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琦 许春翎
[摘要]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普遍面临着诸如实际学时压缩、活动难以开展等问题。为保证教学效果,可以将具有形式多样、组织灵活等特征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视为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并结合当前的大网络环境,通过以最受学生欢迎的社交软件——微信作为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区域,本文对该活动的可能性及预期进行研究,同时从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入手,从学生的接受意向、网络化英语学习的可行性等角度研究了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心理的促进作用,并分析此形式教学活动存在的优劣之处。
[关键词]微信平台;第二课堂教学;大学英语;学习心理促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21-016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8.21.073 [本刊网址]http://www.hbxh.net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在课堂结构与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期高校外语教育资源匮乏与学生语言学习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然而,如何能够顺应时代的需要,以有线互联网、无线互联网等硬件环境形成的“大网络”环境为教学基础,使大学英语教学在传统课堂面授教学活动之外,通过基于当代大学生们常用的网络交流形式实现“第二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构建,以满足高校学生群体中“随时学习、随地学习”的语言习得要求,不仅成为摆在所有高校大学英语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成为高校外语教学长足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一、“大网络”环境下微信平台的应用与大学英语教学需求的契合
随着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大网络环境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于2014年进行的“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效果调查”显示:在当代的大学生中,微信的扩散率为80%,已经超过了原有的QQ等社交平台;而在2017年所进行的大学生微信软件使用抽样调查中发现,微信在高校学生的覆盖率高达96.24%,只有3.76%的大学生从不使用微信。从微信平台的广泛覆盖率不难看出,这一平台在学生群体中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具有信息传播迅速广泛的网络平台的社会适用度。在大网络时代中,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在个人网络终端的应用和普及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行为模式和学习认知模式,微信用户的庞大群体正是基于该平台教学活动的使用对象基础。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对如此广泛使用的社交平台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服务学生英语学习的“利器”,将是大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改革的突破性思路。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教学课时的不断压缩带来的困境:因受课堂教学环境的制约,目前的学习模式在营造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语言环境方面仍显不足,无法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语言演练机会。学生们“实时学习、学以致用”的意愿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习者在没有语言环境的状态下必然形成外语知识同母语文化之间的断层,从而影响学习者对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单纯的应试学习义进一步使学生丧失了亲近英语,了解异域文化的乐趣。对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失趣”现象已成为英语教育的一大瓶颈,直接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外语应用能力以及文化知识的吸纳,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成果在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的转化。
在大网络环境下,教学应当从学生喜爱的学习环境和需要的学习内容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不仅限于课堂内部的“师一生”单向信息流动,而要在网络环境下为教学行为提供“流行”的传输媒介。针对微信网络平台而言,“熟人”社交圈不仅避免了传统网络环境中陌生人的干扰,也将进一步削弱传统课堂面授时学生对于教师与所学知识的“陌生感”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抵触感”,从而极大地增强同伴学习的热情与积极学习心态的促成。因此,在大网络环境下,通过对学生大学英语学习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探索微信社交平台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对英语学习者心理的建设、促进作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应用效果。
二、“微信平台”的教学实践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发展现状的适应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来辅助教学的方式得到了高校教师越来越多的应用,从相关的研究结果来看,经过对“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期刊与博硕士论文库进行检索发现:2017年,以“微信+移动学习”作为关键词的论文检索结果为491篇,截至2018年6月,该主题研究论文已有109篇,内容涵盖移动学习、活动设计、学习平台设计等方面。以“微信+大学英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结果,在2017年共检索论文185篇,截至2018年6月,共有论文60篇,内容集中在微信网络教学的设计、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等方面。以“微信+学习者兴趣”为关键词的检索,仅有2016年1篇硕士论文。可见,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模式,虽然引起了广泛应用,但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辅助作用仍然十分有限,对其进行的相应的应用研究也处于亟待发展的地位,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教师的科研预期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与“微信”社交平台教学发展中“重应用、轻研究”类似的是,多数教育者们对“第二课堂”的理解依然停留于其“课外活动”的表层意义。在传统的面授环境中,即使出现了以师生共同研究、同伴学习等相对灵活的教学模式,也常受制于课堂时长的限制,无法深入广泛地展开进行。第一课堂的知识传递模式往往以“老师-课本-学生”的單向传递为主。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直接对第一课堂教学起到辅助功能。因此,将“第二课堂”从“活动”性质,转化为“教学”性质,将是改变这一表层认识现状的第一要务。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传统的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仍处于自由无序状态,学习效率低下,活动形式僵化,参与人员分散,学生参与动机往往有悖于实际开展活动的目的等方面的矛盾突出。因此对课内教学所起到的辅助、促进作用有限。
因此,在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各种大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的应用,将大学英语第一课堂教学同第二课堂语言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通过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前沿延伸到“大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模式构建实现对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提出解决方案,大学英语“网络化、课外化、实时化”学习模式的新思路,将进一步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产生推动作用,两者的有机结合也会改变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无序现状,并进一步发掘“微信平台”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发展潜力。
三、“社交平台”学生接受度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积极心理促进
从心理接受层面来看,对于诞生于网络时代的“90后”一代大学生而言,微信社交平台的应用对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当前的微信应用仍然以交友聊天等“非学习”应用为主。如果能将微信类社交软件开发成为受学生关注的教育教学平台而非将其一概视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洪水猛兽”,将极大地改变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模式及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因而将具有较强的积极学习心理建设作用。
社会互动理论(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认为,人的学习和发展的发生场所正是在人们的交往互动之中,因此更加强调学习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在“大网络”环境下,移动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学习的时间地点限制,提供功能强大的学习工具,大大改善学习环境。放松、民主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家畅所欲言。学习由教室内拓展到任何时间地点。而网络化的任务活动设计也会大大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教师对互动过程的监控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状态,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大网络时代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具有更高的白由度和灵活性。特别是在大学英语第一课堂教学受到来自大网络时代的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渐渐不能满足青年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诉求和高效率外语学习的需要的前提下,同样处于大网络环境中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必将面临变革,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外语知识学习模式和文化交流方式的需要。
必须承认的是,当前的微信平台作为教学手段的应用仍然存在不少弊端,以教学内容为例,当前随着网络环境的大規模发展,作为针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专用学习资料存在着知识程度不高,简单重复等内涵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各类捆绑软件甚至部分不符合教育规范的内容的强行附加的网络环境问题。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囿于教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开展针对学生的有效的双向互动,从而使教学功能得以削弱。而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还存在着学生在网络平台交流过程中更多的是以交友聊天等“非学习”应用为主,而忽略其教育作用等问题。这些都是摆在教学实践者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以“微信”为代表的大网络环境下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使学生的课外活动形成对大学英语课堂语言学习的有益补充,通过微信平台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亲和力”,也可以实现在人文性第二外语教学平台中,学生母语文化同外语学习的“互促、双赢”局面,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当前高校学生外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从心理上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布莱恩·尼尔森.设计用于学习的虚拟世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美]麦奎根.移动学习:引爆互联网学习的革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帅蓉,张景成.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对比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24 -26.
[4]夏鹏铮.英语教学语言艺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
[5]杨涛.外语学习倦怠与动机关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6]郑世钰.智能手机的微型移动学习创新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7]李娜.基于微信的大学生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电子技术,2017(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