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芳
[摘要]混合式学习是比传统课堂更吸引学生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线上线下学习。由于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运用互联网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仍需完善,故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当前国内外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研究的现实状况,着力补充高职英语教学运用互联网实践的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以期为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效性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职英语;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21-015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8.21.07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前言
混合式学习( Blended Leaming)作为很流行的教育术语始于2000年初,在学者们热议哪种学习环境更适合学生的时候,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折中的学习方法诞生了。本文主要围绕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的内涵、特点、发展历程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系统梳理,以更好地审视混合式学习的全貌。
二、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国外学者Margaret Driscoll等(2000)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多种网络化技术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将面对面的教师指导与各种教学技术相结合、混合完成实际教学任务的学习方式。Josh Bersin(2004)指出混合式学习就是通过各种培训“媒介”(科技、活动和项目类型)为某类特殊的目标群体创设最优的培训项目。Sara Hennessy(2006)从三个维度解释混合式学习:传统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的结合、媒体和E-learning环境中使用工具的结合、一系列与科技使用无关的教育方法的结合。Benson(2011)认为混合式学习系统是面对面教育和基于计算机教育的结合,同时他介绍了面对面环境和分布式学习环境的四个互动维度:空间(现场-虚拟)、时间(同步-异步)、忠实度(高忠实度从感知的各个层面包括声音、图片、电影、文本等进行考察;低忠实度仅从课文角度进行考察)和人性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动)。
国内学者何克抗、黄荣怀、黎加厚、李克东等分别对混合式学习做了界定。何克抗( 2001)最先下了定义,混合式教学是“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视听媒体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CAI、IP、网络课程等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师单一讲授相结合;学生白主学习与相互间的合作学习相结合”。之后,黄荣怀等(2006)指出,“混合式学习是指混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技术手段和各种应用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学习策略,它将面对面的课堂学习( ace - to - face leaming)和网络在线学习(online leaming或E- leaming)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其目的主要在于结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这两种典型教学形式的优点,综合采用教师讲授、小组合作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上海师范高职的黎加厚教授(2008)认为Blended Leam-ing即“融合性学习”。在他看来,“融合性学习是指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对全部相关的教学因素进行优化选择和整合”。李克东教授等则认为:“混合学习是教育技术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它的出现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的结果,是把面对面教学方式和网络在线学习方式有机融合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
由上文可知,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很灵活的课程设计方法,可以是不同时间段的混合、不同场合的混合,既有便捷的在线课程义有传统课堂的面对面接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也是对E - leaming反思后的变革。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缘起
笔者先以“Blended Learning" Hybrid Leaming”为检索词,通过谷歌学术搜索,然后以“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学习”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中进行学术搜索,在仔细分析所收集的相关期刊文献内容后,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尝试期、界定期、繁荣期和元期四个阶段。
(一)尝试期(1999 - 2002)。Cooney等人在2000年第一次使用“混合式学习”这一术语。他们当时的目的是在学前教育机构通过整合娱乐和工作的各要素来尝试混合式活动。Voci和Young(2001)将E-leaming与面授的管理层发展培训项目進行整合,验证面授和E-leaming的有效性,其研究结果表明了小组学习可增强学习的有效性。Bonk等(2000)在军事课程上做了研究,旨在了解混合式方法如何影响学生军训课程中的职业发展。总体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在线学习灵活、轻松,但是大部分的学习内容还是通过面对面的学习习得。
(二)界定期(2003 - 2006)。该时期之所以称为界定期,主要是因为这个阶段的文章大部分是以界定混合式学习为主要内容的。Singh(2003)基于不同维度对混合式学习进行界定,他认为混合式学习指的是线上和线下学习、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学习、非结构化和结构化学习。固定的学习内容和线上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学习练习和成绩支持等。Garrison和Ka-mika(2004)的文章在混合式学习研究中被引次数较多。他们指出“混合式学习全面地整合了课堂的面对面学习体验和在线学习的体验”。Bielawski和Metcalf( 2005)指出混合式学习混合了教师面授的培训方法和基于科技的学习方法。G-aham(2006)对混合式学习做了总结,包括背景、定义、趋势、分类、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
