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伟波教授从脾虚湿热论治津液病的经验介绍

2018-01-19 11:44解海雪迪娜塔吾列魏淑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名医经验

解海雪 迪娜塔吾列 魏淑芳

摘要:介绍温伟波教授治疗津液病的学术经验。温教授认为津液病不外乎津液不足及津液运行障碍两个方面,消渴、肥胖、汗证等津液运行障碍所致津液病的发生发展与脾关系最为密切,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禀赋不足,脾气虚弱,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蕴久化热而成,提出了补益脾气,清热化湿的治疗法则。

关键词:温伟波;津液病;脾虚湿热;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0-0008-03

《灵枢·决气》有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当津液生成不足、排泄过多或输布、运行障碍时则会导致津液病的发生,在临床中,消渴、肥胖、汗证等疾病均归属于中医津液病的范畴。温伟波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从事内分泌科、消化内科20余年,对津液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津液病虽涉及病种繁多,但从病位而言均与脾有关,特别是津液运行障碍所致津液病者,脾气亏虚,湿热内蕴是其基本病机。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得其悉心指导,现将温教授从脾虚湿热论治津液病的学术经验介绍如下。

1 脾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黄帝内经》对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已经做了经典的描述,指出津液的正常输布、代谢离不开肺、脾(胃)、肾、三焦等脏腑功能的协调运作,若一脏失司,则可相互影响,导致水液停聚。张先茂认为在诸脏之中,又以脾气为主。若脾气运化失司,不能尽散水精上归于肺,以敷布全身内外,濡养百脉,则肺气不能正常下降,三焦之决渎迟缓,气亦不能下交于肾,肾气不能照常泌清别浊,以尽涤其水,残留水液,停滞中焦,泛溢表里,即可积液为饮,从而变生津液病[1]。

温教授认为脾为津液生化之源,正如明代·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云“五脏皆通乎脾,养脾则津液自生”,指出津液的生成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同时,脾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主一身之气,而肺气源于脾胃之气的资助;肾为气之根,藏精气,须后天中气培育补充才能泉源不竭,脾胃之气一虚,诸气皆虚;脾胃之气充沛,则诸气皆充,且“脾居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若中焦气机升降不畅,气不行津,气滞津停,痰饮遂生,或者脾气虚弱,脾失运化,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湿浊内生变生他病。因此,在津液代谢中脾为关键。

2 脾虚为本,重在补益脾气

李杲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在人体居中央,为后天之本,戊己为土,升发万物。因此,许多疾病均可责之于脾,从脾论治[2]。《素问·奇病论》首提消渴之名,消渴又名消瘅、脾瘅。《灵枢·五变篇》云“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提出消瘅的发生与体质有关,《灵枢·本脏篇》曰“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晋代·王叔和《脉经》云“消中脾胃虚,口干欲饮水,多食亦肌虚”均表明消渴的发生与脾虚关系密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指出肥胖为“高粱之疾”,皆因嗜食肥甘厚味,困遏脾运,久致脾之运化功能受损,水谷不能化为精微,遂变生膏脂形成肥胖,《丹溪心法·中湿》也提出肥胖应从气虚及湿热两方面着手。《内经》指出除六淫邪气、情志内伤外,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亦可致汗。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素问·本病论》云“醉饱行房,汗出于脾”[3]。

温教授遵循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根据“虚则补之”的治则,在治疗津液病时采用补益脾气的方法。消渴、肥胖、汗证等津液输布障碍所致津液病者在临床中均可出现神疲乏力、口干多饮、身体困重,大便溏泄等脾虚症状,故在治疗时可从脾入手,采用健脾、运脾之法,补益脾气,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3 湿热为标,兼顾清热化湿理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湿邪为中土受侮的主要因素,罹患湿病因素主要有三:一为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内停,湿从中生;二为行于雾露、雨淋水浸、坐卧湿地等外邪入侵;三为过食肥厚、嗜烟酒、冷饮,蕴积胃肠,郁而化为痰湿[4]。由于素体虚弱或劳倦失宜,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湿浊内生,郁久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或感受湿邪化热,阻滞中焦气机,或嗜食肥甘、辛辣醇酒,酿生湿热,湿热阻碍津液输布,津不上承发为消渴,湿热泛溢肌肤发为肥胖,湿热迫津外泄发为汗证。湿热是消渴、肥胖、汗证等津液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湿热既作为病理产物,又可作为发病因素,加重脾虚,从而使疾病缠绵难愈。正如《湿热病篇》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温教授认为湿热中阻是消渴、肥胖、汗证等津液病的共同病机,在治疗时均可采用清热化湿的治法。临证当谨守病机,辨明湿热之偏重,若湿邪偏盛者,当以化痰祛湿为主,兼以清热;若热邪偏盛者,当以清热通腑为主,化湿为铺;若湿热并重者,则清热化湿并施。另外,温教授还认为湿热中阻,必有气机的壅滞,故清热化湿之余必加用陈皮、厚朴等理气之品,疗效确切。

