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侠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逐步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即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以此来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提升教学质量。鉴于此,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开具体论述,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策略
长期以来,数学思想方法只是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即作为数学知识向数学能力转化的推动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却尤为忽视,致使许多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致,认为数学过于枯燥,难以摸索数学学习方法,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实现学生数学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
一、分析教材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应当深入研读、分析数学教材,只有对教材有了全面了解,并充分把握好教材内容设置的意义与目的所在,才能更好地挖掘出其中所含有的数学思想方法,据此来创设的教学活动更具科学合理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师首先要提高自我知识整合、分析能力,方可以用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呈现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例如,教学“正方形、长方形”等四边形的证明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先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的证明方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让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做有机联系,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平行四边形与这些图形的关系来推理出不同平面图形的定义公理。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突出了数学问题转化的思想。
二、数学概念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形成过程往往是借助一些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材料,诸如实物模型等,让学生在观察中进一步概括出对象的本质属性,最终形成对概念的认知。所以,概念教学也并非是将其定义直接教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深层次领悟概念形成中所蕴含着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学“相反数”概念时,借以对5,-5这两个数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来理解相反数的概念。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这一概念,还可让学生在数轴上标注出这两个数,以此来得出定义。又如,学习“矩形”时,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共同点作分析,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出矩形的概念。教师还可准备四根小棍,摆成平行四边形,之后再移动小棍角度,形成一个新的平面图形——矩形,让学生知晓矩形实际上就是直角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合。
三、創设情境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数学教学思想还可从教学情境创设入手,通过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并借助相应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具体的数学难题,化感性认知为理性认知。例如,教学“二次函数”时,教师便可创设情景内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的认知。如题:A服装公司出售衬衫,已知每件衬衫成本价为25元,若定价为每件30元,月销售量可达400件,售价每提高1元,月销售量则会下降40件,若是售价提高到每件35元,求每月利润值能达到多少?针对该问题,教师进行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共同探究解答该问题的方法,在列好函数方程后,动手画出函数图像,以此进一步探讨定价为多少,才能获得最大利润。通过数形结合、函数思想的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
四、归纳总结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在课堂归纳总结过程中,教师也需进一步深化、提炼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分析解答数学问题时能够灵活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计算公式推导,例如采用切割法,将平行四边形切割为两个三角形与矩形,然后求得三个图形的面积之和。抑或是采用补全法,即将平行四边形补成矩形,再进一步计算面积之差。待学生充分理解后,教师再与学生共同总结,让学生知晓这一推导过程实际上便是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日后解答数学问题时,能自觉化简题目内容,科学分析,降低数学学习难度。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初中数学教学中蕴含着数形结合、问题转化、函数方程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分析教材、情境创设与归纳总结等环节中来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知,让数学思想真正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找寻更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并将所学真正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海玲.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3):74.
[2]蔡明明.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8):96-97.
[3]吴锐波.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5(12):66.
编辑 郝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