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光发越论”之谬误
——兼论近视的辨证论治

2018-01-20 17:29卜文超林丽董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眼珠眼轴光华

卜文超,林丽,董玉

近视的中医治疗研究始自上世纪的60年代,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治疗近视的问题,在中医界重新成为热点课题[1]。尽管如此,其有效性仍未被认可:“多年来曾有各种中医中药疗法,包括针刺、气功、推拿等用于近视眼防治,或基于中医理论设计的‘眼保仪’等。但迄今尚未有确凿的科学依据证明其有效性。这些方法有待严格的对照研究和纵向研究结果证实。”[2]对此,应全面反思。

研究发现,近视沿用至今的病机理论是一个谬误,严重影响了其辨证论治体系的正确性,难以有效地指导临床。本文对此探讨如下。

1 “神光发越论”是近视和远视病机的错误认识

1.1 “神光发越论”的来源及涵义

本文之近视,指中、西医病名与主症皆相同之近视,为轴性近视,属原发性近视之单纯性近视者。中医认为,近视是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为临床特征的眼病。近视(myopia)是一种在调节放松状态时,5 m外的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屈光状态。此种状态不能形成清晰像而远视力下降,但近处的分散光线可聚焦而近视力仍正常。轴性近视(axial myopia)即“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曲率在正常范围。”[3]原发性近视的屈光度数基本上由眼轴长度决定,因此,防止眼轴过长是临床防治的关键。单纯性近视为遗传、环境等多因素造成。已知的环境因素主要是过度视近和缺少户外活动。

中医对近视早有认识,又称“目不能远视”(《诸病源候论》)、能近视不能远视(《证治准绳》)、能近怯远(《审视瑶函》)等,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

所谓“神光发越论”,是指中医传统眼科以“神光(及其光华)发越于远近”的概念、原理等知识为体系,以解释近视和远视病机的一种特指理论。《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上》始有完整表述。其“能近视不能远视”论道:“盖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者,故光华不能发越于外,而偎敛近视耳。……夫气之所用谓之火,在身为运用,在目为神光。若耽酒嗜燥、头风痰火、忿怒暴悖者,必伤神损气,神气弱必发用衰,发用衰则经络涩滞,经络涩滞则阴阳偏胜,而光华不能发达矣。”从中可知,目之功能为“神光”,并通过“光华发越于远近”的作用机理而视清事物。各种病因可致“神光及其光华不能发越于远处,而只能视近”的病机发生,则为近视。

与之相对,其所称“能远视不能近视”之远视:“阴精不足,阳光有余,病于水者,故光华发见散乱,而不能收敛近视。……若贪淫恣欲,饥饱失节,形脉甚劳,过于悲泣,……阴精不能制伏挽回,故越于外而远照。”显然,远视之病机是“神光及其光华不能近视,只能发越于远处。”

不难看出,上述眼病的现象不同,但阐述二者本质的病机理论却相同,可概括为“神光发越论”。此理论在其他眼病中几无完整应用,为特指理论,更需辨别正误。

此后,《审视瑶函》沿用此论:“忽目患能近视而不能远视者,……是以光华不能发越于远,而拘敛近视耳。”《目经大成》亦遵之:“火病则光华偎敛,……乃纵恣嗜欲,丧其元阳,……而使木中之火远布于空明耶。”

目前,这一认识仍在广泛沿用。如规划教材中,近视的病因病机很明确:“1.心阳衰弱,阳虚阴盛,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2.过用目力,耗气伤血,以致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3.肝肾阴虚,禀赋不足,神光衰弱,光华不能远及而仅能视近。”[4]毕氏等也认为,“肾阳亏虚、经气失达、神光拘敛”是近视的基本病机,“肾阳亏虚,经气失达”是近视发病的关键病机[5]。

另外,远视的病因病机也为:“禀赋不足,阳不生阴,目失濡养,阴精不能收敛目中神光,不能视近,故见远视。 ”[6]

显然,上述病机认识一脉相承,是“神光、光华”的概念,与“发越、远近”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均属“神光发越论”。其中,“神光”一词所涉概念较多,在此指产生视觉的神经活动即视功能;并有“精神”之意;此外,为日月穴的别名,也为气功术语[7]。“光华”,喻眼睛神采,也有光彩之意[8]。另外,“发越”之意,《辞海》(2009年版)释为散播、激扬及飞驰貌;在此描述神光、光华的能力和途径。

