6.03)分、下肢FM评分为(42.42±5.84)分和(63.52±6.42)分。研究组患者的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恢复状况评价:研究组45例患者通过康复理疗训练干预之后的生理功能得分为(27.84±3.05)分、生理职能(7.52±0.57)分、情感职能(5.84±0.53)分、精神健康(25.11±3.17)分、社会功能(9.38±1.58)分、总体健康(17.56±2.83)分;对照组患者的生理功能得分为(23.06±2.85)分、生理职能(6.05±0.63)分、情感职能(4.03±0.37)分、精神健康(17.84±3.84)分、社会功能(7.64±1.25)分、总体健康(12.84±2.37)分。研究组患者的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以及总体健康因子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关键在于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现象、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正常的回归家庭与社会。临床研究发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康复训练相比常规的照料与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生理功能、情感以及社会功能的改善[5]。本文中,对研究组患者采取康复理疗训练,首先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理疗方式,例如超短波治疗、中频电疗等,改善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其次,采取全身肢体按摩的方式,尤其是对患肢加强干预,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改善全身血流状况,促进肢体功能的改善[6];最后,采取针对性的肢体功能锻炼。活动能力较差的患者应每天对各个关节进行被动活动训练,防止肌肉萎缩或关节粘连[7]。最终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常规照料的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FM评分以及SF-36中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等指标均更高,差异结果显著(P<0.05),提示康复理疗训练干预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以及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 陈钊德,吴小平,梁天佳,等.弹性绷带包裹下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9):728-729.
[2] 杨婷,钱兴皋,张会慧,等.平衡反馈训练仪与Berg平衡量表在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中的相关性[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11-1014.
[3] 宋成刚,张荣国,张俊,等.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6):149-151.
[4] 张秀芳,高晓盟,赵娜,等.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3):180-182.
[5] 曾明,王晶,顾旭东,等.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2):107-111.
[6] 丁文娟,郑蒙蒙,梁成盼,等.一种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0):929-932.
[7] 赵雅宁,郝正玮,李建民,等.Lokomat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8):62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