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娴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儿科学》这门医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主要研究儿童健康、生长过程以及发展环节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相关问题,传统的《儿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难以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紧跟课程进度,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甚至会产生抵触学习的心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将课堂、教材或是教师作为重心,并普遍实施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大多数学生很难自行主动的思考问题,缺乏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儿科学》临床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机融合,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建议可积极引入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新学习方法,结合实际的病例,督促学生在课堂上探讨学习方式的变化,并总结成果,逐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1.1 教学理念不科学。《儿科学》临床教学中容易遇到各类的问题和阻碍,尤其是在当下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拓展的形势下,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此时,就会相应的加重临床教学的负担,加之医学服务理念的变化,强调将患者作为根本,一切都从患者的角度着手,使得许多患者的心里对医学服务越发谨慎,增强了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另外,学生缺乏临床经验,不具备紧急应变能力导致临床教师不愿主动安排学生融入到临床实践中,基于此,若想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满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就应当结合医学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1.2 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医学优秀人才的培养,应当首先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从师资队伍的完善角度着手,做到以下几点:教师的选拔也是极其重要的工作,通过正规渠道,找寻专业知识强、职责意识强的教师,同时也要求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很多在职教师中有滥竽充数的现象,这部分教师专业性不足,未能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职责,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1]。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趋势,故此,应当结合医学人才的成长和学习需求,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努力挖掘学生的自我发展潜能,将其在作为教学重点和要点,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另外,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实现医学知识和生命科学的快速更新和改革这一目标,如若仅仅依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将难以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因此,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使得学生获取更高的本领,并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最后成为合格的医师[2]。
医学知识的学习应当和理论技巧相结合,将医学见习课程作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巩固课堂知识,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为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若想培养高综合素质的临床医师,就应当借助教学手段加以引导,真正实现教学和理论的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儿科学》临床教学的要点和要求,积极探索,体现教学方案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主体,并逐步转变教学思维,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此为基础,制定系统化的教学方案,将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教学原则,力求使学生实现长远化的发展[3]。
3.1 病例讨论式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迫在眉睫,教学模式更新和改革的关键,就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之中提升自身的创造性、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新的理论知识,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了系统疾病理论知识以后,教师还可以在见习课程之中,事先准备典型的、常见的入院病例,以供接下来的教学分析工作所应用,结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安排学生了解并掌握当堂课的重点和要点内容,例如,先天性心脏病、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哮喘以及小儿腹泻等都是代表性疾病种类,可请学生归纳病例特点,制定入院后的诊疗计划,并进行鉴别和诊断,而后结合相关的实验室影像资料,分析检查结果,使得最终的疾病判断更为精准[4]。
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主导,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启发学生,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补充,根据自身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临场医疗经验,对学生所提出的初步诊断加以判断和验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诊疗思路。
3.2 模拟诊疗教学方式。笔者所讲的模拟诊疗教学方式指的是经过精心设计,并对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进行模拟,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生活背景等,对患儿家长所描述的病情进行总结和归纳,可在诊疗模拟过程中,适当的活跃气氛,运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诊疗情境真实再现[5]。
通过模拟患者的方式,借助特殊训练的方式,对临床真实情况下的患者或是正常人全方面的描述,使得临床诊疗更加真实,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需要从评估者、患者以及教师等多个角度考虑,发挥多重作用。
最终的教学方案为:临床医师可以选择较为常见的病例—小儿营养性贫血、腹泻脱水,经过患者家属同意以后,对小儿代表性的体征进行拍照,经过处理之后制作成媒体幻灯片,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和汇总,而后,教师进行引导,可模拟患者实际病情,再将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每八人至十人为一组,安排学生首先对病史相关资料和理论知识进行搜集和整理,其中涉及现病史、既往史、主诉、个人史和家族史等,问诊任务完成后,学生就需进行现场评价,对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加以总结和阐述,及时给出建议,而后补充并纠正,再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患儿的体征再现,作出精准的鉴别和诊断,制定切合实际的诊疗规划方案,根据不同儿科疾病的诊疗谈话记录和病情等,编撰完整的病例资料,这样系统的模拟诊疗效果,还能全方位的考察学生的书写能力[6]。
现阶段,很多院校的《儿科学》临场教学过程中,仍旧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考试测评仍旧以闭卷的形式,难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反应,将其作为评判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此种评价方式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切实反映,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学习的心理,甚至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导致课程培养方式偏离教学目标。基于此,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借助开卷、技能操作、闭卷以及口试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学习效果全方位的反映[7]。
笔者上述所建议的教学方法,得到了一定的认可,经过长时间的落实,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问卷调查以后,其中88%的学生发现此教学模式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认为这样的教学形式较为新颖,内容也得以更新、丰富和拓展,为他们提供了许多的锻炼、实习机会,在实践学习和模拟联系的过程中有许多收获。教师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的思创思维意识普遍提高,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传统《儿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相比较,此种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考试中的病例分析解题正确率可达到80%以上,如若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最终的考试病例分析正确率仅为40%,由此可知,新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模式,并结合理论知识,使得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均得到一定的提升[8]。
综上所述,《儿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必然,众所周知,《儿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与此同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把控教学中的重点和要点,结合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新要求,总结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使得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水平,最终培养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