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继国
(吉林省大安市叉干镇卫生院外科,吉林 大安 131324)
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也是普外科最多见的急腹症。由于目前外科技术及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的进步,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死率明显下隆。但临床也有少数患者,因症状不典型及病情复杂,可延误诊断和治疗,最终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典型急性阑尾炎发作,均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临床特点,同时伴有胃肠道及全身症状。右下腹固定的压痛点是诊断阑尾炎的重要体征,一般该压痛点在麦氏点,但因阑尾炎位置不同而略有偏移。当炎症扩散到阑尾周围时,压痛点范围也随之扩大,但仍以阑尾部位最为明显。早期或单纯性阑尾炎可无腹膜刺激征。当阑尾炎发展到化脓、坏疽或穿孔时,可因壁腹膜受炎症刺激而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或消失。腹膜刺激征可因炎症扩散而扩大,但仍以阑尾部位最明显。但小儿、老年人、孕妇、肥胖、盲肠后位或盆位阑尾炎时,腹膜刺激症可不明显。该病感染主要是由胃肠道内源细菌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及脆弱杆菌属等。阑尾炎手术是临床外科二类手术的常见病种,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现已成为外科医师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本文为探讨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回顾所在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来院诊治具有完整资料的阑尾炎患者96例,并对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6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2例;年龄23~72岁,平均(42.26±4.2)岁;上述患者均行阑尾切除术。术前及术后均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时间为7~15 d,平均(11.62±6.4)d。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了临床诊断。
1.2 分型标准:本文参照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的病理分型方法,将本组96例阑尾炎患者进行分型:其中单纯性阑尾炎有2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8例,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有26例,阑尾周围脓肿有12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有6例,慢性阑尾炎伴脓肿者有2例。
1.3 抗菌方法:根据阑尾炎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选用抗菌药物。同时对抗菌药物的剂型、规格、用法、用量及给药途径和手术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抗菌药临床效果进行评估。
1.4 药物应用种类:本文96例阑尾炎患者中均采用总共四类16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其中四类主要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及氨基糖苷类。如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等。喹诺酮类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青霉素类主要包括青霉素钠、哌拉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包括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2.1 药物联用情况:本文96例阑尾炎患者中单用抗菌药物患者有28例,二联用药的患者有44例,三联用药的患者有24例。本文在联合用药中以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主。
2.2 药物使用时间:在本文96例阑尾炎患者中,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有34例,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抗菌药物有43例,患者术后第3天应用抗菌药物有18例,患者术后第7天应用抗菌药物仅有1例。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由于目前医学技术飞速的进展及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的进步,多数典型阑尾炎均能做到早期就医、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临床效果好。但也有少数不典型症状者,常因病情复杂延误诊治,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做为一名外科医师应重视每一位患者的诊治,在施行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操作中更要严格掌握手术基本技能。特别在基层医院如偶到病情复杂、诊断困难,手术风险大的患者,在病情允许下及时转至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对于阑尾炎的病因,诸多学者认为,多由多种革兰染色阴性需氧菌和厌氧菌所致混合性化脓感染。其发病除全身抵抗力下降外,还与阑尾腔阻塞、细菌入侵和胃肠疾病有关。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阑尾炎患者的治愈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滥用抗菌药又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笔者认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从以下二方面考虑:一是通过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药物耐药现象发生。二是通过药物动力学参数测定及药物浓度的监测结果,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给药方案,达到临床治疗的效果。
总之,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能预防及治疗感染,能提高患者治愈率,避免患者耐药现象发生,对临床有效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