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喜东
(凌源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朝阳 122500)
脑血管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局限性的出现异常增大现象,致使动脉壁产生一种瘤状的突出,其发病患者大部分均为脑动脉的管壁局部位置有先天性的缺陷,或者是腔内的压力不断升高而导致的囊性膨出[1]。脑血管动脉瘤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血管介入治疗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其安全性较高,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为分析早期血管介入治疗脑血管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动脉瘤患者,给予早期血管介入进行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现将结果进行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脑血管动脉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2.4±3.7)岁;肿瘤位置:前交通13例,后交通10例,颈内6例,大脑中3例,小脑后下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3.9±4.6)岁;肿瘤位置:前交通14例,后交通11例,颈内5例,大脑中2例,小脑后下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组成以及肿瘤位置上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存在比较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开颅夹闭手术进行医治,给予患者镇痛药品,以免患者出现体动。根据CT诊断的位置,选择适当的病灶位置,在蝶衣点入路,逐层分离组织,将肿瘤完全显露,在显微镜引导下,沿颈内动脉,逆行解剖载瘤动脉,对于分流动脉瘤在颈后位置实行夹闭。实验组患者给予早期血管介入栓塞术进行医治,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插管,手术时给予患者肝素化4000 U,以免手术过程中形成血栓,若出现栓塞,给予控制性降压,控制收缩压为95 mm Hg左右,选择右股动脉刺穿插管的方式造影脑血管,记录脑血管动脉瘤的位置、体积以及性状等信息,根据动脉瘤颈、瘤蒂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弹簧圈,以彻底致密填塞动脉瘤为标准。术后给予尼膜同口服,以防止脑血管痉挛,宽颈动脉瘤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同时给予阿司匹林,以免在瘤颈部位置出现血栓。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痊愈:脑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全部消失,患者生活可以自理;好转:患者的神经系统有轻微损伤,间接手术之后症状有所好转;无效:直接手术后神经系统有明显损伤或者是间接手术后症状未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给予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入实验中的数据,计数资料呈现为百分比,计量资料呈现为(x-±s),检验通过χ2进行,差距进行t检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实验组患者痊愈24例,好转9例,无效1例,有效率97.06%;对照组患者痊愈16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9.41%,疗效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疗效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8.02±1.23)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11.93±2.15)d,住院时间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时间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头痛1例,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2例,发热3例,头痛2例,轻度神经症状1例,发生率为23.5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管介入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脑血管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其适用较强,能够完成高龄、脉瘤位置较深以及微导管插入等患者[2]。血管介入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并发症较少等优点,这些是传统开颅手术所不具备的。手术时机的选择对于手术效果的提升同样重要,早期介入治疗有助于患者的预后,只要微导管可以再狭窄载瘤动脉通过,动脉瘤栓塞就能够进行。临床上主要采用囊内单纯的微弹簧圈、球囊再塑形、支架结合微弹簧圈等介入技术[3]。根据脑血管动脉瘤的分类来选择合适的接入技术。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有效率97.06%;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79.41%。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血管介入治疗脑血管动脉瘤的疗效显著,患者恢复时间更短,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去使用和推广。
[1] 陈华.早期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3):107-110.
[2] 王时强.血管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研究与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3):42-48.
[3] 高振文,吴国红,杨公利,等.末梢型脑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3):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