由此可知,“神光发越论”认为,眼的视功能称之为“神光”,并有一种外显的“光华”属性,具有从目中散播于远近即“发越”的能力和途径,从而形成正常视觉。神光及其光华不能发越于远或近,则为近视或远视。

1.2 近视“神光发越论”的谬误

1.2.1 违反中西医眼的结构与生理的关系原理

众所周知,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原理是构建任何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中、西医学也如此。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也反作用于结构。

从现代医学看,“神光发越论”违反了眼的结构与生理的关系原理。眼是特殊的光感受器,只能接受外来可见的光刺激而引发视觉。外来物体的光线进入眼球,经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屈光介质,并在瞳孔、睫状体和巩膜的参与下,聚焦为清晰像于视网膜,刺激其光感受器细胞(视锥和视杆细胞)形成光冲动,再由视路传至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而引起视觉。这一正确的关系原理可简示为:光→眼→大脑视中枢→视觉。相反,“神光发越论”的关系原理却是:眼(神光及其光华)→光。其倒置了因果关系,是错误的视觉发生原理。

从中医学看,“神光发越论”也违反了中医传统理论关于视觉发生原理的正确认识。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一·叙眼生起一首》已指明:“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外托三光,内因神识,故有所见。”即只有眼珠的结构与功能正常,外来的“三光(日月星辰)”才能进入目内,被“神识”而生成视觉。可见,中西医的视觉发生原理是基本相同的。很遗憾,“神光发越论”未能继承这一正确原理。

1.2.2 混淆有关的视觉概念

“神光发越论”由于原理错误,就只能错误地赋予神光与光华更多的功能,混淆概念,自圆其说。

光华不是视觉(神光),没有视清远近的能力或作用。光华与神光是不同概念,但被混淆并等同了。光华只是“喻眼睛神采”,也即眼神,不能视清远近。光华或眼神是借助光反射而形成的一种眼部“光”的客观现象。中医传统的望诊中,眼神也只能间接、有限地反映精神和视觉的一定状态,但不能与视觉之神光直接等同,即光华不能直接反映准确的视觉。显然,将眼神之光华等同于视觉之神光,为类比错误。这是其错误的基本原因之一。

神光与光华均无“发越”功能。二者在该理论中被错误的赋予了一种无需“外托三光”,却能自己从眼散播至远近的能力。若视觉能如此生成,据此而推,这种“光”就只能发源于“目”,为目之“光”了。再推之,就会隐含“目中有光源”的错误命题或观点,使神光和光华变成一种“超自然力”。而含操纵与控制超自然力的观念,就有“巫术原理”之嫌[9]。显然,这不是科学的原理。

1.2.3 不能得到眼科辨证论治的直接验证

“神光发越论”与中医眼科学的理论不相融洽。中医眼科学与其他中医学科一样都源于 《黄帝内经》,是在一定解剖结构认识基础上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医眼科学的阴阳五行、精气神,脏腑、气血津液和经络等基础理论,以及独特的五轮、内外障和玄府学说等,都符合医学科学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但在其中,都没有神、神光和光华能“发越于”机体和眼之外的相关理论。“神光发越论”只是个例,总体理论不相融洽,再无他证,无法成立。

“神光发越论”不能得到眼科辨证论治的直接验证。至今,中医眼科临床中没有、也难以辨识所谓“神光发越”的直接证型,难以确定有关的治则治法,也无“发越神光”功效的药物及其有效方剂而直接验证该理论。事实上,在近视与远视中,也无该理论表述的证型、治则治法和方药。

此外,《证治准绳》的其他眼病中,也无“神光发越论”指导辨证论治的临床范例。神光与光华的概念有其合理性,概括了眼生理与疾病客观存在的现象,并已得到正确应用。例如,“神光自见证”中,以“神光”描述了一种视觉异常现象;在冰瑕翳证、睛中一点似银星证,以及青风内障证、丝风内障证之中,用“光华”描述了翳对眼神状态和视觉的影响。这只是概念的应用,并未应用“发越”原理。

1.2.4 “神光发越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目前已知,这一理论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没有现代科学和医学的光学、眼结构与功能等知识所致。神光和光华只是功能性概念,不能提供近视的结构性病位、病性等知识,也就不可能构建正确的病机理论。

