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

2018-03-07 01:34陈文媛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偏瘫上肢康复训练

陈文媛

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因此脑卒中致残致死的患者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有研究显示,脑卒中致残率可>80%。其中,上肢运动障碍以手部运动障碍最为常见,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往往慢于下肢,其功能恢复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1]。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提高患者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及相关的康复训练,特别是手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成为临床中研究的热点问题[2]。本次研究探讨早期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6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患者诊断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后偏瘫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2~76岁,平均(56.8±5.49)岁。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53~76岁,平均(56.9±5.1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和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入院后患者经CT或磁共振(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偏瘫患者[3];首次发病且病程<3个月;上肢运动存在障碍,意识清楚;愿参加本次研究项目;排除标准:存在严重意识障碍;存在语言障碍,无法正常交流;并发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异常;骨关节疾病影响肌肉或神经恢复。

1.3 治疗方法 患者在住院后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1.3.1 对照组 进行运动疗法。根据患者脑卒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如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等)和患者个体化差异进行功能训练,帮助患者完成残良肢位的摆放,进行抵抗痉挛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坐立位平衡训练、步态和体位转移训练等,患者训练45 min/次,5次/周,4周为1疗程。

1.3.2 观察组 在进行运动疗法的同时进行作业疗法。根据患者运动治疗效果制定不同的作业课题,由康复师进行一对一的作业治疗,在治疗中让患者及家属一同参与康复训练,方便患者出院后家属对其继续协助训练。上肢运动训练20~30 min/次,2次/d,6 d为1疗程,在治疗3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评估。训练包括:上肢控制能力训练,根据先近端后远端,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指导患者进行对角线方向锻炼,之后再提高训练位置和难度;关节活动配合物品抓握训练,对患者主要康复关节如肩、腕、肘等关节进行训练,先利用固定分指板进行固定,再借助磨砂板对倾斜角度进行调整,使患者在健侧的帮助下锻炼患侧上肢,患者锻炼一段时间后可自主运动,可给予圆球、滚筒器械进行握、抓等动作训练;精细动作训练,可利用套圈、旋拧螺丝、木插板、镶嵌等活动训练患者患侧上肢手眼协调能力;同时进行日常生活训练,患者可先进行床上训练,再逐步结合日常活动练习日常自理生活动作,在辅助器具的帮助下完成洗脸、进食、刷牙、穿衣等动作。增大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促进患者肢体协调能力的改善,增加耐力训练,并同时进行患者手指部精细功能的强化,应用辅助道具或自助道具进行健肢的代偿训练,最大限度提高残肢的运动功能。

1.4 疗效评价 应用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对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价,最高分为66分[4]。应用wolf运动能量测试量表(WMFT)对其单关节和多关节运动的质量进行评估,可评价患者上肢功能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质量,测试15项,满分为75分,评分越高,运动能力更好。应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共有10个评价项目每项分值0~15分,最高分为100分;>60分生活基本自理,为轻度残疾;40~60分生活需要帮助,为中度残疾;20~40分生活需要很大帮助,为重度残疾;<20分无生活自理能力,为完全残疾。在康复训练前24 h对患者进行首次评价,并在训练第3个月对患者进行再次评价。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组间数据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康复训练前,两组FMA、WMFT、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3个月后,两组FMA、WMFT、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病理基础是以异常运动模式、异常姿势反射及痉挛为代表,其主要表现为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丧失控制力并释放低级中枢活动,早期症状可表现为脊髓控制的反应或运动异常[5]。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不利,因上肢皮质代表区是下肢的两倍,对于上肢神经元损伤的康复需要更大的恢复连接,并且上肢运动功能较为复杂[6],这就决定了脑卒中康复训练上肢功能恢复成为了难点。

表1 两组患者FMA、WMFT、BI评分比较(分)

作业疗法以任务为导向,更加关注患者的自我感知、环境等因素,并选择性的进行活动和加强重复训练,对患者日常生活需要用到的上肢功能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7]。作业疗法是指通过有目的对患者设计和使用个性化的作业活动,最大程度的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提升其工作、自理、娱乐等日常生活能力,可有效满足患者的日常生存需[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训练前FMA、WMFT、BI评分无差异,在训练3个月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患者FMA、WMFT、BI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这提示对患者进行作业疗法康复治疗后,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明显改善,并且在作业疗法过程中根据患者肢体障碍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课题选择,在康复治疗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可明显增加患者的关节活动程度,改善患者肌肉力量,并且提高患者手部的灵巧性,有效提高手部耐力,改善患者手部整体协调能力。整个治疗过程从易到难,可循序渐进,应使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包括吃饭、洗脸、梳头、穿衣、如厕、转移物品等,甚至完成日常烹饪操作,并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帮助患者从新回归家庭和社会。本次研究还显示,在运动疗法基础上联合作业疗法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减少患者卧床、依赖护理的负担,为患者提高家庭和社会参与度有重要意义。脑卒中偏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少言懒语、绝望、哭泣等抑郁表现,可在作业疗法过程中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治疗,让患者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情绪,积极参与到康复训练中。

综上所述,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联合作业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汪军,裴建,崔晓,等.互动式头针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10):983-984.

[2] 雷迈,卢斌,吴文,等.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2):1167-1168.

[3] 买轩,郭志刚,刘阳,等.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59-60.

[4] 秦茵,毕胜,李玲,等.改制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4):367-368.

[5] 吴保平,郭霞,刘晨,等.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1(34):6350-6351.

[6] 倪成明,李腾,郑舒畅,等.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2):1154-1156.

[7] 王宏斌,龙华,袁华,等.低频重复经颅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4):254-255.

[8] 杨颖平,蔡诚凤,王海云,等.综合作业治疗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5):17-19.

猜你喜欢
偏瘫上肢康复训练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