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东
(丹东市中医院彩超室,辽宁 丹东 118000)
输尿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患者一般表现为血尿、疼痛等,部分患者由于同侧肾或输尿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往往伴发肾周积液。合并肾周积液的输尿管结石患者若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诊治,其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1]。超声检查是当前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的主要辅助诊断,笔者旨在探讨彩色超声对急性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的诊断价值,以期为急性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的诊断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43例经彩色超声确诊的急性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的症状表现均与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标准相符,所有研究对象均表现为突发性持续腰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部分研究对象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并伴有镜下血尿。排除输尿管炎症、输尿管肿瘤、输尿管外伤等。其中男性患者83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2.28±3.36)岁;发病时间1~50 h,平均发病时间(25.38±3.31)h;疼痛时间11~850 min,平均疼痛时间(419.95±1.16)min。
1.2 方法:观察患者的超声图像特点,并动态监测治疗前后患者肾周积液的变化情况。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频率设置为4~5.5 MHz。患者分别取俯卧位、侧卧位、仰卧位,详细检查输尿管结石的大小、位置,肾周积液的分布关系、位置等。输尿管结石的判断标准:彩色超声表现为输尿管行程区高密度回声且伴有声影。若发现输尿管或肾盂积水,可在输尿管末端、膀胱与输尿管交界处、输尿管下部寻找。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均需要采取多种体位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所有研究对象均采取输尿管镜碎石术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治疗结束后3~5 d复查彩色超声。
输尿管结石主要表现为输尿管、肾盂扩张积液,积液下方输尿管表现为高回声并伴有声影。输尿管、肾盂扩张积液的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输尿管、肾盂内无回声并且输尿管的内径>6 cm。结石大小:6~14 cm;结石位置:上段结石49例,中段结石44例,下段结石50例;肾积水:9~40 mm。肾周积液的彩色超声检查结果表现为条状无回声区,且该回声区主要分布于肾脏上极或下极。其中50例患者肾周积液<10 cm,42例患者肾周积液在10~20 cm,44例患者肾周积液>20 cm;7例患者肾周积液围绕整个肾脏组织。143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13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输尿管、肾盂扩张积液。经治疗后,超声显示肾周积液可自行消失。
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主要是由肾脏被膜结构决定的,肾包膜为肾脏被膜的最内层,该层包膜紧密且薄,活体时易从肾实质分离。而肾周积液由于被肾包膜外的脂肪囊包围,因此极易积聚在肾脏上极与下极,声像学主要表现为月牙形液性暗区,积液增多时,肾脏中部则表现为细线条状的液性暗区[2]。急性输尿管结石由于在输尿管内长期存留,导致患者的尿液排泄功能受到影响,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肾周积液的发生,进一步导致肾功能的不可逆损害。输尿管结石患者的疼痛程度与患者的肾周积液程度有关,这主要是由于肾周积液会增加肾内腺素的增加,从而引起输尿管内压升高,导致机体平滑肌出现痉挛,最终引起患者的疼痛。急性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患者的积液主要是由渗透到间质中的原尿组成,其特点是渗透性好、蛋白质含量低,在临床诊治中应与肾周积血及肾周感染性物质鉴别。机体出现肾周积液后,其肾小球囊内压及肾盂内的压力均会降低,且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也会缓解,因此当输尿管出现急性梗阻时,肾周积液的出现可对肾脏起到一种保护作用,一旦将这种梗阻解除,机体就可自行将积液吸收。对于少量肾周积液,一般预后较好,但若肾周积液较多,应结合超声进行穿刺引流治疗[3]。临床对于急性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辅助诊断。对于输尿管结石,CT检查的敏感度较高,而彩色B超对输尿管结石诊断的敏感度稍低于CT检查,但对于肾周积液,彩色B超的敏感度要高于CT检查。此外,彩色B超还具有简单、无放射性、易于操作等优点。因此对合并有肾周积液的输尿管结石患者,应行B超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行B超动态监测,以判断肾周积液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彩色超声检查可及时、准确的诊断急性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还能动态监测治疗前后肾周积液的变化情况,是急性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诊断、疗效评价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