目前,只有引入“眼轴过长”等结构性概念和原理,才能重构科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这是今天的中医眼科证明了的科学方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眼轴过长是现代医学提供的知识,不可能在400余年前的《证治准绳》出现。不过,《灵枢·外揣》要求“近者司外揣内,远者司内揣外”,更追求“道者司揣内外”[10]。遵循这一科学精神和方法,可弥补上述缺憾。中医眼科学是善于吸收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典范。因此,不应让错误的理论继续存在。

综上所述,“神光发越论”是近视、远视病机的错误认识,也是错误的视觉发生原理。

2 轴性近视辨证论治的新观点和建议

2.1 重新构建轴性近视的病因病机理论

2.1.1 “眼珠虚胀”(眼轴过长)是轴性近视基本病机的要素之一

我们认为,“眼轴过长”是主症和体征之一,可对应为“眼珠虚胀”。眼珠即眼球;虚,表示疾病的状态,也与“久视伤肝血”的传统认识相符;胀,指眼轴的“过长”,既能客观描述体积变大,又能表示视疲劳伴有的“眼胀感”。这样,彼此能相互表述,也有中医术语的风格。

“眼珠虚胀”具有病理形态的结构属性,能直接表达出病位、病性的状态,更有助于病势、病传及预后的准确认识,是最基本的病变反应之一。基本病机是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变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显然,“眼珠虚胀”是“视近清楚,视远模糊”主症内在本质,符合基本病机的知识要素属性。因而,是轴性近视基本病机的要素之一。据此,可重新构建其正确的基本病机及其辨证论治理论。

2.1.2 轴性近视的病因病机新观点

至此,新的基本病机应为:远处外来光照因“眼珠虚胀”,不能形成清晰像与目中神光清和,则“视远模糊,视近清楚”而成近视。此机理可简示为:远光→眼珠虚胀→模糊像→近视。

这样,可推出病因病机的新认识。过度视近所致者的病因病机可是:过用目力,耗气伤血,脏腑经络失调,目失所养,则眼珠虚胀,以致外来光照不能与目中神光清和,故成近视。

上述新观点概念明确,逻辑清晰,与中西医的原理符合,可获得科学结论,能避免“神光发越论”之谬。同时,轴性近视辨证论治也有了新的目的和要求--防治“眼珠虚胀”是衡量其防治水平的关键指标。

2.2 “近视与目倦同治”有望提高轴性近视的防治水平

临床中,近视产生、发展的过程始终伴随着视疲劳,表现为“过度视近→视疲劳→近视”互为因果且循环发展的特点。中医称视疲劳为肝劳或目倦。中西医一般都将近视、视疲劳分而诊治。对此,我们认为,将近视与目倦合而同治,以防治“眼珠虚胀”为共同目的,可望提高轴性近视的防治水平。

一般而言,近视的肝肾两虚证中,多有视物易疲劳的兼症;目倦的肝肾不足证中,又有近视、远视。“眼珠虚胀”为共同的本质要素之一,此即“同证异病”,可按“异病同治”原则而辨证论治。原来各自常用的驻景丸加减方、杞菊地黄丸合柴葛解肌汤等,均可用治。这样,可增加用治处方,扩展选药空间,有利于创制新方。同时,若以“食药两用”的药物组方而长期服用,有望提高临床疗效。这是中医整体观、“治病求本”的要求,也是“未病先防”的特色和优势。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观点和建议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例如,儿科近视患者发病的遗传因素、症状特点及其与远视的关系等较为复杂,尤需鉴别和研究。

总之,中医近视和远视的“神光发越论”是错误的病机认识和视觉发生原理,不应再沿用。“眼珠虚胀”(眼轴过长)是轴性近视基本病机的要素、主症和体征之一,据此可重构其病因病机理论,并为辨证论治的新指标;临床中,可“近视与目倦同治”,创制新方,长期用药,有望提高近视的防治水平。

猜你喜欢
眼珠眼轴光华
低色温光源为预防近视提供新方法
中国想象力:以自我成就众我
眼轴测量监控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效果观察
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凸吗?
客观评价眼轴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眼珠为何不怕冷
点亮生命的光华
珠翠光华
黑眼圈 红眼珠
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