2003年,祝智庭教授首次将混合式学习概念引入国内。之后,混合式学习基本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侧重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探索与阐释,实际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田世生等、李克东等、何克抗对混合式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应用模式等进行了初步探索。该阶段对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寥寥无几。
(三)繁荣期(2007-2010)。该阶段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章主要有两大重点:一是对混合式学习者的感知研究,如Chen和Jones( 2007)对会计课程的MBA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学生的感受调查表明,对于知识讲解的清晰度,传统模式授课环境中的学生更为满意。另一方面,混合式学习环境中的学生表示很支持这种课堂,并且认为自己的分析技能有所提高。第二个重点是效果研究,细分为总体效果以及从成绩、满意度、动机、行为、思辨能力、知识记忆、学生作品、学习文档等具体维度的研究。Hughes( 2007)主要从学习支持和知识记忆方面考察混合式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将准备充分的}昆合式学习与对差生的积极帮助和鼓励结合起来可以毫不费力地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模块作业的记忆。Ddiagaolu和Yildinm(2008)对混合式学习模式和传统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有效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在混合式学习和传统学习环境中学生在成绩和知识记忆上表现相近,且他们对两种学习方式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课程满意度。Mivazoe和Ander-son(2010)探讨了基于论坛、博客和Wikis进行外语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定量分析发现,Wikis是三者之中最受欢迎的学习形式;定性分析发现,学生对混合式学习有积极主动的心态。Dormely(2010)就高职课程中问题式混合式学习的互动问题进行了定性研究,她倡导用科技来支撑互动并通过学会协调实现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的完美结合。
国内学者本阶段对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主要有:尹玲(2008)对混合式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有效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就如何开展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案却并没有提及;凌茜和马武林(2009)对基于Web2.0平台的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方式进行了理论探讨,但侧重点不是课堂学习,而只是Web2.0平台支持下的在线学习;侯建军(2010)虽然对宁夏高职的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及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但不难看出,该模式仅仅是对教育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稍微调整而已;张蕴( 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式学习互动模式和混合式学习支持系统模式,这两种模式对如何通过多重交互方式,将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活动与线下课堂英语教学活动相融合做了详细阐述,具有可操作性。
(四)元期(2011-至今)。Smyth等(2012)对爱尔兰某护理学校的研一学生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喜欢利用混合式学习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优势来帮助规划自己的学习,但他们也表示,网络互动的欠缺和滞后的反馈使得他们的混合式学习受限。Sezen Tosun(2015)研究了混合式学习模式下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果,结果发现,混合式学习策略并未提高学生的词汇成绩。然而,在访谈中,学生却表示更喜欢}昆合式学习策略下的词汇教学。
该阶段国内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教学模式与实践、特殊学习对象的应用案例等方面。例如,马武林和张晓鹏(2011)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高职英语}昆合式学习模式,结果发现,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解决有限的课堂教学容量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章艳乐(2013)以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原则,构建了以互联网、自主学习平台和QQ等即时通信软件为依托的“高职英语课内外一体化学习模式”,并开展了实证研究,实验证明了该模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还有助于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可见,国内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的基础理论研究、研究视野、学习支持体系建设、应用模式构建的实证研究等领域大有可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同时,当前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也存在实证研究较少、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应用等问题。未来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需要重点关注“互联网+”混合式学习模式和该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环境构建以及师资能力建设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Margaret Driscoll,Gail R.Tomiak.Web-based training: Using technology to design adult learning experiences[J].PerformanceImprovement,2000(3).
[2] Sara Hennessy. Pedagogical approaches for technology - integrated science teaching[J].Computers&Education;, 2007, 48(1):137 - 152.
[3] Benson,P.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ming[M].Harlow, England: Longman ,2011.
[4]何克抗.信息技術与课程整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5]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2 -58,80.
[6]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7]马武林,张晓鹏.大学英语}昆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11(5):50-57.
[8]章艳乐.基于BL和CL理论的大学英语一体化学习模式实验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 (9):16-24