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华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常规操作之一,无论是门诊还是病房,无论是采血还是药物注射,都体现着临床护士的基本业务功底。由于静脉穿刺是一种侵袭性操作,在穿刺过程中会对皮肤、血管鞘及血管壁造成损伤,因此穿刺时应力求减轻疼痛和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尤其是当穿刺对象为儿童时,由于小儿血管较细,往往由于心理恐惧不能有效配合,加之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分保护,护理人员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水平,以免造成医患矛盾。因此,收集2016—2017年我院门诊接受静脉穿刺采血的儿童214例,比较不同穿刺角度对于采血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2017年我院门诊接受静脉穿刺采血的儿童214例,全部儿童采血部位均为手背静脉。入组条件:静脉状况良好,无狭窄、曲张等血管异常;无血栓、血管炎等器质性疾病;入组时近3个月内采血部位未接受过其他穿刺操作[2];儿童意识清楚,能最大程度配合操作,且家长同意参与本研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审查部门批准后开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7例。观察组男56例、女51例;年龄6.5~8岁,平均(7.1±0.7)岁;手背目标静脉直径估测值1.1~1.5 mm,平均(1.2±0.2)mm。对照组男59例、女48例;年龄6.5~8.5岁,平均(7.3±0.6)岁;手背目标静脉直径估测值1.2~1.4 mm,平均(1.3±0.1)mm。两组儿童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操作方法 患儿穿刺采血前,护理人员先对儿童进行一定程度的安抚,包括用语言、表情、玩具、糖果等分散其注意力,并且取得家长配合,帮助固定患儿手臂[3]。儿童均采取坐位,先将拟穿刺的手臂下垂约30 s,然后常规结扎止血带,之后手臂平放于穿刺台上。护理人员嘱咐儿童攥拳,让其手腕放松,之后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期间可嘱咐儿童家属配合固定其手臂[4]。然后左手握住其手指,右手持采血针针柄进行穿刺。观察组为穿刺针斜面与血管走行,即长轴方向呈约45°角;对照组穿刺角度约30°。穿刺成功后常规收集血液,穿刺结束后局部棉球按压约5 min。
1.3 研究方法 比较两组儿童穿刺时的疼痛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后皮下淤血发生情况。疼痛感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 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评分范围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标准:无回针,穿刺过程顺利,固定后液体滴入通畅,局部无液体外渗、无肿胀;反之,穿刺过程有回针、局部出现隆起或皮肤青紫、无回血、液体滴入不畅即为穿刺失败[6]。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VAS评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皮下淤血发生率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疼痛感 观察组VAS评分为(3.94±0.75)分,对照组VAS评分为(5.13±0.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P<0.05)。
2.2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2.52%(99/107),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3.18%(89/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5)。
2.3 皮下淤血发生情况 观察组皮下淤血发生率为9.35%(10/107),对照组皮下淤血发生率为19.63%(21/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P<0.05)。
由于皮肤与皮下组织内含有丰富的能够感知痛觉的神经组织末梢,在外界机械性刺激下,化学感受器释放5-羟色胺、缓激肽、组织胺等致痛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痛觉后传入中枢神经引起疼痛。痛觉的主观体验特点是定位明确,产生迅速,消退相对较快,并伴有周围组织的反射性收缩。
穿刺过程中,如果穿刺角度较小,针尖斜面与皮肤接触面积相对增大,针尖刺透组织时压强较小,进针速度慢,刺激时间长;而且机械性潜行距离增加,对皮下组织,尤其是筋膜的刺激较大,导致更多的疼痛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儿童主观疼痛感。此外,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疼痛带来的局部组织反射性收缩以及儿童的心理恐惧的影响,可能出现不配合和肢体对抗,这也降低了穿刺成功率。而穿刺角度也和皮下淤血的发生情况有一定关系。如果进针角度较小,针尖在组织内潜行距离较远,导致穿刺点和血管壁穿刺点位置出现偏差较大,拔针后按压皮肤着力点与血管壁破损处不一致,按压止血效果差,容易出现皮下淤血[7-8]。
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穿刺角度对于儿童静脉采血的影响。结果显示,穿刺角度——穿刺针斜面与血管走行,即长轴方向角度较大的观察组,疼痛程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后皮下瘀血情况均优于穿刺角度较小的对照组,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儿童手背静脉采血时,应适当增加进针角度,以便减轻儿童疼痛感觉,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降低穿刺后皮下淤血发生率。
[1] 沈秀萍,贾红芹,刘少青.两种静脉穿刺角度引起疼痛感的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170,172.
[2] 李植红,雷喜荣,刘彩丽,等.2种静脉穿刺法的疼痛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2):157-158.
[3] 高丽清.静脉穿刺角度与进针疼痛的关系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8):2583-2584.
[4] 黄磊静.两种手背静脉穿刺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4):140,142.
[5] 吴晓莲,何国平,黄红玉,等.不同角度静脉穿刺患者疼痛及穿刺成功率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5):5-8.
[6] 吴佳菊.静脉穿刺角度对患者疼痛及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杂志,2015,6(7):103-104.
[7] 黄红玉,黄娥娥,李小英,等.静脉穿刺角度及方位的选择[J].护理学杂志,2009,24(1):53-54.
[8] 秦雅芳.静脉穿刺角度对患者疼痛及皮下淤血的影响[J].家庭医药,2017(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