4 典型病案

患者郭某,男,42岁。因“体重增加伴发现血糖升高半年”于2017年2月15日就诊于温教授门诊。患者诉近半年饮食不多,但体重增加10 kg,遂至当地医院体检,发现空腹血糖为6.7 mmol/L,拒绝药物治疗,平素通过运动及控制饮食控制血糖,常感身体困重,头晕腹胀,乏力汗出,口干口苦,大便灼热黏滞不爽,舌稍紫黯,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濡数。体重:76 kg,身高:163 cm,BMI:28.60 kg/m2,门诊随机微量血糖:8.6 mmol/L。证属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治以益气健脾,清热化湿。药用:太子参20 g,白术15 g,陈皮10 g,茯苓30 g,猪苓30 g,法半夏10 g,砂仁10 g,木香10 g,厚朴10 g,鸡内金10 g,葛根30 g,黄连15 g,炒芩15 g,炒泽泻30 g,荷叶15 g,玉米须30 g,山楂30 g,糯稻根15 g,浮小麦30 g,甘草3 g。15剂,日1剂,水煎服。2017年3月8日二诊,服药后腹胀、汗出减轻,大便顺畅,仍觉头昏、口干口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稍紫暗,苔腻微黄,脉濡缓。上方加郁金、石菖蒲各15 g,丹参20 g。2017年4月4日3诊,共服药20剂,纳、眠、二便正常,头昏乏力症状明显改善,舌淡红,苔白,舌体不大,脉缓。近1月空腹血糖控制在6.5 mmol/L左右,餐后2 h血糖波动在8.0 mmol/L左右,体重:73 kg,BMI:27.48kg/m2。原方去炒芩,增加黄连量至20 g,继服30剂。2017年12月带其他病人来诊,自诉体重已减至68 kg,自测空腹血糖控制在6.0 mmol/L左右,餐后血糖未监测。

按:温伟波教授根据患者形体肥胖,饮食不多,口干口苦,大便灼热黏滞不爽,舌稍紫黯,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濡数断为肥胖病(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正如《脾胃論》中言:“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聚成痰,泛溢肌肤则见肥胖;痰湿日久化热,湿热循胆经上泛,津不上承则见口干口苦;湿热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见头昏头晕;湿热迫津外泄,腠理开阖失司,故见汗出;脾气虚弱,气血化生无源,脏腑机能减退则神疲乏力;饮食偏少是脾虚水谷不运,胃受纳失职所致;大便灼热黏滞不爽为湿热内盛,困遏脾胃,纳运失健,食入不消,清浊不分;苔黄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濡数均为脾失健运,湿热内蕴之象。而除湿热之外,本病日久还存在“瘀血、气郁”之证,舌质紫暗则为内有瘀血之象。因此,治疗本证,当抓住脾虚之本,湿热、瘀血、气郁之标,标本同治,方用香砂六君汤和葛根芩连汤加减。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玉米须、荷叶健脾化湿;陈皮、半夏、厚朴、砂仁、木香理气燥湿、祛痰导滞;猪苓、泽泻、葛根、黄连、炒芩清热利湿;山楂、鸡内金消肉积、化瘀滞;糯稻根、浮小麦固表止汗,益气除热。服药15剂,患者虽仍感头昏、口干口苦,但腹胀、汗出较前减轻,投药获效,击鼓续进,在原方基础上加郁金、石菖蒲宣发郁热、豁痰开窍,同时“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并加丹参以加强开窍醒神之功。纵观治法泻实补虚、散中有收,既益气健脾,清热化湿,又行气散瘀,收敛固表,多法同用,相互协调、相得益彰,故能取效甚捷。三诊时患者已无明显热像,去炒芩增加黄连剂量以加强苦能燥、能坚之功,继服中药调理30剂,至今已半年,体重、血糖控制良好,汗证未发。

参考文献:

[1]张先茂.《金匮要略方论》痰饮的证治心悟[J].光明中医,2015,30(6):1154-1157.

[2]王立忠,郭健.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学报,2015,30(4):512-514.

[3]艾志福,喻松仁,丁敏.试论《内经》之汗[J].光明中医,2014,29(9):1816-1823.

[4]刘奇,李玉玲,黄智斌,等.《黄帝内经》中土理论思想初探[J].河南中医,2016,36(10):1687.

(收稿日期:2018-06-26)

猜你喜欢
名医经验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新修珍珠囊药性赋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孙跃农健脾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
解乐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罗才贵教授从气机开合论治颈椎病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