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潇
摘 要:在1886年卡尔·本茨打开了世界的汽车大门以后,汽车工业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与辉煌,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世界主要工业国都把汽车工业当作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然而,我国虽迫切的想要发展汽车产业,但却总是得不到突破和发展。究其根本,自主研发能力是主要欠缺点之一。我认为实施研发管理体系的彻底改革将有利于这个局势的逆转,解决当前的窘境。
关键词:研发管理; 自主研发 ;汽车产业
我国自主研发汽车的背景与现状
一汽作为我国汽车工业史的开端,当时长春一汽制造出了国内第一个中国解放牌汽车,有了中型卡车的生产能力,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苗头。而后与国外进行合资,却事与愿违,自主研发能力因为自身的依赖性与国外车企的忧患性止步不前。现如今,一些民族品牌车企似乎已经崛起,但是仍然是以模仿为主创新为次的形式立足,并且假如在没有国外车企的帮助下,很难做到自主研发。
研发管理
产品研发管理的概念
产品研发是指新产品开发,是指从选择市场需求的产品为起始,经过产品设计、制造加工、试生产直到转入正常生产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而研发管理是以各种管理理论为基础,依靠研发体系设计,借助信息平台来开展对研发过程的各个要素的协调活动。而对于产品研发中的管理就是管理整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包括: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质量不确定性以及财务不确定性。产品研发管理就是对这些不确定性进行协调活动,使汽车自主研发企业能够针对有吸引力的目标市场,突出并且利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的放矢进行资源投入,并且能够遵循多阶段,纪律严格的流程管理,从而增加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研发管理的分类
在研发管理体系中主流的大致有5类:1.以项目管理的职能式发展;2.PACE式;3.IPD集成产品开发;4.SGS门径管理;5.PVM产品价值管理模式。
以目前主流来看,我国门径管理与精益管理都占主要部分。门径管理的主要思想是:第一,把项目做正确——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采用跨职能的工作团队。第二,做正确的项目——进行严格的项目筛选和组合管理;而精益管理它能够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投入,使股东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目前在我国的汽车厂商中,广汽丰田,上汽等采用的是精益管理模式。而北汽集团,上海大众,神龙公司,奇瑞等采用的是门径管理的模式,两种模式都能以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来运行项目,运行公司。
研发管理运用的影响
神龙公司的门径管理
2000年内,神龙公司被管理协会授予“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和“国家优质服务企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 “国家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 这大部分得益于神龙公司管理战略的改变。神龙公司采用国际流行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建立项目平台,项目平台是项目平台负责人和各部门指定的,项目主管也参考项目指导。在管理方面,它仍然隶属于原部门,而业务由项目平台负责人领导,并且每个产品开发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关卡,即GATE。每个阶段计划都要有相应的标的物,并且对项目各个阶段进行质量许可,并分阶段实施质量控制。每个关卡由总经理主持,并由新产品项目主管汇报,对项目和产品进行风险分析和故障排除。另外,质量部门将对内容进行质量管理,决定是否要进入产品开发的下一个阶段,最终由总经理负责以这样的一种模式来实现产品质量的保证和每个人对质量的投入。
总的来说,神龙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是成功的,出于各种原因。它可能导致不满意的结果,但我们需要认识到成功的新产品開发是一个持续的积累的过程。
上汽集团的精益战略
1990年代中期,为了实现有效的管理,控制汽车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上汽集团从1994年就开始新一轮的管理革命,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模式,通常选择即时生产、及时供应,在物流管理、备件供应方面及时率为98%。在库存减少,质量改进,合理物流,降低成本等方面,上汽将科学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大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此外,上海通用自1999年4月正式投入生产,2000~2003年销售额分别超过30000、50000、50000和20万辆,在过去四年中跻身全国销量前三,这也得益于管理战略的改变。这几大中国自主汽车厂商研发管理战略的改变极大的说明了汽车研发管理在自主研发过程中的影响,战略层次的改变对企业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突破。
结语
从近几年汽车自主研发的历程来看,汽车产品研发管理系统是行之有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完整科学的体系,是产品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贯穿整个产品烦人开发过程。一个国家汽车产业真正强大的核心是自主研发和快速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其反映的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的汽车产业应紧紧跟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步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雷莉耀.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新产品开发[D].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2.
[2]罗伯特·G·库伯.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白云川.精益研发让研发精益化[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